从隋唐到最后的明朝 科举有几个等级划分,如何考的

从到明清,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几个等级,怎么考? 科举自萌芽,经唐代确立、发展,至时得以完善
【千问解读】
从到明清,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几个等级,怎么考? 科举自萌芽,经唐代确立、发展,至时得以完善,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从创立到清末废止,前后历经一千两百余年,乃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
那么,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又是分为几个等级呢? 唐代分两级:发解试、省试 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徒和乡贡。
所谓生徒,便是指官办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参加地方考试,而是直接参加“省试”;乡贡则是指那些通过自学或私塾学成者,他们需要先通过地方考试,合格后再到京城参加“省试”。
其中,生徒又可分为两类: 一种中央官学毕业者,唐代的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
不过,想要进入这些学校并不简单,必须是高官子弟,例如想要进国子学,父亲至少也得是朝廷三品官员,想要进太学或四门学,也至少得是五品官员。
另一种则是地方官学毕业者,主要是指朝廷于各州、各县设立的官办学校,相较于中央官学而言,地方官学对于入学者的出身要求较低,无论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
不过,入学之前要参加学校的资格考试,合格者才能入学。
当然,要想直接参加省试,不仅要在中央官学或地方官学进行学习,还必须通过毕业考试,拿到“毕业证书”才行。
至于那些没能进入官学就读的学生,朝廷也给了他们出路,只要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足够,那么就可以自己去县里报名,从而参加州、县举办的选拔考试,这被称为“发解试”。
“发解试”又可细分为两级,分别由县、州两级负责:其中县级由县尉主持考试,通过考试者由县里出具证明,然后便可参加州里的考试了。
州级则由司功参军主持考试,一般在八九月进行,也被称为“秋闱”,考试通过后,州里会给合格者颁发“解状”。
取得了“解状”的学生,身份就变成了“乡贡”,也可称作举子,拥有了参加省试的资格。
此外,州县预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省试开始之前,朝廷会先进行考试资格审查,这时候参加省试的考生,需要提供州府开具的解状,以及记录着个人详细信息(姓名、年龄、籍贯、父名、父祖官职、举数、场第、相貌特征等)的“家状”。
之后,礼部或礼部会对此进行一统审核,一统发榜,只有在榜的学生才可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唐代前期,省试由吏部考功司负责,主考官由考功员外郎担任,以后,省试则交由礼部负责,主考官由礼部侍郎担任。
当时,吏部或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全部在贡院进行。
考试结束后,通常会在次年二月放榜,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便称为“状元”。
省试完成后,科举及第者经过吏部的“关试”(也称铨试),通过者才算拥有了做官资格,接下来便是等待朝廷派遣官职了。
而如果急于想要替朝廷出力,还可以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
宋代分三级:发解试、省试、殿试 宋初承袭了唐代的州县发解试和礼部省试两级科举制度,直到开宝六年(973年),因“李仿科举案”的爆发,亲自在讲武殿举行了复试,重新发榜录用人才。
此后,殿试正式成为定制,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1、发解试。
主要由各州、开封府、负责,一般都在秋季举行,又称“秋斌”。
州试时,由诸州判官主持报考的士子的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如果考官不懂经义,可选次一级的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
试卷上要加盖“长官”之印,考官和监考官还要在试卷后面签名。
如发现作弊考生,当场驱逐,考官受贿舞弊,要受严厉处分。
通过者,便可称为“举子”或“贡生”。
2、省试。
一般在发解试次年春季举行。
“贡生”抵达京城后,先要向礼部报到,提交家状、年龄、籍贯和参加科举次数等个人信息,从而取得考试资格。
之后,由礼部先发“都榜”(也称混榜),为考生排好座次表。
宋代省试的主考官由任命,通常以尚书、担任,侍郎和给事中为辅。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四川地区的贡生便不用参加礼部考试,而是就近参加“安抚制置司”的考试,这被称为“类省试”。
3、殿试。
于省试的同年举办,其实就是省试的复试,但与后世不同的是,宋代的殿试是会淘汰考生的,也就是说即使通过了省试,也可能在殿试中被淘汰。
宋太祖时只考诗赋,太宗时则加试(策)论一道,到熙宁年间后,则取消了诗、赋、论三题,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后又加试律义、断案。
哲宗元祐时,恢复诗、赋、论三题。
绍圣以后,又遵熙宁试策之制。
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规定殿试试策,终之世,不再更改。
宋代殿试后,学子们便等于拥有了做官资格,而取消了唐代的铨试。
与此同时,发解试第一名仍称“解元”,盛世第一名则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才称为“状元”,此后“”遂成为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宋代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完善了科举等级的同时,又增加了弥封、誊录等制度,用以防止科举舞弊。
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从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到延祐元年(1314年)元代开科举,元代统治区域内曾历经了一次长达八十年的停废科举。
到延祐二年(1315年)重开科举后,元代沿用了宋代的三级考试制度。
元代的科举考试与宋代极为类似,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元代的独有特点,其中最为典型的特点,便是对于不同人群的差别对待。
元代的乡试其实就是唐宋的发解试,主要于各省举办,通常于八月举办,其中蒙古人、色目人只试经义、对策二场,汉人则加试一场,为赋与杂文各一篇,考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后,通过考试的三百名举人,于次年二月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内容跟乡试一样,取进士百名,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二十五名。
会试后,同年三月会巨星殿试,试策一道,蒙古、色目人的题目与汉人、南人不同。
与宋代不同的是,元代后的殿试不再黜落,只是排定名词。
殿试结果分左、右两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五十名列右榜(元代以右为尊),汉人、南人五十名列左榜。
其目的是保护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权地位。
明清分五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建立明代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科举,后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又宣布停罢科举,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重新恢复,并于两年后公布了《科举成式》,就此奠定了明清长达五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1、童试。
最为初级的考试,包括县试和府试两个阶段的考试。
县试在各县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在每年二月进行,连考五场。
县试通过后,四月参加由各府官员主持的府试,连考三场。
通过了县、府考试者,便可称为“童生”。
通过童试后,便表明你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2、院试。
通常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
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只要考取了生员,也就是成为秀才,就算脱离了平民阶层,可以拥有一些特权,例如受免丁粮(免役税),又如司法特权,上堂不必下跪等等。
3、乡试。
又称大比、秋闱,每三年举行一次。
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乡试可以说是明清科举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的一关,毕竟通过之后便具有了做官资格。
通过考试者被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则被称为“解元”。
4、会试。
通常在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由京师礼部主持,因而又称春闱、礼闱。
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
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5、殿试。
通常在会试后的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
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状元、榜眼、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
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
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综上所述,从以上各朝的科举考试等级不难看出,从唐代到明代,科举考试始终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都市成都教科院从属学校2025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最新宣布
1、成都市成都教科院从属学校2025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最新宣布 2、成都市成都教科院从属学校2025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最新宣布2025年成都教科院从属学校中考录取分数线:统招613分、调招621分3、成都教科院从属学校近期举动名誉与胡想——成都教科院从属学校第三届大队委竞选为进一步完美学校的少先队构造,加强少先队员配角认识、到场认识、效劳认识,更好的熬炼大队干部的构造才能和办理才能。
成都教科院从属学校于6月10日盛大举办了“喜迎二十大 争做新时期好队员”第三届少先队大队委竞选举动。
举动中,由中队推举出的候选人停止了出色纷呈的演讲。
他们以优良的心态,低落的热忱,揭晓了本人的看法与设法。
在问答环节,候选人面临现场评委教师们的发问,好比“假如在事情中与其他大队委呈现定见上有差别,发作抵触,你会怎样处置?”诸云云类的成绩时,明显做足了充实的筹办,对答如流。
信赖新一届大队委员必然会不负众望,带着坚决的信心成为少先队干部中新一批主力军,经心尽责为我们部分队员效劳!愿你们带着红围巾的那份光彩,在本人的酷爱里,闪闪发光! 相关热词搜索:成都 学校 教科院
上遂宁职业学院到底如何,真的是值得去读吗?
作为一所地方性较强的院校,遂宁职业学院近几年吸引了不少考生的关注。
究竟这所学校在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就业前景等方面如何?本文将结合网络上真实的反馈和评价,从多个维度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来说说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虽然上遂宁职业学院的整体排名不算特别突出,但在本地区内,它无疑是一所比较有影响力的院校。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学校的专业比较贴合市场需求,尤其在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机械制造、酒店管理等,学院的课程内容较为实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技能。
很多毕业生也反馈,学校的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校园环境与设施谈到校园环境,遂宁职业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对较为完备。
校园绿树成荫,整体环境较为安静,非常适合学习。
宿舍条件上,学校大部分宿舍配备了空调、热水器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些宿舍略显陈旧,但总体上是符合一般学生生活需求的。
学校的食堂在口味和价格上也较为亲民,虽然选择相对较少,但胜在价格适中,且食材新鲜。
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上遂宁职业学院的师资力量相较于一些老牌大学,确实有一定差距,但在地方院校中,整体还是较为优秀的。
学校的老师大部分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接地气的教育。
虽然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以顶尖为目标,但可以确保学生得到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
在课堂之外,也有一些专业的讲座和实地考察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就业前景与就业支持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选择一所学校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顺利就业。
关于上遂宁职业学院的就业情况,网络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部分毕业生表示,虽然学校的就业服务并没有很多名校那样的资源优势,但通过学校的招聘会、企业合作等途径,还是能够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
尤其在遂宁本地,很多企业更愿意接收本地学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对本地的就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比较熟悉。
不过对于那些打算进入大城市或跨行业发展的同学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自己额外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校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上遂宁职业学院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地理位置相较于一些大城市而言的确有些偏远。
对于外地的学生来说,可能在交通上会有一些不便。
尽管如此,学校周围的交通条件还是比较方便的,遂宁的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完善,学生往返城市的出行还是相对便捷的。
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地理优势较为明显,能省去一部分住宿费用。
学校的社会声誉与评价至于社会声誉,遂宁职业学院在地方的声誉较好,尤其在本地企业中,很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评价较高。
学校注重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培养了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也是学校在本地拥有较好口碑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全国范围内,学校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因此如果你希望通过这所学校走向全国或更大的舞台,可能会有一些难度。
总的来说,是否选择上遂宁职业学院,关键在于个人的需求和职业规划。
如果你打算留在当地,或者追求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职业,遂宁职业学院无疑是一所不错的选择。
学校注重实用性教学,能够为你提供较好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
如果你期望进入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企业,或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跨地区发展机会,那么这所学校可能在资源上会有一定的不足。
总的来说,它适合那些有明确职业方向并愿意在本地扎根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