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移宫案”,东林党赢在先下手为强

因为此时的大明王朝,没有皇太子,只有皇太孙。
他就是朱常洛的长子。
他是在爷爷皇帝临终之前,作为太子
【千问解读】
因为此时的大明王朝,没有皇太子,只有皇太孙。
他就是朱常洛的长子。
他是在爷爷皇帝临终之前,作为太子的长子,被晋封为皇太孙的。
因为爷爷刚走了一个月,父亲便撒手人寰了,所以他这个皇太孙,还没来得及转正“太子”,所以要继承皇位,还隔着一道程序。
也就是说,必须要完成两个仪式——晋太子、登基大典,他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程序问题在礼仪之邦的中国向来是好办的,不好办的是皇权的拦路虎绊脚石。
有个潜在的皇权威胁、意欲干涉皇权的人——朱由校的养母李选侍女士。
泰昌帝朱常洛临死之前,做了一件果断事,收回封郑贵妃为皇太后的圣旨。
因为这个郑贵妃与两宫案有染,是个“惹事精”。
这件事做得比较英明。
但同时,这个短命皇帝又留下一个新隐患——自己最宠幸的嫔妃,长子朱由校的养母李选侍往哪摆。
一般看大明这段历史剧的观众,以为李选侍是个人名。
其实不然,选侍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嫔妃封号,是嫔妃中品级较低的,低于包括才人在内的各种妃子,地位仅高于淑女,再往下就是宫女了。
但是这个级别不高的李选侍却非常受朱常洛的宠,朱常洛当了皇帝后,准备将其封为妃——康妃,而李选侍还不大乐意,看那意思是有心请封皇后,半推不就,,没等正式下诏,皇帝就突然没了,所以李选侍还是李选侍,连妃都不是,这位泰昌帝朱常洛第一宠信的女人,徒有其宠,名份太低。
而泰昌帝的长子朱由校,是泰昌帝与所生,王才人很早就死了,王才人死后,朱常洛就把朱由校交给了李选侍看管,相当于李选侍做了朱由校的养母了。
这个养母待朱由校非常严厉,据说朱由校是非常害怕养母。
接下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选侍确实仗着养母的威严,在养子的继位问题上搞事情、节外生枝。
我们前面说了,朱由校是在爷爷万历皇帝临死前被封为皇太孙的,那么,现在父亲死了,泰昌皇帝死了,他这个皇太孙就应该晋升为皇太子,应该出来继承大统。
但是,李选侍却将朱由校牢牢看在身边,不让他到前殿去。
而且自己还常住在皇帝寝宫乾清宫,没有搬出去的意思。
如果说以前你是皇帝的宠妾,在皇帝寝宫常住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皇帝死了,你又不是少主的生母、嫡母,不搬家,还住在这里,这就不太合适了。
皇帝死了,没有名分的李选侍挟持皇长子、占据皇帝寝宫,激起东林大臣的强烈不满。
他们决心誓死捍卫皇家正统。
于是明末三大案的最后一案:。
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一次,东林先锋杨涟再次走在了斗争最前沿。
这场战役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抢太子”。
杨涟他们是怎么抢太子的呢? 得知皇帝驾崩,人深知“国不可一日无主”的道理,于是当天杨涟就组织群臣闯后宫,要求迎接少主继承大统。
起初,群臣对杨涟的闯宫建议,有些犯嘀咕,毕竟没有旨意征召,大臣私闯深宫也是冒杀头的危险。
就在大家犹豫时候,两个朝中重量级人物开口讲话,力挺杨涟。
他们分别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
有几位元老撑腰,杨涟的言行更加豪迈了。
其他几十个群臣受到感染,也跟着他一起闯后宫。
杨涟率队,来到皇门,遭到的阻拦。
杨涟对这些太监厉声喝道:“奴才, 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 杨涟说,你们这帮奴才快给我闪开!是皇帝召我等见驾的,现在皇帝已经晏驾,已经去世了,我们要守灵,你们挡着我,是什么意思,快闪开! 杨涟等大臣推开这些太监,,一直走到皇家灵堂。
但在这灵堂中,看到皇帝的灵位灵柩,却没有发现朱由校在这守灵。
于是追问:少主何在? 太监们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这时,一个东林党的“内应”出现了。
这也是东林此番朝堂战获胜的关键人物——大太监王安。
王安与东林之间的内外廷关系良好。
颇有当年和的默契。
这也是东林党前期风声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有内廷的策应支持。
杨涟等人闯宫要见少主,太监们不配合,此时王安适时走了出来。
他告诉杨涟说:少主朱由校被李选侍控制起来了,藏在西暖阁里。
杨涟闻听,,就率领群臣来到了西暖阁,呼啦啦跪倒一片,要求面见储君。
李选侍被这个阵势吓坏了,看样子这个女人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场面。
就在李选侍犹豫的刹那间,大太监王安就趁乱把朱由校从屏风后边领了出来。
大家看见了,立刻行参拜大礼,这场面朱由校也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接下来,抢太子进入了剧烈对。
东林大臣弄来了一顶轿子,准备把朱由校抬到前殿举行仪式。
但是轿子拿来了,轿夫一时没有赶过来,这些东林大臣大多是文人,不会抬轿,急得不行。
而此时少主已经控制到手,如果再等恐怕要生变,此时东林先锋再次发挥了决定作用,杨涟当机立断,赶紧把朱由校装进轿中,他和几个大臣亲自当轿夫,抬起来就跑,群臣也跟着跑,簇拥着朱由校这顶轿子,直奔前殿。
此时的李选侍才如梦方醒,催促手下奴才赶紧追,把少主抢回来。
太监轻手利脚,很快就把这些大臣追到了,拖住轿子不让走。
这帮太监说:“你们拉少主何往?少主年纪小,怕见生人”。
杨涟厉声骂道:“殿下群臣之主,莫非臣子,复畏何人?”杨涟说少主是天下之主,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臣子,他有什么怕见生人的呢,赶紧给我都滚开,这些太监看东林人越聚越多,,于是被迫撤退。
就这样,杨涟等人把朱由校抬到了前殿文华殿上,马上为其举行了“正东宫”典礼,朱由校由皇太孙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了皇储地位。
择日再行继皇位大典。
虽然朱由校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接班人了,但想让朱由校正式继承皇位,还需要过一关。
什么关呢?那就是踢开李选侍这个路障。
抢太子之后,东林人正式打响移宫第二阶段战役:驱李。
在揭开这场战役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开这样一个疑团:为什么李选侍必须要搬出乾清宫呢? 因为什么名分住什么地方,这在东林党人看来,它是个大是大非问题,古代的“三宫”制度,它属于封建王朝的基本纲常法度,这个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如果没有皇帝召唤,任何人不能在此久住。
那么李选侍在皇帝生前很受宠,皇帝在的时候她住在这里,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皇帝死了,皇太子要继位了,你既不是皇太子的生母,也不是皇太子的嫡母(先皇的正室皇后),那久住就严重不合适了,败坏了纲常法度。
所以视名份纲常为天的东林党人认为,名份不正的李选侍必须搬家。
什么名分、什么住房标准,而且是永久居住权。
应该说,现代社会,这种等级住房制度已经基本消失了,商品社会,你有钱天天住总统套房也没人撵你。
但是作为国家身份象征,现代世界各国,官邸制度仍然存在。
比如美国的总统府白宫,竞选胜出者,可以拖家带口搬进去住。
但那是暂住,白宫不属于总统而属于国家。
一旦连任失败,或者总统任期届满,就得马上带着全部家当移出白宫。
连一条狗都不能留。
譬如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胜出,2009年1月乐颠颠地带着全家入住白宫,他们分别是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和两名年幼女儿,还有一只小狗。
而同时,任期届满的布什总统已经带着他的家眷,还有3只狗和1只猫,悄无声息地搬出去了。
八年后,即2017年年初,美国又一届新总统特朗普上台,与卸任总统奥巴马又重演了这一幕。
话说回来。
大明皇宫,可不是美国白宫,等级森严,不可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李选侍虽然名分不济,但却想生米煮成熟饭,既然来了,就根本没打算走。
事情紧急,太子马上要登基,如果此前不“驱李”,养子即位、养母垂帘听政,那么对东林大臣们来说,局面则彻底不可控。
如何是好呢?此时,东林党人的另一个先锋人物,勇敢地站了出来。
发挥了攻坚克难的尖兵作用,此人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光斗。
这是仅次于杨涟的“东林六君子”二号人物,与杨涟并称“杨左”。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怎么把“钉子户”李选侍赶走之际,他大胆上疏朱由校,明火执仗对准李选侍开炮。
左光斗说:“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而殿下乃居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倒置,臣窃惑之。
且殿下春秋十六龄矣……倘及今不早断,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
” 这个上疏什么意思呢?说这个李选侍她既不是皇后,也不是皇太子的生母,她只是一个养母,有什么资格、有什么名分赖在皇帝寝宫不走呢? 殿下朱由校你也老大不小了,如果不下定决心赶走养母的话,恐怕的祸端,将要在本朝出现了。
左光斗把这个李选侍要不要搬家,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东林党人的强硬,令李选侍,而朱由校那边却有了靠山。
本来他对李选侍这个养母,是又怕又恨,而杨涟、左光斗等人,确实是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大臣们撑腰,他正好可以借此摆脱这个厉害的养母的束缚,经过一番考量,朱由校终于在继位的前一天发令,让李选侍搬家。
皇帝接班人发话了,李选侍只好收拾铺盖,垂头丧气地离开乾清宫。
东林党人的“驱李”成功了。
移宫案以东林党人的而告终。
东林杨涟、左光斗由此一战成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寻“重农抑商”之根:封建王朝的经济抉择
这一政策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本原因,其背后蕴含着封建王朝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考量。
一、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和家庭的需求。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农业是赋税和地租的主要来源。
重农直接保障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维护土地所有制即巩固了封建统治根基。
例如,在变法时期,秦国就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采取奖励耕织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这一政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满足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为国家的战争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二、政治考量: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从政治层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王朝,统治者需要确保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充足的兵源,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而农业恰好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能够保证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农民们通过耕种土地,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等赋税,这些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农民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源,他们在农闲时期可以被征召入伍,为国家的战争提供人力支持。
此外,商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财富的集中,这可能会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而且,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可能会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构成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减少人口流动,确保税收与兵源,同时抑制商人阶层崛起对统治权威的潜在威胁。
三、社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与伦理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方面。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农业生产需要农民们长期定居在土地上,从事耕种活动。
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而商业活动往往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的转变,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
例如,如果大量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秩序强调“衣服有制,官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
商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停滞的生活伦理。
只有采取“重农抑商”统治政策才能实现和维持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商人往往被视为“末业”从业者,社会地位较低。
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这种社会等级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四、地理环境:封闭大陆的客观制约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地处东北亚,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丰富的内陆大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和,较易通过种植采集取得生活资料。
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不同,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封建统治者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更倾向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的影响,也与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国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它妨碍了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寻“重农抑商”之根:封建王朝的经济抉择
这一政策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本原因,其背后蕴含着封建王朝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考量。
一、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和家庭的需求。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农业是赋税和地租的主要来源。
重农直接保障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维护土地所有制即巩固了封建统治根基。
例如,在变法时期,秦国就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采取奖励耕织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这一政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满足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为国家的战争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二、政治考量: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从政治层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王朝,统治者需要确保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充足的兵源,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而农业恰好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能够保证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农民们通过耕种土地,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等赋税,这些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农民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源,他们在农闲时期可以被征召入伍,为国家的战争提供人力支持。
此外,商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财富的集中,这可能会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而且,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可能会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构成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减少人口流动,确保税收与兵源,同时抑制商人阶层崛起对统治权威的潜在威胁。
三、社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与伦理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方面。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农业生产需要农民们长期定居在土地上,从事耕种活动。
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而商业活动往往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的转变,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
例如,如果大量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秩序强调“衣服有制,官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
商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停滞的生活伦理。
只有采取“重农抑商”统治政策才能实现和维持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商人往往被视为“末业”从业者,社会地位较低。
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这种社会等级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四、地理环境:封闭大陆的客观制约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地处东北亚,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丰富的内陆大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和,较易通过种植采集取得生活资料。
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不同,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封建统治者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更倾向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的影响,也与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国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它妨碍了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