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士族是如何择婿的?择婿观是如何转变的?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千问解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魏晋士族崛起,士族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唐朝,女性作为士族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她们未来夫婿的选择也是十分的慎重。
古代的婚姻,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婚姻往往包含着诸多的因素,强强联合,巩固家族利益、提升家族地位、延续家族的兴旺,这些利益在婚姻关系中往往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唐朝的影响力减弱,并且逐渐衰落。
而制在唐朝得以完善,迸发出勃勃生机,前期以门第为士族择婿的标准也随之改变,后来择婿则更加重视男子在科举当中取得的成绩。
两种择婿观不能割裂来看,它们是有很大的内部连续性,归根结底还是为家族的利益做长远的考虑。
一、士族 士族指名门旺族,是两汉到隋朝的选官的依据,到了唐代科举制逐渐作为选官的重要途径,士族的影响和地位逐渐下降。
但是在唐前期士族的仍然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1.士族追溯起来甚远 士阶层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代的教育为“学在官府”,只有士阶层才能参加国家的教育活动,因此士阶层开始成为代指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人群。
时期聚众讲说,各个派别纷纷招揽学生,逐渐形成有影响力的阶层。
是士阶层形成的标志,南朝时期士阶层因为自身腐朽逐渐衰落。
但是士族阶层直到唐朝末期才真正在农民战争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2.四民之首的士族 士农工商,士阶层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是至隋朝的选官标准。
作为四民之首的士族身份无比尊贵。
即使是在唐代的重视科举制的大背景之下,士族依然可以利用自身的地位和科举制的疏漏获得高于庶族的优待。
女性作为士族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择婿往往更多的与家族利益休戚相关。
二、士族择婿 1.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士族择婿最重要的是考虑是否对家族有益,男性的家族地位、门第、自身的优异特性以及联姻之后的利益,还有男性的外貌,文学才识以及未来的仕途。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自身的处境。
如抚州刺史萧历之女在十六岁时父母去世,没有钱财安葬父母,就以安葬父母作为要求,如果能够是父母,愿意嫁之为妻。
自身利益考虑之后还要考虑很多综合的因素。
比如魏徽为自己的侄女选择夫婿时,看重夫婿博通五经,孝顺父母,科举,遂选择王义方为侄女的夫婿。
可见除了看重门第之外这唯一的选择条件之外,还要重视才学以及个人品行。
2.家族联姻 唐朝时多出现与自己表亲联姻,就是表妹与表哥结亲,家族表亲联姻是血缘婚姻的例证。
还有另外一种姻亲就是因为妻子早亡,就把妻子的妹妹再嫁过去,这样可以延续家族内部的连结,增强血缘关系的纽带。
士族择婿时还会考虑交情,会将家里未出阁的女儿嫁给与自己交好的同僚,或者同僚的后代。
例如将女儿嫁给好友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3.士族择婿的不同 士族择婿与皇族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是看重门第家族,看重对家族的利益。
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士族的子女婚姻当中的政治因素较之于皇族更少,皇族的公主享受皇族的荣宠,当然也承担了一部分皇族的责任,一旦边疆少数民族反叛,而中原不想动武的情况下,会在皇族的公主中选择和亲对象。
而士族子女的选择范围多限于士族子弟,很少有嫁入皇族或者是嫁入边塞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士族的子女选择到心仪对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士族的子女只消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而皇族的子女更多的要为国家大局考虑。
士族的子女比皇族的公主更受欢迎一些,士族更愿意与士族结成姻亲,而不愿意与皇族结姻。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皇族公主位高无人可以约束,出轨率也高,所以士族与士族的联姻更加的稳妥。
综上可见,士族择婿较皇族范围小,而且更多的是与相同身份的士族结姻。
在古代的另外一个阶层平民,士族择婿与平民也有很大的不同。
士族的择婿范围虽然较皇族小,但是依然较之于平民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在唐朝因为科举制的缘故更加的重视才学,女方往往会给男方更多的礼金,而不是向男方索取更多的聘礼。
平民没有足够的钱财作为礼金,所以择婿的空间相对较小。
但是平民因为不用考虑过多的政治因素,更多的考虑感情,贫民子女相较于可以选择自己心爱的夫婿。
在古代等级秩序森严的社会关系中,择婿是很有讲究的,各个阶级的择婿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前期的择婿观和唐后期的择婿观有很大的不同,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学,各个阶级都是如此。
三、择婿观的转变 唐初受到魏晋的影响,官员很大部分出自士族,士族依然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后来科举制逐渐占据官员队伍的大半,各个阶层的择婿标准也从重视门第转移到重视才学上,只有有才学的人才是科举的主力军,具有无穷的潜力。
1.重视门第的观念 唐代士族在择婿上大多会在士族内部做选择,拒绝外部的联姻,而在唐初的政坛上存在新旧士族,旧士族排斥与新士族的联姻。
一方面是保存旧士族的地位,通过择婿巩固自身的地位,其次是不想用自己的势力帮助新士族成长壮大。
旧士族在考虑门第的同时也会考虑男性的家族是否与自己地位对等,也就是传统的的观念。
唐初新士族就是除去魏晋旧士族之外的贵族。
唐初新士族建国有功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为了更加巩固自身的地位纷纷与旧士族联姻,甚至不惜花重金买婚,并且以此为荣。
太宗修订《氏族志》打压旧士族,但是收效甚微,重视门第择婿观依然在唐初的政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门阀观念在唐初依然强盛,这些观念影响到新旧贵族的择婿观当中。
2.重视个人品质的观念 在诗中写道: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从中可以看出除了门第观念之外才华在唐代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初宰相因看重对方德行而愿与路隋结姻亲。
才干在择婿标准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旧士族家长因看重对方为吏有道,更愿意让之成为自己家族的一员。
随着唐代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及在选官制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士人是否具备进入仕途所必需的科名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仕宦前途,也是旧士族择婿时考量的重要因素。
预测男方才华出众,在其科举考试前夕就与之定下姻亲。
除了当前所取得的得以进入仕途的科名之外,旧士族在择婿时还重视男方所表现出的良好的仕宦前景。
除品行、才华能力、科名与仕宦前途之外,相貌气质也是旧士族择婿时的考量标准之一。
在唐朝前期门第观念是唯一的选胥标准,这继承了魏晋以来的门阀观念,而唐初的科举制正在初创阶段还没有彰显出活力,门第观念在唐初依然强盛,唐中期之后门阀逐渐衰落,科举逐渐兴盛,选择进士作为逐渐成为士族的共识。
3.观念转变原因 古代等级森严,士农工商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
但是士族作为中原另外一股势力影响着皇权,太宗颁布《氏族志》遏制旧士族的力量。
通过军功和科举入仕的新贵族地位得到提高。
武后继位之后颁布《姓氏录》提高了没有门第支撑的官员地位,新旧贵族之间的阶级限制也逐渐模糊。
唐后期对商人的歧视也有所减弱,总而言之在唐代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等级秩序也在不断地松动和模糊,这是择婿观念转变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唐初科举制刚刚开始实行,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举选择官吏逐渐变得更加合理,许多贫民子弟因为科举走入仕途,步入士族行列,更多的有学之士不断进取,使得士族地位逐渐下降,加之国家重视科举,士族开始把择婿目光投到那些“潜力股”身上。
总之士族择婿观念的转变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士族择婿观念的转变打破了旧士族势力,打破了旧士族的权力垄断,扩大了科举士人入仕的途径,也有利于国家内部团结和统一。
总结 择婿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古人对婚姻大事的考虑甚至比如今的人们更严谨。
在唐朝初期存在新旧贵族两股势力,新旧士族在择婿时更多的考虑政治因素、家族门第和自身的利益,一来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二来加强对权力的垄断。
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士族择婿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开始的重门第演变为重视才学,这是国家政策所致,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
择婿观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得阶级界限逐渐松动和模糊,增强了阶层的流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4江苏定向医学生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提前批最低投档分
更多江苏2024定向医学生分数线详情可在下文中查阅。
2024江苏定向医学生录取分数线江苏定向医学生录取分数线要在招录工作结束之后才会公布,目前仅公布了定向医学生提前批最低投档分。
2024年在江苏招收定向医学生的院校有8所,招收的考生类别为物理类考生,最低投档分基本超特控线(物理类516分)10分以上。
其中定向南通、南京、常州、无锡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院校专业组分数多在580分以上,可见医学定向生的竞争还是比较大的。
以江苏大学为例:江苏大学14专业组(必选化学):定向无锡市江阴市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81分;定向无锡市宜兴市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97分;定向徐州市沛县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78分;定向苏州市相城区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77分;定向淮安市盱胎县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86分;定向镇江市丹徒区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61分;定向镇江市丹阳市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73分;定向镇江市扬中市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76分;定向镇江市句容市就业,最低投档分为562分;下面附上江苏2024各定向医学生院校专业组最低投档分数线,以供参考:南京医科大学:03组最低分572分,定向常州市新北区就业;南京中医药大学:05组最低分536分,定向徐州市睢宁县就业;徐州医科大学:03组最低分534分,定向徐州市睢宁县就业;苏州大学:12组最低分566分,定向苏州市太仓市就业;南通大学:10组最低分527分,定向徐州市睢宁县就业;扬州大学:18组最低分558分,定向徐州市丰县就业;江苏大学:14组最低分561分,定向镇江市丹徒区就业;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03组最低分524分,定向连云港市海州区就业;
综合评价招生学费和普通有分别吗?高三走综评好还是参加高考?
而高三生选择走综评还是参加高考,具体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本文将对综评招生的相关信息进行简析,并说明综评适合的考生类型有哪些。
一、综合评价和普通招生的学费差异综合评价招生作为一种特殊招生方式,其学费与普通招生专业的学费在一般情况下并无显著区别。
学生入学后,无论是通过综合评价招生还是普通招生方式入学,通常都会统一编班上课,学费标准也保持一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报考的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通常会相对较高,这一点在各类招生简章中会有详细说明。
以山东地区的部分高校为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在山东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其学费标准通常由专业注册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合计大约每年6000元,住宿费另计。
但具体到各个专业,学费会有所不同,如英语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生每年5000元,其他专业每生每年4500元,而艺术类专业和国际教育专业的学费则更高。
这些费用标准会根据山东省发改委、教育厅的批复以及学生实际修读学分来确定。
普通本科大学的学费一年大约在3800至6800元之间,艺术类专业由于实践性较强,需要的额外费用较多,因此学费会相对较高。
同时,学费的多少还取决于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报考的学校类型。
一般来说,公办学校的学费较低,而重点大学的学费往往有补贴,如北大、清华等学校的学费一般在5000至5500元之间。
二、高三走综评好还是参加高考好?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选择走综评还是参加高考,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走综评的好处在于能够增加考进名校的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综评招生结合了高考成绩、高校综合测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等多种评价因素,为考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录取机会。
同时,部分专业只能通过综评报考,且综评招生通常会给予考生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录取分数线、优先录取等。
因此,对于平时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的考生来说,走综评是一个提前锁定名校的好机会。
然而,走综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综评招生并未大面积面向全国,且报名和审核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
其次,综评招生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考生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但最终可能还是无法被录取。
此外,过于关注综评可能会忽视高考的准备,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
相比之下,参加高考则更加直接和简单。
考生只需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可有机会被心仪的高校录取。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考的竞争也同样激烈,且录取结果完全取决于考生的高考成绩。
因此,选择走综评还是参加高考,需要考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如果平时成绩优秀且综合素质较高,可以尝试走综评以增加录取机会;如果更加擅长应试且希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则可以选择参加高考。
三、综合评价招生计划适合的考生类型综合评价招生计划适合的考生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高中成绩排名靠前的考生在报名中占有绝对优势,部分高校综评招生简章中也对考生综合成绩排名做出明确要求。
2、全面发展的学生:除了综合成绩要求以外,高校对考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要求。
通常要求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选考科目全部合格且综合素质评价获得A、B等级。
这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课外阅历。
3、有竞赛奖项或特长的学生:部分高校在综评招生中会对竞赛奖项或特长给予一定的优惠。
因此,拥有竞赛奖项或特长的考生在报考综评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4、对特定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部分专业只能通过综评报考,因此对于那些对特定专业有浓厚兴趣的考生来说,综评招生提供了报考特定专业的机会。
综上所述,综合评价招生计划适合综合成绩优秀、全面发展、有竞赛奖项或特长以及对特定专业有浓厚兴趣的考生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