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明史》可信吗?清修《明史》有哪些失实之处?

在康雍乾时期,对明史的编撰
【千问解读】
在康雍乾时期,对明史的编撰进行了多次严格的增删、政审,深究到细节的历史真相和具体情节有很多隐晦不言。
另外此期间清朝不但严禁民间修明史,否则一律杀头,还同时焚毁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并对有关蒙古、清的各种原始资料做了系统的销毁和篡改,对 皇明 甲申 等字头之类的书籍,更是全部进行销禁、焚毁。
但是失实之处有多少呢?恐怕没有一般网友想得那么多。
清修《明史》其实修得格外好——《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方修订的史书,是明朝编写时长的九十多倍(元史编撰不到一年)——从二年(公元1645年)编到了四年(公元1739年),基本上用了一百年时间。
编出来的成果也确实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扬。
清朝史学家赵翼曾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明史编纂得体、材料详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简略,《》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康熙、雍正、乾隆帝画像 总体来说,清修《明史》有以下几个不实之处: 第一,自赋“天命”来证明其“得天下之正”。
“天人感应”说认为,当上天对一个政权不满时,就会通过自然灾害的形式发出警告,干旱、洪水、地震、瘟疫等纷沓而来,此时下一个王朝接替上一个就顺理成章了。
《明史》对明晚期许多历史事件的书写,就人为地、主动地给明代末期染上了一些天命色彩。
元年七月壬午,浙江海溢,漂没数万人”。
崇祯十一年六月,安民厂灾,伤万余人;十三年,两畿、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旱蝗,“人相食”。
盖,莫之为而为者矣。
事实上,明代晚期的诸多问题,无不因起于辽东(满清兴起)。
自后期以来,明朝以倾国之力加强辽东防务,频繁的军事活动给明朝社会增添沉重的社会负担。
虽然明朝晚期社会诸多问题的产生,有其内在的缘由,但满洲祸乱辽东,催化并加剧明末的社会危机,《明史》不提。
第二,妖魔化宦官。
明代宦官作为一个整体被妖魔化,发生于明代遗民对失国的反思,他们认为明代封疆坏于宦官,以致“明祚不可支矣”。
《明史》对宦官的书写,并非想通过对史料的挖掘、 整理和辨别,再现历史的真相,而是出于政治目的,着重于彰显其恶。
它暗示了明朝政治革新的必要性和改朝换代的紧迫性,为清之入关,继统明朝编造理由。
明代宦官魏忠贤的影视形象 第三,隐匿“辽事”,隐匿对清廷不利的史实。
以“”为借口,起兵反叛,兵侵辽沈。
满洲在进入辽沈的过程中,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掳掠。
这些“不德”表现不仅不利于本民族历史的建构,更是社会的历史创痛。
“辽事”也就成为清朝君临中原后的历史包袱。
明史,是一部明朝由兴及衰的历史,也是一部清朝龙兴的历史。
清修《明史》无疑要涉及对满洲统治者道德形象的塑造,而其先世附属于明朝的真相及满洲的辽沈暴行,皆有悖于汉族社会对“德君”的期望。
所以,《明史》中“不但不许见建州女真,并凡女真皆在所讳,于是女真之服而抚字,叛而征讨,累朝之恩威,诸臣之功过,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甚至“凡明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皆削其在辽之事迹,或其人生平大见长之处在辽,则削其人不为传。
”明初于黑龙江下游设之事,《明史·地理志》亦故意漏而不述。
即使 在 416 卷本《明史》及王鸿绪《明史稿》经过加工而涉及的内容,雍正、乾隆纂修《明史》时,几乎也将之全部删除。
此外,著名的明清史学家谢国桢也指出,明史有五个缺失的地方: 1、对清廷不利的史实、2、对明朝初年事实记载不够详细真实,尤其是驱逐蒙古于漠北、女真于东北臣于明和明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3、出清廷的需要,明史对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讳、4、对于、等起义军大肆抹黑、5、对人多加以美化。
可见对于《明史》的失实之处,学界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主要就是以上我说的几点。
另外一些被网友认为是故意“丑化明朝”、“黑大臣”的部分,很有可能已经是当时的史官尽量还原历史事实的结果,并无故意抹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鲍照《门有车马客行》古诗词翻译赏析
说到鲍照的《门有车马客行》,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首诗的翻译以及赏析。
1、《门有车马客行》原文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2、诗词翻译门前有车马来,问我是哪里人。
我快步赶上去访问,果然找到了自己的旧乡邻。
听到家乡的声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中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话。
清晨的时候出去相访老乡,到日暮降临还迟迟不肯回来。
同忆往事,过去的欢乐和悲苦都一一叙述。
我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但人生终需一别,我们毕竟要中途分别。
刚才的悲苦回忆还没有停止,又新添许多忧愁。
在分别时,我不禁凄楚哽咽,对旧友说着一些分别保重的话:“记得以后常常写信过来,来表达你的心情,愿你前方行路好好保重。
”3、诗词赏析诗的开篇四句,写宾主初见的情景。
主人独居异乡,忽闻“门有车马客”,于是“捷步往相 讯”。
果然不出所料,这来客正是他所盼望的老邻里。
“车马客”谓长者车辙,可见这位客人比主人年长。
他们既是同乡邻里,有都是在仕途中生活的人,宾主相见时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
“捷步”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果得旧邻里”的“果”字反映出主人的心理状态,说明客人的到来是在主人的意料之中。
宾主一见如故,特别是主人,多么想从客人哪里了解家乡的一切遭遇,又是多么愿意把自己别后的生活遭遇一一告诉来客。
他们谈话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因为是诗,不是小说,无需详细写出。
从“凄凄”四句可 以见其气氛与刚见面时的迥然不同,前四句四句表现出欣喜,后四句则不免悲切。
“凄凄”和“慊慊”不正是描那悲伤的声调和不满的神情吗?“昔有故悲”、“今无新喜”,可见他们对现实生活是悲观和失望的。
是官场的失意,还是家庭生活的拮据?不得而知。
很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否则格调也不至于如此低沉。
“清晨”四句字面上是写时间过得很快,实际上是重在写人,写亲密无间的友谊。
这一对 同病相怜的老朋友无话不谈、无心不交。
从清晨至日暮,“谈调何终止”。
他们也许是谈论天下大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嘲笑愤怒。
正值谈性正浓时分,“忽唱分途始”,该是多么的扫兴!“辞端”四句继续写时间和友谊的矛 盾,以深化主题。
时光不留情,友人即将离去,旧愁新感顿时一并涌上心头,“前悲”与“后戚”交织在一起,情感达到了高峰。
末尾四句写送别。
此刻主人声音嘶哑了、哽咽了,临别前只是简单的说了二句祝愿的话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
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曲折处感人。
本诗押韵读来 顺口,便于背诵。
全诗共二十句,除了头尾各四句外,其余十六句皆是用来写二人谈话的情景,娓娓写来,十分感人、如“凄凄”二句和“欢戚”二句,皆为诗人新创,更增添了诗的悲欢气氛。
末尾四句也是诗人新创,增加了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词人在语言艺术上已是炉火纯青了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踏莎行·秋入云山》,一起来看看吧!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宋代〕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
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
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行》,调名取自陈羽诗《过栎阳山溪》中“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
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
双调,五十八字。
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的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
前方着一“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
通过此句四字,把本词描写秋山的意旨交代出来。
接下去,用第二句写秋入云山所带来的变化。
“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
“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
这两个字最宜于表现秋天风物秀逸的风韵。
如《玉华宫词》:“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张抡说“物情潇洒”,不只是写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写出景物之情。
仿佛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来之际显出潇洒的姿容。
而从“物情”的“潇洒”之中,又可见出词人潇洒的笔意,词家之清韵。
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
接着第三句紧续一笔,“百般景物堪图画”,“百般”极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态,争艳斗奇,蕴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故而说“堪图画”。
张抡这首词,可说是以画入诗,诗中有画。
山景胜绝,无处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选择,用最典型的景物写出秋山之美,于是词人以写出丹枫、黄花两景。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这是两句的对偶句。
第一句,“丹枫”,亦称霜叶、红叶。
谓枫叶经霜而红,色艳如丹,故称为“丹枫”。
“万叶”,极言枫叶之多。
“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
“碧云”,青白色的云气。
句尾的“边”字,是个忽视不得的字眼。
丹枫的位置、山势的高大均由此字点出。
说明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
晚唐诗人写过一首《山行》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两句也是极写枫林霜叶之美和赏爱不尽的情趣,向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杜牧用比喻写霜叶之红,张抡则以碧云映衬丹枫之色。
,异曲而同工。
为描述红叶之美,古代诗人竞驰才思,极尽形容之妙。
杨万里曾赋一绝,题为《秋山》,诗云:“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以浪漫的笔调,拟人化的手法,十分风趣地写出了小枫醉容可掬的形象。
再接着看张抡的词,“黄花”,即黄菊,以其色泽金黄,故称之为“黄花”。
“千点”,是远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现其点缀分布之广。
“幽岩”,清幽寂静的山岩。
有岩而幽,说明草木丰茂,一片青绿。
“下”字,点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岩深幽之处。
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如散金碎黄,镶嵌在万绿丛中,显得分外明丽耀眼,描绘出岩壑含翠、金英秀发的清幽景色。
古来写丹枫、黄花的诗词,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写之者少。
即使兼写,也很难找到能与此媲美的妙句。
朱庆余《观涛》写过“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可谓秀美而有意趣,但终究略逊一筹。
张抡这两句词,就所构成的画面来说,突出的主体景物是丹枫、黄花而分别以碧云、幽岩作为陪衬。
高远处,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浓烈之色;深幽处,在重笔濡染的衬底上,点出鲜明之色。
淡中见浓,浓中有淡,明暗变化,对比强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充分显示了词人摹写景物的艺术才能。
古人云:“江山明秀发诗情”。
正是可爱的自然风光激发了词人的灵感,才写出了这两句情韵俱到的好词。
另一方面,好诗好词又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经过得到的。
在这方面,古代诗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认为写诗必须持之以恒,永不间断,所谓“生应无辍手,死是不吟时”。
到了84岁还坚持不懈地奋力创作,说是“无诗三日却堪忧”,成为最多产的诗人,一生留下了上万首诗词。
为了斟酌一句诗、一个字,诗人们往往是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
为积累诗句,马上特置锦囊,每有所得,辄书之以投囊中。
为“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骑马闯进的仪仗队而不自知。
他苦吟苦写,乃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难尽的味道。
另一个苦吟诗人,为写得好一些,焚膏继晷,日夜习作,自道是:“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还有一个卢延让,更是险觅狂搜,殚精竭虑,为“吟安一个字”,以至于“捻断数茎须”,说是“险觅无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胜枚举。
我们并不主张闭门索句,凭空臆造,一味雕琢。
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炼,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创作,是写出好诗好词的首要条件。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尽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绿”字之所以写得形象生动,掷之于地可作金石之声,乃是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而后得到的。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论才华论技巧,都是冠绝千古的,然而他在创作中始终,常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
而且他的诗作愈老愈严格,自道是:“晚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那就是作家不仅需要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才能熔铸出好的诗句,写出好的作品。
由此看来,张抡这两句词,虽说只有十四个字,然而却是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苦劳动的。
下片换头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
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
下面由写意转而写景,点出“一轮明月”。
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
故而末结两句云: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松醪”,用松膏酿制的酒。
《复至裴明府所居》云:“赊取松醪一斗酒,与若相伴酒烦襟。
”“野人”,山野之人。
“期”,约会之意。
“忘形”,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杜甫《醉时歌》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张抡这两句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的山居乐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首词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
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
词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