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潘世恩为什么能历经四朝,仍然备受重视呢?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据高位并得以善终的大臣为数甚少。
在这些人当中,历事4朝、为官40余年的状元宰相潘世恩,无疑是典型代表,
【千问解读】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据高位并得以善终的大臣为数甚少。
在这些人当中,历事4朝、为官40余年的状元宰相潘世恩,无疑是典型代表,并被后世称为清朝300年来最有福气的官员。
那么,潘世恩有哪些做官秘诀,以至于能长期混迹政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01 宦海浮沉 潘世恩 ,字槐堂,号芝轩,苏州府吴县人,出身,自幼便以博学多识、才思敏捷而著称。
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参加考试,结果在殿试中考取甲榜第一名,成为令莘莘学子无比艳羡的状元郎。
殿试夺魁后,潘世恩进入担任修撰,由此成为朝廷高级储备干部,前途一片光明。
嘉庆帝在位中前期,潘世恩因办事周到、低调内敛而深受器重,先后担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续办《》总裁、文颖馆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务,并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晋升为,由此跻身重臣行列。
此时,潘世恩只有42岁,其晋升之快远超同僚。
次年,潘世恩调任,仍署理工部尚书,不久又署理。
然而,就在潘世恩意气风发、憧憬相位之际,一场意外却将他踢出权力的中心。
原来,潘世恩因为老母病亡,不得已辞官回家服丧3年,等到为母守孝期满后,他又以老父年迈为由,上书朝廷请求在家侍养老父。
没想到,嘉庆帝对潘世恩的举动大发雷霆,下诏将他降为侍郎,但需要等到其父去世并为其守孝期满后,才能回京任职。
如此一来,潘世恩在吴县老家闲居14年,堪称官场失意人。
等到潘世恩为亡父守孝期满,按规定回京任职时,已经是七年(1827年)四月,早已经换了人。
不过,道光帝倒也还算厚道,遵照其父11年前颁布的诏令,立刻任命潘世恩为工部左侍郎,不久又实授吏部左侍郎。
从道光八年(1828年)八月起,潘世恩先后署理吏部尚书、,到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时又被擢升为工部尚书。
就这样,潘世恩兜兜转转17年后,终于又回到尚书的任上。
02 位极人臣 自乾隆帝统治的晚期开始,清朝便开始走下坡路,而经过白莲教大起义的冲击后,国势更是萎靡不振。
不过,处在帝国由盛转衰过渡期的道光帝,却是个因循守旧、疑心颇重的皇帝,非常讨厌倡言改革、锐意进取的臣僚,而对老成持重、循规蹈矩的官员大加青睐。
正因如此,潘世恩复任尚书仅3年后,便被擢升为,时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
说段题外话。
大学士在清朝属于正一品大员,往往兼任各部尚书,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并肩负着编纂史书或实录,充当会试考试官、殿试读卷官等角色,虽然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通常情况下,官员在入阁拜相前,往往要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但潘世恩却跳过这个阶段直接拜相,由此可见道光帝对他的器重。
就任大学士8个月后,潘世恩又被道光帝任命为,地位、权势更盛。
有清一朝,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凡国家大政、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案件审理等事宜,莫不参与其中,是实际上的中枢权力机关。
通常情况下,官员在担任军机大臣前,往往要先经历一段“行走学习”的阶段,但潘世恩却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军机处,同样令同僚既震惊又羡慕。
咸丰帝画像 除了担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外,潘世恩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又被授予太子太傅的官衔,地位达人臣之极。
在晋升为太子太傅的次年,年逾八十的潘世恩因腰痛无法上朝,道光帝特地下诏,让他带职在家长期休养,何时病好何日视事。
等到道光帝驾崩后,继位的咸丰帝同样厚待潘世恩,曾亲书“琼林人瑞”的匾额相赠,并多次请他推荐人才,可谓莫大的荣耀。
03 倍极哀荣 咸丰四年(1854年),潘世恩病死在北京,终年86岁。
咸丰帝得知消息后,不仅亲临吊丧,并且下诏褒恤,赐为文恭,入祀贤良祠。
与此同时,咸丰帝对潘世恩的三个潘祖同、潘祖荫、潘祖保分别赏给、翰林院侍读、举人的身份,并恩准潘祖同、潘祖保分别参加同年举行的殿试、会试。
潘世恩历事4朝、为官40余年,死后能享受如此殊礼,在清朝可谓相当罕见。
晚清史学家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对潘世恩的人生甚是羡慕,并称他是300年来最有福气的宰相。
在这本书中,陈康祺论述道:“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
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数异也。
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 潘世恩虽然不可能看到陈康祺对他的评语,但他在世时,也同样认为自己是个无比幸运的人。
在道光帝统治的中后期,内阁共有4位大学士,除潘世恩外,穆彰阿、宝兴、卓秉恬等3人都是他的门生,每次议事时都对老师尊敬有加。
正因如此,潘世恩曾极为自豪地赋诗道:“翰苑由来重馆师,卅年往事试寻思。
即今黄阁三元老,可忆槐厅执卷时。
” 不过,潘世恩的仕途虽然很成功,但此君整日因循苟且、毫无担当,从不触怒当政者,并以保住荣华富贵为要务,至于帝国和民众的安危根本就不放心上,堪称庸官群体的典型代表。
在这种人长期占据朝堂的情况下,晚清局势的糜烂,由此不难想象。
因此,对于清朝来讲,这位300年来最有福气的宰相,非但不是帝国的“吉祥物”,反而是其最大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兵马俑为什么都不带头盔?难道是被人偷了吗?
然而时期频繁的征伐,有力刺激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记载还是出土文物,都显示当时的中国军队并不缺乏头盔。
早在春秋时期,青铜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绦穿过头顶纽而后在下颌打结固定。
到了战国时期,皮胄和铁胄开始出现。
战国皮胄为多片组合式,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它们的典型代表,共分胄脊、盔体片、护额片、项顿片四大部分,由丝线连缀成一个整体,盔型美观,贴合头部,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工艺水准。
1965年燕下都武阳台丛葬坑中,我国考古学界首次发现了战国铁胄实物。
这顶胄由头顶圆片和88枚矩形铁制札片以上压下的方式编缀而成,将穿戴者的整个头部(除面门)全部置于它的保护之中。
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甲胄已经达到生产化和实战化,在此后数百年里,这种札甲胄一直顽强存在于中国军队中。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是秦军为了彰显勇敢而不装备头盔,由此引申出秦军不重视防护。
不过,1998年,在陵墓内发掘出一座大型陪葬坑,里面有大量如燕下都铁胄一般,以石片叠压连缀而成的石质头盔模型,从而颠覆了以往对于秦军无盔的说法。
兵马俑无盔,更多是因为其是处于帝国检阅状态下,“免胄”是一种礼仪的需求。
秦石盔甲,秦军其实十分重视战士的防护,不同的兵马俑还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设计铠甲 其实从复原秦甲的情况来看,秦军其实十分重视战士的防护。
秦甲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不同部分组成。
不同的兵马俑还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设计铠甲。
比如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铠甲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
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铠甲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
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铠甲不仅有前甲、后甲,甚至还有臂甲、手甲还有盆领。
总体上,的皮甲有三大特点: 第一、军阶化。
不同衔职的军人所穿皮甲的款式各有不同,级别越高者皮甲制作越精良,防护面积越大,士兵更容易在战场识别军官以便指挥,加强了部队的凝聚力。
第二、专业化。
不同兵种的军人,衣甲形制根据实战需要被区别开来,这是秦军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第三、精细化。
为了获得更好的灵活性,皮甲甲片再次缩小,编织更为细致,使其在实战中不畏刀剑、更为牢固,并且在部分皮甲边沿出现了织物包边(也有说法认为织物包边的为铁甲),使甲片不易磨损和脱落,寿命相应延长。
一般来说,秦代处于中国军队由皮质札甲向铁质札甲过渡的时期。
中国甲胄修复专家白荣金先生认为,用皮革而不是青铜制甲不能简单理解为防御装备落后。
因为青铜的结构强度和硬度并不算理想,并且容易破裂。
此外,青铜密度高,也就意味着在同等重量的情况下,皮甲能够提供更好的防护厚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结合曾侯乙墓出土的髹漆皮甲胄进行过复制试验,发现皮甲甲片经过鞣制、合成、髹漆之后,质地十分紧密结实,拥有良好的防护性。
此外由于皮革的弹性,其对钝器的打击拥有较好的防护性。
当然,秦军重装步兵缺乏对于腿部的防护,其防御力要弱于装备着“三属之甲”的魏国战士,但这是为了机动力而做出的必要牺牲。
随机文章苏联德尔塔级核潜艇能连续发射导弹,打击任何美军基地神仙转世的女生面相特点,单身狗遇到了绝对不要放过(旺夫又漂亮)怎么看一座山的龙脉呢,山脉走向/五行/星象/外形等步骤繁多黑洞炸弹真有可能实现吗,一枚可致10亿人死亡/50年内实现不了黑山的水树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 会流水的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英法联军为什么有火烧北京紫禁城,一个真相,他们做不到
一些人认为,当时英国在华最高官员额尔金因圆明园是的私人园林、烧它才是报复皇帝,所以烧了圆明园,不烧紫禁城是为了“保护北京百姓”。
这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比较复杂。
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期间,在圆明园外供大臣居住的房间内发现了此前被清军扣押的英国驻清公使等37名英、法外交人员的物品。
他们听附近村民说“《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的尸体就曾被扔在这里,后来被猪吃了”,推测这些俘虏在圆明园受清军折磨而死,遂愤怒地放火烧房——火势蔓延到了圆明园,不过只有一座宫殿被烧毁。
更大的火灾发生在数日后:10月中旬,英法人质陆续被释放,37名人质中18人已经死亡(一说为39人被俘、21人死亡)。
幸存者自称受到了清政府的严重虐待,额尔金等人急欲惩罚清政府,于是照会恭亲王,除了赔款要求外还说:“(圆明园乃)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所已决定,亟将执行也。
”意思就是英法联军会自己动手毁掉圆明园。
于是圆明园第二次被焚。
焚毁圆明园的另一个因素与一个约定有关:10月中旬,清军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城,并释放了9名人质,英法联军此时承诺不会破坏北京城。
当时英法联军缺少补给,必须在11月1日前撤军,为了迫使清政府赶紧同意议和,他们打算攻击一些建筑物来示威。
但因存在“安定门之约”,他们只得放弃“攻击北京和城内任何公共建筑物”(也包括攻占紫禁城),退而求其次地将京郊的圆明园作为焚毁目标,所以圆明园也算代替紫禁城承受了灾难。
至于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实在与“保护北京百姓”无关。
首先,英法联军一直尽量避免进攻紫禁城。
法国政府早有训令,战争目的“决不在推翻当今中国之君主”,不希望清政府瓦解,进而导致“迅速波及帝国其他地区”、使清政府垮台,这将损害法国的在华利益。
为此,法军统帅甚至劝说额尔金不要坚持烧毁圆明园,以免刺激恭亲王,使和议的日期再次被拖延。
英国政府对额尔金等人也有相似的指示。
其次,英法联军入城时曾有“安定门之约”,额尔金曾向手下解释不能烧毁紫禁城的原因:如果我们“背信而暴行,无心无意”,和谈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这是急于早日和谈成功的英法联军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不过,破坏紫禁城仍在英法联军的预备计划之中。
10月中旬,额尔金等人曾想警告清政府,若期限到了,清政府还不接受己方的要求,英法联军就要“把北京城内的皇宫烧的成为平地”。
这个警告没有发出,次日,英军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成为一片废墟。
总之,英法联军选择焚毁圆明园有报复清政府虐俘的动机,也有急于逼迫清政府议和的目的;而英法联军最终没有破坏紫禁城,有不愿导致清政府垮台的考量,也有“安定门之约”的约束,清政府在圆明园被焚后即答应议和也是紫禁城幸免于难的关键。
随机文章俄罗斯不明飞行物干扰导弹中心,300米飞行物险酿核战争蘑菇定律是什么意思,新人不被重用还可能背锅(每人必经阶段)路飞的第十个伙伴是谁,海侠甚平成为草帽海贼团的舵手(严防海底)太平洋最深处有生物吗,海底一万米存在怪物或外星人(细思极恐)鬼谷子到底有多厉害,鬼谷子是不是被神话了/能力接近外星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