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治家陆贾一生有什么具体的贡献?

早期经历 陆贾,汉初时人,相争时以的身份追随
【千问解读】
早期经历 陆贾,汉初时人,相争时以的身份追随高祖,因能言善辩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
三年(公元前207年),杀害秦二世,派人来见刘邦,想签订盟约以瓜分关中,刘邦认为是诈计,就派郦生、陆贾前去游说,用私利诱惑将领,趁机攻破了武关。
四年(前203年),刘邦派陆贾游说,让项羽释放被俘的父亲、等人,未能成功。
说臣南越 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也称尉他、尉佗)已在南越称王,因国家初定,刘邦便派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归附。
陆贾到后,赵佗接见非常不礼貌。
陆贾便细数赵佗的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不讲礼仪,随后结合的历史,指出南越和汉朝实力上的强弱悬殊,晓以情理,迫使赵佗改颜谢罪。
赵佗问及他与、、谁更高明,陆贾回答赵佗似乎更高明。
赵佗很高兴,又拿自己和刘邦进行比较,陆贾明确答复汉王远胜赵佗。
赵佗对陆贾的说辞非常满意,愿意遵从汉朝约束,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并留陆贾宴饮数月。
陆贾回朝汇报,刘邦非常满意,任为太中大夫。
进献新语 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
称病归隐 刘邦死后,惠帝懦弱,吕后掌权,想封诸人为王,又担心大臣不服,据理力争。
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在好畤安家落户。
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便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
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
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来色难的困境。
协同灭吕 吕后掌权时,的许多吕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打算劫持少帝,篡夺天下。
很担忧,但力所不及,又怕祸及自身,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
陆贾前去问候,没有通报就直接走进房中,当时陈平正在思索问题,没有看见。
陆贾指出陈平担心诸吕篡权,少主危殆的事实,进言说:“国定安定时,要留意丞相;国家危险,要留意将军;将相和睦,人民就会归顺朝廷。
”因而建议陈平结交,以保护社稷。
陈平采用陆贾之计,献五百金为周勃祝寿,周勃亦投桃报李,从此将相深交,的阴谋因此一再受挫。
为了感谢陆贾,陈平以“饮食费”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辆马车,五百万钱。
陆贾用这些财物在公卿中游说,名声大震。
在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的过程中,出力颇多。
再入南越 诛灭吕氏后,文帝即位,通告诸侯和四方边境之国,广施盛德。
当时赵佗已趁机自封为“南越武帝”。
于是派人修复赵佗先人在真定的坟墓,增设守墓之人,按时祭祀,并厚待赵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时寻觅可以出使南越的人。
陈平等人举荐陆贾,文帝同意。
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见赵佗后,宣示文帝诏书(即《赐南越王赵佗书》),赵佗表示愿意放弃帝号,去除僭越的各项礼仪,永为藩臣,地位如同诸侯。
陆贾不辱使命,回朝禀报,文帝非常高兴。
汉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陆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吕雉的权谋之路:从贤后到铁血政治家的转变
尤其是对待彭越的残忍手段,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那么,吕雉为什么会对彭越采取如此极端的措施?她又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呢? 吕雉的政治生涯始于她与汉高祖汉高祖刘邦的婚姻。
在汉高祖刘邦还是一名小小的亭长时,吕雉便与他结为夫妻,共同经历了起兵反秦、楚汉争霸等艰难岁月。
在这一过程中,吕雉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和智慧,成为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助手。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吕雉也逐渐被卷入了宫廷的争斗和权力的角逐之中。
对彭越的残忍处理,可以说是吕雉政治手段的一个缩影。
彭越是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他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梁王。
然而,由于彭越后期的政治态度与吕雉产生了冲突,加上他拥有较大的军队力量,成为了吕雉眼中的潜在威胁。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吕雉不惜采取极端的手段,诬陷彭越谋反,并对其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吕雉之所以会变得如此残忍,与她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雉当作太后,需要面对诸多的政治挑战,包括维护自己儿子的皇位、对抗其他强大的诸侯国以及内部的权臣。
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吕雉不得不变得更加强硬和果断。
她的残忍,往往是出于对权力稳固的考虑,以及对敌对势力的无情打击。
此外,吕雉的个人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政治行为。
古代记载中的吕雉,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狠辣决绝的一面。
她在权力斗争中的表现,无疑反映了她对于政治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手段的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吕雉对彭越的残忍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她个人经历、政治环境以及权力斗争需要的综合结果。
从一位贤后到铁血政治家的转变,吕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波折,也是中国历史女性在权力场中挣扎求存的一个缩影。
王安国:北宋诗人、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王安国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自幼聪颖好学,尽管没有正式入学受教,但他所写的文章却富有条理。
年仅12岁时,他展示了几十篇自己写的诗歌、铭文、论文和赋作品,观者无不惊叹他超群的文采。
他在13岁时登上滕王阁,并创作了《题滕王阁》一诗,这首诗言尽情意,意境深远,极具韵味。
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传播开来,并受到好评。
他继续勤奋读书,对诗文和赋作品有独到的见解。
尽管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为身份问题以及不愿依靠他的兄长王安石的权势谋求功名,他未能中举。
欧阳修曾有诗评价道:"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他的文章列为第一名,但他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仅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广交善友,是一位有名的贤士。
在1068年,即熙宁元年,他经大臣韩琦的举荐,经过神宗的考试,获得进士及第的资格,并被任命为西京国子监的教授,教授西京国子。
当时他已经41岁了,才开始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进入官场。
由于他是王安石的亲弟弟,1071年任满回京后,神宗召见他,并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应。
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并不完全理解,并有些微词,直言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意思是外界批评他的用人不当,过于急于聚敛财富。
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对此感到不悦,没有给予他重用,只是授予他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持有不理解的态度,并对其变法的支持者吕惠卿和曾布心存芥蒂。
当王安石劝告他减少吹笛的娱乐时,他却要求其兄远离小人。
这些言论引起了吕惠卿的极大愤怒。
熙宁七年,正值王安石罢相之际,吕惠卿趁机担任参知政事,借助郑侠的《流民图》来反对新法所引发的囚禁问题,他认为王安国与郑侠是同党,因此王安国被罢职并被放逐回乡,人们普遍对此感到冤屈。
然而,当朝廷决定再次重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去世。
王安国于熙宁七年八月去世,享年47岁。
王安国的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而曾孙王仕显则迁往东乡蒿源和浯溪一带。
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胞弟,在政治上对其变法政策持有不同的见解,这也导致了他与其他变法派的人物产生矛盾。
尽管他的才华和贤德备受赞誉,但他最终未能在政治舞台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然而,他作为临川三王之一,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成为人们敬仰和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