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他到底为什么而死?

【千问解读】
这件事呢,其实说起来也挺简单的,把皇位传给,也就是建文帝,不过从能力来看,确实是朱棣更强,朱棣有实力,也有野心,何况他还是朱元璋的儿子,怎么说皇位也该轮到自己来做吧,结果就是他自个举兵上位了,发动了。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左右,结果就是朱棣如愿所偿,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当上皇帝后,对内改革,经营到位,对外加强巩固,收复安南,著名的下西洋也是在他这个时期发生的。
可以说,朱棣确实是位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广为称赞。
不过他当皇帝的这个手段一直受人诟病,有人喜欢他,觉得他就是有当皇帝的实力,也做得不错;也有人diss他,指责他这时,大逆不道,说起来就得‘呸’一句。
这其中,就包括方孝孺。
方孝孺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当官了,到朱允炆即位后,他还是继续在朝廷做官,官做得也挺大,是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
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喜欢向他讨教,这君臣两人的关系可以说,还是很不错的。
到后来朱棣明确起兵造反,朝廷决定讨伐时的诏令、檄文也都是方孝孺写的。
这四年里,朱棣算是从分见证了方孝孺的文笔了,等到这场战乱结束,朱允炆下落成谜,方孝孺也被打入大牢,朱棣拿稳了这天下,但古代历来讲究名正言顺,究竟规矩仪式。
朱棣想要坐得光明正大,必须得有正统之名,为此他不惜改称为自己的生母,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个极有分量的继位诏书。
放眼整个朝廷,方孝孺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他又才气,有德行,有名声,还是前任皇帝朱允炆的人生导师,最关键的是文笔还不错,毕竟朱棣可是亲身领教过的。
朱棣虽然有铁血手腕,但也挺想招揽人才的,他原想的是只要方孝孺好好给他写一封诏书,自己或许可以不计前嫌,留他一命。
然而,方孝孺拒绝了,任朱棣如何威逼利诱,方孝孺宁死不从。
据说朱棣被方孝孺气得不行,还叫人把他的嘴豁开,从嘴角一直割到耳朵,并扬言灭他十族,但方孝孺始终不肯屈服!真不知他是有气节还是愚忠。
方孝孺始终认定,朱允炆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不是朱棣。
但问题是朱棣和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孙子,这天下不管是落入哪一个人之手,它都是老朱家的,方孝孺又何必如此死心眼地认定朱允炆呢? 他到底是忠于朱允炆,还是忠于朱家,还是忠于天下?忠于朱允炆的话,可能是有他的私人情感在,死也可以,但死得这么惨烈实在有点不该;忠于朱家,也不至于这么抵抗另一的吧,要是忠于天下,就更不应该接受这样的死法了。
不管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当皇帝,于大明臣民究竟有何不同呢?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有更换的一天,国家政权的交接,说到底还是老朱家的“家务事”,一代代的“孝孺”为帝王的“家事”操心,豁出性命,甚至还连带着那十族八百多人的命,实在是不该。
方孝孺死前,曾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尽忠”思想,其实是很有儒家道义的,这种方孝孺式的牺牲“教义”,说的好听点为忠义慷慨赴死,说实在的,是愚忠、愚用,有时候读书人的坚守就是固执,就是教条化下的牺牲品。
方孝孺或许可以选择自己为自己的信念忠义去死,但因此拖累如此多的亲朋好友,哪些人才是死得太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极再次发现的冰间湖仍是一个谜
近日科学家再次在南极地区发现了巨大的冰间湖,其形状,看起来像一条鲸鱼。
规模尺寸和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相当,而这种冰间湖的形成科学家至今没有明确的解释。
事实上这并不是人类首次发现冰间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对冰间湖的形成至今仍是一个迷。
GEOMAR Research部门的Torge Martin教授表示:“科学界刚刚发射了首颗卫星,尝试从宇宙来捕捉海冰表层的情况。
但是目前所发现的区域还比较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勘探。
”冰间湖即使到了寒冷的隆冬季节也不结冰。
这可能是因为强烈的风将刚刚结成的冰吹走了,也可能是因为较为温暖的水从冷水下面涌升上来。
不管形成的方式如何,对于野物种种而言,这些区域极其重要,鲸和海豹整年都可以从这里升到水面呼吸,而海鸟则可以整年在这片区域寻找食物。
埃及艳后长相奇丑,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埃及艳后是电视和电影界非常聪明的女人,历史上的埃及艳后是什么样的女人?克丽奥佩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
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指定他的长子托勒密和她共同执政,统治埃及。
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
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
让凯撒大帝疯狂的女人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
但丁的《地狱》、莎士比亚的《凯撒大帝》等,都将这位传奇埃及艳后秘密描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传闻塑造了一个美艳绝伦的艳后形象,埃及艳后秘密与手段自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虽说野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总能见到这位“埃及艳后”奇怪的影子,但有关她本人的文献资料却是少之又少。
历史上真实的克丽奥佩特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真的貌若天仙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好还是到她那个年代流传至今的雕像中去寻找。
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尚有一尊据称是全世界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埃及艳后的肖像。
埃及艳后长相奇丑这尊肖像所展示的埃及艳后并不美艳:看上去她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头发只是简简单单地打个髻,风格朴实,这样的装扮显然无法俘获罗马将领的爱情。
她的鼻子应该属于鹰钩鼻,但她的嘴并不性感。
她也不饰戴任何珠宝。
没有耳环,没有项链。
如果说保存在柏林博物馆里的这尊雕像说服力尚嫌不够的话,伦敦大英博物馆最近举行的“埃及艳后”展览则彻底揭开了这位传奇埃及艳后秘密的面纱。
这是首次同时展出11具克丽奥佩特拉的雕像,而这批雕像过去一直被误认为是其他王后。
从这些雕像看,女王不过是个长相一般,脸上轮廓分明,看起来较为严厉的女人。
她的个头矮小短粗,身高只有1.5米,身材明显偏胖。
她的衣着也相当朴素,甚至脖子上有很明显的赘肉,牙齿长得毫无美感。
这就是所谓的“埃及艳后”。
靠思想和学识征服人心难道这就是那位让凯撒大帝和安东尼神魂颠倒的女人?答案是肯定的,但凯撒大帝和安东尼之所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与埃及艳后的姿色并没有直接联系。
这是英国一位学者的最新发现:其实在中世纪阿拉伯学者眼中,“埃及艳后”不是靠美色而是凭卓越的思想和学识征服人心的。
克丽奥佩特拉在阿拉伯世界是备受尊崇的大学问家,她对炼金术、哲学以至数学和城市规划无一不晓。
她聪明、诙谐、迷人,而且,她还具有惊人的毅力。
克丽奥佩特拉精通多种语言,她的第一语言是希腊语,但她也会说拉丁语、希伯来语、亚拉姆语和埃及语。
克丽奥佩特以美貌蜚声于当今天下,而智慧才是她最值得称道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