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贾诩究其一生究竟献过哪些毒计呢?

贾诩是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老板一换
【千问解读】
贾诩是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老板一换再换,却始终受到重用,而且能够以高龄善终。
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家人。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不论是年轻时期还是辅佐曹操时期,亦或者是辅佐时期,贾诩最著名的只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毒辣,一个保命。
毒辣不仅仅是说贾诩不献计则以,一献计便是毒计。
还有一点是说的贾诩眼光毒辣,乱世中看人极为准确,。
至于第二个特点:保命。
可以说三国时期最擅长保命的人里面,贾诩绝对能排到前三。
后代学者将、、贾诩、、并称为曹操集团的“五大谋士”,《》将荀彧、荀攸、贾诩联合作传,可见贾诩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
那么这位“毒士”究其一生究竟献过哪些“毒计”呢? 一、“反攻长安”之计董卓进军洛阳,贾诩在董卓军中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任讨虏校尉。
联合诛杀董卓后,开始清算董卓余党。
当时董卓余党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逃亡凉州。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这时贾诩站说来说话了:“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就能把你们抓住。
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等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与其等死,不如一搏,于是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李郭祸乱长安,司徒王允、司隶校尉等人被杀,长安城也像曾经的洛阳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作为提议人,贾诩因此被骂作“毒士”。
但想想他也仅仅是为了自保,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都杀,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
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二、“败兵取胜”之计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
先是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占”了他的婶婶,还准备杀掉张绣。
张绣降而复叛偷袭宛城,结果曹操战败,手下猛将、长子、侄子曹安民战死。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不克而还。
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
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
张绣不理解,贾诩解释:曹操没有尽全力打我们就撤军,肯定是“后院起火”了。
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断后,你去追击必定失败。
等咱们败退回来,曹操肯定以为咱们怕了,就不会留后手,他大意“不设防”,我们就追着他屁股使劲揍,一定会有好结果。
三、“劝张归曹”之谋进入相持阶段,开始积极拉拢张绣。
但如何正确地“站队”,张绣十分谨慎。
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
贾诩不同意,并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他兄弟都容不下,何况你一个外姓人。
贾诩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毕竟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而且曹操与他还有“杀子之仇”“夺妻之恨”。
贾诩列举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张绣的疑虑: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就相当于跟着干,名正言顺。
第二,袁绍现在还十分强盛,我们带这么点人“入伙”,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实力弱,我们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
第三,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对我们不计前嫌。
事实证明贾诩是正确的。
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并予以重用,还留下了一段“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四、“挑拨离间”之计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
以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虽然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渡口、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调皮捣蛋”“撒尿和泥”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等问韩遂:你们聊的那么起劲,都说啥了?韩遂老实回答:也没说啥!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十分怀疑,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
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五、“暗助曹丕”之计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爱头痛,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
选曹丕还是选,曹操一直犹豫不决,这也没办法,谁让有两个“性价比”太相似的儿子呢?贾诩觉得自己是后来跟着“干革命”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
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这就躲不过去了,必须要谨慎站队了。
贾诩是个聪明人,他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但为防变成第二,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
潜台词就是,写文章你比你兄弟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而是若有所思的“”:我刚刚想起你的老同学袁绍和老相识来了。
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
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人,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唯一的污点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
但他也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故宫闹鬼最严重的地方,东筒子夹道最恐怖 被称为阴阳道
故宫闹鬼最严重的地方:东筒子夹道东筒子夹道被人称为阴阳路,据说这条路上白天走的是人,晚上走的是鬼,因此晚上这里一般是被锁死关上禁止所有人进入的。
不过这里仍旧发生过许多闹鬼事件,甚至有人在经过这条路的时候凭空消失了,虽然故宫是皇家贵族之地,阳气凝聚,但是这里恰恰是阴气汇聚之地,最是凶险。
古代皇上一声令下,说杀谁就杀谁,看谁不顺眼就拖出去斩了,具体是拖到哪里斩了,基本上就是在这个东筒子夹道附近了,因此这里也汇聚了故宫的许多冤魂,这些冤魂的冤屈一直都没有被洗刷干净,所以这些冤魂就是报复经过的人,让他们也不好受。
在前几年,有个胆大的小伙子不信邪,非要进去看看,而且还是晚上,他直接翻进了这个东筒子夹道,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而且里面已经有人了,那个人还主动和他打招呼,问他是不是要走阴阳道?小伙子定睛一看,发现这个人是没有脚和影子的,于是赶紧头也不回的跑了出去,吓得屁滚尿流。
后来这事曝出之后,故宫加强了安保,就再也没有人进去过了。
除了东筒子夹道,还有非常著名的故宫宫女事件,今天也为大家来介绍一下。
1992年故宫灵异事件以前古代的故宫是非常热闹的,因为这里是古代的政治中心,家国大事都是在这里处理的,所以这里的大臣宦官非常之多,菜叶网,许多人都在宫内忙上忙下,马不停蹄,不过就算过了这么多年,古书里也没有记载故宫内的灵异事件,由此可见故宫里是不存在灵异事件的……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