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的定义,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错?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什么是“语文”的定义,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错?】我们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中,都要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就是“语文”。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什么是“语文”?也就是说,语文的概念是什么?“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

【千问解读】

【什么是“语文”的定义,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错?】

我们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中,都要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就是“语文”。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什么是“语文”?也就是说,语文的概念是什么?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这些工具书,虽然作了解释,但并不是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的。

“语文”作学科名来历是这样的,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语文”作为学科,怎么定义?

有人说,把“语文”解释为“口头语和书面文”。

反对者认为,“口头语”不能包进“语文”中来。

不合适!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反对者认为,语文课是不是文学课,不是语言课。

不准确!

有人说,“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但这一定义时,也没有完全概括语文的内容 。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

“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同时,必须听、说、读、写并重。

不能把语文课看作是只学习口头语言,也不能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语文”?50年多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好考吗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综合评述‌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人文学科,始终占据着自考领域的热门地位。

该专业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就业适应性及相对友好的考试难度,成为众多自考生的首选。

其核心优势在于课程设置以文科知识为主,避开了令许多学生头疼的高等数学,且英语科目通常为选考,为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了灵活选择的空间。

课程体系涵盖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等模块,旨在培养具备扎实语言功底、文学分析能力及文化传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从考试结构来看,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通常包含12门左右的必考科目及若干选考科目,整体学习周期可控制在1.5至2年。

必考科目以理论记忆为主,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而选考科目则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或职业规划灵活搭配,例如《西方文论选读》《中国文化概论》等。

这种设置既保证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了个性化发展需求。

就业方面,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可涉足教育、传媒、出版、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崛起,文案策划、内容运营等新兴岗位也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此外,自考学历的认可度逐年提升,尤其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因适配岗位众多而备受青睐。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考试难度分析‌一、科目设置与难度分层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的科目可分为必考、选考及实践考核三类,具体如下:‌1. 必考科目‌科目名称核心内容难度评级(为1星,⭐为半星)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先秦至清代文学发展脉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结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经典作品及思潮语言学概论语言系统、语音语义理论⭐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家‌2. 选考科目(七选五)‌科目名称推荐指数(满分5分)备考建议西方文论选读4.5结合案例理解理论中国文化概论4.0注重历史脉络梳理中国古代文论选读3.5熟记经典文论观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4.0强化语法规则应用‌3. 实践考核‌毕业论文为必过环节,要求选题明确、结构清晰,部分院校允许以文学创作或文化调研报告替代。

二、通过率与影响因素近年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通过率维持在60%-70%,高于其他理工类专业,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以下原因未能通过:‌1. 缺考与弃考‌部分考生因工作繁忙或备考不足中途放弃,导致整体通过率被拉低。

‌2. 科目搭配不合理‌盲目报考高难度科目(如《语言学概论》),或一次性选择过多科目,导致复习精力分散。

‌3. 学习方法不当‌依赖死记硬背,忽视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尤其在分析题中难以得分。

三、备考策略与效率提升‌1. 时间管理‌‌阶段划分‌:将学习周期分为基础巩固(3个月)、重点突破(2个月)、冲刺模拟(1个月)。

‌每日计划‌:建议每天投入2小时,其中1小时用于记忆理论,1小时用于真题训练。

‌2. 学习方法‌‌框架记忆法‌:以时间轴梳理文学史脉络,例如将唐宋文学与历史事件结合记忆。

‌真题活用‌:近5年真题重复刷3遍以上,总结高频考点(如鲁迅作品分析、红楼梦主题探讨)。

‌错题归纳‌:针对主观题失分点,建立“观点+例证”答题模板,避免空泛论述。

‌3. 答题技巧‌‌客观题‌:优先完成历年真题中的选择题,掌握“排除法”“关键词匹配”等技巧。

‌主观题‌:分点作答,每点包含“理论阐述+作品举例”,字数控制在200-300字。

四、数据对比与趋势分析‌表1:汉语言文学 vs 其他自考专业难度对比‌专业名称平均通过率高数要求英语要求推荐指数汉语言文学65%无可选考会计学50%有必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5%有必考‌表2:汉语言文学必考科目历年通过率变化‌科目名称2022年通过率2023年通过率2024年通过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68%70%72%语言学概论58%60%62%外国文学史65%67%69%‌表3: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与薪资水平对比‌就业领域岗位示例平均月薪(一线城市)需求热度教育行业中小学语文教师8000-12000元高新媒体运营内容策划10000-15000元极高出版编辑图书编辑7000-10000元中公务员文秘、宣传岗6000-10000元极高‌总结与建议‌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的难度整体可控,但需避免“简单即裸考”的误区。

合理规划科目顺序(如先考《现代文学作品选》后攻《文学概论》)、善用真题资源、强化写作训练是通关关键。

对于在职考生,建议优先报考公共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逐步适应考试节奏。

此外,加入学习社群或参与线上辅导班可有效提升备考效率,尤其针对《古代汉语》等难点科目。

(全文共计约3600字)

杨排风: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传奇女将原型探寻

在的传奇故事中,作为一位极具魅力的女将形象深入人心。

她手持烧火棍,英姿飒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其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杨排风是否有其历史原型呢?这成为众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文学形象溯源 杨排风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杂剧和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在元代杂剧里,她虽未被明确以“杨排风”之名呈现,但已有类似烧火丫头出身且武艺高强的女性角色雏形。

例如在清中叶的《昭代策韶》第四本中,杨六郎被辽兵围困在见龙谷,孟良返汴京求救兵,余太君命杨排风与众家将出征,孟良不服,与杨排风比武,被杨排风用棍打倒在地,这为杨排风形象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随着杨家将故事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杨排风的形象逐渐丰满。

她成为了天波府里的烧火丫头,自幼在杨家长大,性情泼辣、勇敢,专爱与刀枪结伍为伴。

平日里常跟练功习武,练就一身好本事,样样在行。

在这些文学创作中,杨排风的故事被不断演绎,如她为掩护穆桂英突围,独守绝谷火烧辽军粮草,与敌将耶律休哥同归于尽等情节,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

历史原型探寻 原型模糊性争议 从严格的历史考证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杨排风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杨家将的故事本身就融合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文学创作和历史人物的部分事迹,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丰富故事体系。

因此,杨排风更像是文学创作中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民间传说与历史人物的关联推测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杨排风有具体的历史原型,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她的形象可能受到了某些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的发。

在历史上,杨家将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其历史依据,如、等,他们在抗击外敌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为保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排风作为杨家将中的一员,或许是基于杨家将家族中一些真实存在的女性形象或事迹进行艺术加工而成。

例如,在杨家将的传说中,有许多女性也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她们在家族面临困境时,挺身而出,为保卫家族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女性的形象可能为杨排风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

同时,民间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想象,也促使了杨排风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将形象的产生。

类似女性形象的映照 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女性人物与杨排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如抗金女将,她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后与结为夫妇。

在抗金战争中,她多次随夫出征,亲自擂鼓助威,激励士气,为抗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红玉的英勇事迹和杨排风一样,都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她们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雄的故事流传。

这些女英雄们或许出身平凡,但却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家人和乡亲。

这些传说故事为杨排风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杨排风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文学与历史交融的意义 虽然杨排风可能没有真实的历史原型,但她在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她作为杨家将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丰富了杨家将的文化内涵,使杨家将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她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杨排风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想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杨排风却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以自己的武艺和勇气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同样可以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支持。

杨排风这一形象虽然在历史上可能并无其人,但她却在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她是否有真实的历史原型,她的故事都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什么是“语文”的定义,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错?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