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明朝不再继续海洋活动了?

战略重点转移 有观点认为,明初时海外威
【千问解读】
战略重点转移 有观点认为,明初时海外威胁受到重视,故有之事。
然而,或许郑和过于成功了,“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由于不再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帝国的安全战略便转向北方。
也有学者认为,是顽固的封建思想以及农业帝国的土地观念战胜了海洋观念,导致下西洋的终止。
虚耗靡费太甚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认为,明帝国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
在明朝帝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远航的不同意见。
这是一项投入很大的事业,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
郑和舰队宝船之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
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
“支费浩繁,库藏为虚”,被认为是下西洋终止的直接原因。
不过,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洪武、永乐的基础上达到,单从财力上讲,此时远航的物质条件应该较永乐年间更为充足。
海洋国家垄断 从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跟随民间海商的船队。
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一再下令“仍禁频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禁频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严厉的海禁危及沿海居民的生计,而且导致在停止国家组织的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同时,海洋也被封闭起来了。
亦即,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