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什么分别?九品中正制进展史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17 点击数:
简介:九品中正制是由曹操推行的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曹操非常喜爱人才,所以为了能在民间选拔出治国之士,所以推行了这么一套划分等级的制度。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后者会更

【千问解读】

九品中正制是由曹操推行的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曹操非常喜爱人才,所以为了能在民间选拔出治国之士,所以推行了这么一套划分等级的制度。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后者会更加公平一些,因为察举制一般都是走后门的比较多,而九品中正制是把每个人都要分等级,这种公开的选拔是做不了假的。

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史,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影响了后代对于民间人才选拔的思路。

一. 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二. 九品中正制设置方法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

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三. 九品中正制创立与发展一首《曹操》唱出了一代“枭雄”曹操传奇的一生,其实在我的心中,曹操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之后一切历史发展的开启者与奠基者。

一部三国演义炒火了易中天式的教授,但仍不能改变《三国演义》妖魔化的诸葛亮形象及残忍奸诈的曹贼形象的深入人心。

但在陈寿的笔下,所谓的“曹贼”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相信《曹操》的词作家林秋离在写下歌词时并不知晓曹操“唯才是举”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原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接受了颖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的讨论:柏杨先生是肯定其创立在“曹魏帝国建立”之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是这样认为的。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曹丕继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关于选举的主张,并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详见《中国史纲要》二册第10页)《辞海》“九品中正”辞条也称:“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

(《辞海》63页)】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 九品中正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及其作用关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首先,这一制度起于魏延康元年,但其萌芽很早便有了:汉时开始有人以品区别官位人德值高低,曹操时期更是开始普遍“魏武始基,全立九品”。

九品初创时在州郡两极设中正,在县级是不设的。

另外,州中正设立时间较晚,在其设立以后,开始称为大中正,相应的郡级中正为小中正。

在陈群初创到司马懿设州中正这段时间内,中正评定品级时多注重乡论,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创立之于本有恢复察举制的想法,更重要的,早期的世家大族与中央政权在权力的磨合上还不甚成熟。

至司马懿设州中正制到西晋建立,是九品中正制走上成熟的阶段:司马懿初掌权,深感中正依乡论之评定不能够照顾到世家大族,要求废除。

废之不成,而出于为后世夺权扫清道路的想法,司马氏又不得不对世家大族进行讨好;最后,他便委曲求全加设州级中正以修改之,而州中正的人选多出于世族,于是九品中正制始成为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

中正选举开始门阀化,在入晋以后门阀化的历程最终完成。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始于孙权,历孙亮孙休孙皓而不废直至吴终,它既仿魏制又独具特色。

与魏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谓的州中正吴命名为“大公平”。

产生原因如下:一、东吴与曹魏一样,其统治基础依赖当地的世家大族。

东吴初至江东,如果不与江东四大姓(顾张陆朱)搞好关系则难以在东吴立足;二、 “好清议之风”在江东的影响,不亚于甚至还盛于中原。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加速了孙权政权的江东化历程,保障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兼顾到了北来流域特别是淮泗集团的政治利益。

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完善,晋以后的朝代基本上在制度上未作大的变更,一些损益的修改在此简略一提: 垄断性和封闭性是西晋九品中正制的两个显著特征。

前者造成并巩固了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的地位差异;后者则通过对士族的保护和约束,使其享有不可变易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

这对后来的东晋南北朝奠定了基础。

东晋和南朝中正组织扩大,而州郡中正的人选上,对牒谱能力要求更高了。

而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等级差别更加明显。

另外,作为上层人士,开始热衷于清议,渐渐脱离了政治现实,玄学发展登峰造极。

特别的,南朝时出现了一种勋品制度,即以勋品为最高品级的一种品级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九品中正制起到了补充作用(所谓九品,实际上不再含有九品,仅有上下品之别,即二品与非二品,这显然对人才和家世的评定不利)。

萧梁时出现“官班”这一概念,但其实质也不过是对人才与家世的评定标准进行完善,对等级的区别加以强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等级森严,另一方面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腐化及其与权力的脱离。

在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有过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历史,这使得九品中正在北方得以延续。

北魏时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一改中正评定皆属中央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评定的进一步门阀化,而这种创革使得品评制度更为完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人才的作用,这对北魏的政权强大提供了重要力量,当然,对于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其门阀政治的总特征却是没有改变的。

这种特征沿至北朝结束。

五. 各历史大家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易中天(选自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夺嫡之争):“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

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

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

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 “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

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

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刘访师认为,从公元220年到280的60年间,因九品中正制破处了察举制的束缚,在选用人才上出现了一派新气象,这是它的隆盛时期。

吴霓认为,九品中正制是历史上选举制度继两汉察举、征辟后的又一变迁。

作为一种选拔官吏制度。

九品中正制对私学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很直接的。

很明显的。

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

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

陈清泉、郑天禄认为,由于九品中正制存在着过多的弊病,在魏晋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间,政治上纷乱不已,阶级矛盾尖锐,道德风尚败坏,这一切也是同它的实行是有密切关系的。

胡宝国认为,九品中正制应该与汉代的任子制进行比较研究,才可以更清楚它的作用。

任子制与九品中正制虽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某些差异。

首先,在人数上,任子制有严格限制。

九品中正制建立时并不是一项特权制度,因此不可能规定高官子弟可以获得上品的人数。

没有人数限制而在实际执行中又确实成为特权制度,这就构成了九品中正制度的一大特点。

在此种情况下,高官子弟大都可以获得上品,步入清途,“坐致公卿”。

其次,汉代的任子制不具有垄断性,而在九品中正制度下,广大庶族地主以及一般的低等世族很难进入上品之列,步入清途。

没有人数限制、封闭性是九品中正制别于任子制的关键所在。

在此制度下,高门世族的政治力量必然呈现出日益扩张的趋势。

毫无疑问,在不断扩大基础上的世袭特权具有更稳固的特征,因为某一分支的衰落不会影响整个宗族政治权力的继续传袭。

南朝一些高门世族的家世,往往可以追溯到晋代,其原因必定是复杂多样的,但九品中正制度的实行显然是原因之一。

六. 结合资料我自己的一点看法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尚无发现一种绝对有利无弊的制度,亦没有一种可以推行数百年之久而不出毛病的制度。

所以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在九品中正制前期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选官制度无法比拟的。

从东汉中后期起,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实力开始增强, 政治上,两汉察举造成了一些官僚世家。

经济上,世家大族占有了极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拥有巨大的财产,为其政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占有土地多少为评价的中国古代社会,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土地。

军事上,豪强趁中央政府解体之机扩张私人武装。

文化上,世家大族拥有左右舆论的特权,他们特别强调儒家学说,保护自己的地位。

所以察举制已经走到穷头陌路,新的制度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其产生具有必然性。

后汉的战乱时期对官员人选的要求更着重于才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

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选官在动荡年代的延续。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

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

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

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

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

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

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终于当战乱渐渐平息,世家大族们已腐朽到难以保住自己地位时,九品中正制开始走上了尽头。

“清官”大家都知道,一直以来都是称呼那些为民办事、清正廉明的官员的,而在历史上,真正做到清官的官员也并不在少数。

不过,除了清官,历史上还出现过另一种官员,那就是“浊官”。

乍一听这个名字,应该是与清官相对相反的官员代称,不过在这里要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浊官”。

这个浊官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一些不好的官员吗?《南齐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出自吴兴高门的丘灵鞠,原本担任东观祭酒,当他被授予骁骑将军时,竟勃然大怒,愤懑地对别人说:“我要去挖了顾荣的坟墓。

江南地方几千里,出了那么多风流士子。

就是顾荣引来北人南渡(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妨碍了我们南人的仕途,真是死有余罪!”骁骑将军在南朝是有兵权的武职,丘灵鞠担任这样的职位,为什么会如此生气呢?这里,就涉及到南朝官制的特有现象——“清官”、“浊官”传统。

丘灵鞠由清官变成浊官,因此大发雷霆。

01 东晋南朝门阀政治要论官职清浊之分,首先就要介绍一下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众所周知,魏晋时代,是一个贵族政治时代,世家大族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胡乱华之时,北方一些世家大族,纷纷逃到江南三吴地区,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

北方大族到了江南,被称为侨人高门,他们拥护司马睿称帝,维持着东晋半壁江山。

在东晋建立之初,司马家和侨人高门,对江南当地的三吴高门,尽力拉拢。

随着政权的稳固,侨人逐渐在江南站稳阵脚,有了自己的根基,不需要再讨好三吴高门。

于是,南人的政治地位下降,侨人垄断了小朝廷。

而且,侨人高门在政治上、社会上的显赫地位,甚至可以不借助帝王而保持。

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好几次政权更替,侨人高门屹立不倒。

这便是南渡侨人主导的东晋南朝门阀政治。

门的意思是门第,阀的意思是阀阅,合称门阀,将士族和庶族严格区分,区分的标志便是婚宦。

婚姻上,门阀贵族之间联姻通婚,不与庶族通婚。

官宦上,士族只愿意担任清官,对于浊官,则是不屑一顾。

02 “清官”与“浊官”请各位朋友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提到的清官,不是指清廉的官,浊官也不是指贪官。

这里的清官和浊官针对的是两类不同特点的官职。

宋齐梁陈的官职制度,大部分都是承袭魏晋,但是,在具体的每一个官职上,却有了清浊之分。

一些高门经常担任的官职,被认为是“清望所归之官”。

另外的一些官职,则被称为是浊官。

哪些官职,是高门喜闻乐见的清官呢?最典型的就是国子祭酒。

国子祭酒最初由晋武帝所设,是朝廷主要是学术官员。

虽然不是类似于大司马、都督这样位高权重的官职,但却是侨人高门比较愿意担任的清官,有清望所归之称。

东晋时国子祭酒,可考证的一共有12位,侨人占了9位,南人仅占2位。

刘宋时可考者8位,侨人占了6位,南人仅占2位。

萧齐时可考者9位,南人有4位,比前朝稍微多一点。

到了萧梁,可考者13位,南人只有2位。

最后一个陈朝,9位国子祭酒,南人仅有3位,其中的2位还是陈朝宗室。

由此可见,侨人牢牢地垄断了国子祭酒这一清官。

除此之外,清官还有散骑常侍、侍中、郎中令、太子洗马等。

大体上,中书散骑、东宫属官、秘书著作,都属于清官。

清官也并非都无实权,比如,吏部尚书,又有“大尚书”之称,职权重要,又是门阀喜闻乐见的清官。

然而,有些官职,权力较大,却是浊官。

比如尚书郎、御史中丞,宪台之官,在东汉以来便是极其重要的官职,在南朝却成了高门不喜的浊官。

另外,各种武职,比如各种有实际兵权的将军、校尉,也被看成是浊官。

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丘灵鞠,他所担任的骁骑将军,就是高门所鄙夷的浊官。

03 清浊之分的由来官职清浊之分的由来,来自于门阀贵族的长期习惯。

东晋以来的侨人高门,早在东汉之时,就是世代研究经学的大家族,素有“通经入仕、累世公卿”之称。

东晋时期,各大门阀还保持着学术传统,因而高门子弟入仕,往往从秘书著作起家,资深者担任中书散骑。

贵族家的一些不学无术的膏粱子弟,往往会被安排担任东宫属官,因为这一类官职并无实权,品级又高,比较适合用来安排没有才能的贵族子弟。

久而久之,上述的一些官职,高门长期担任,逐渐形成了垄断。

因此,在南朝时,这些官职,只能由高门担任,庶族不能染指,被称为清官或清职。

与之相对应的,庶族寒门,进入仕途,通常是军功起家,出身武将。

尚书郎和御史台属官,公务繁忙,士族不愿意担任,于是成为了寒门子弟的专属,这便是浊官。

南朝官员对于清浊之分极其看重,《通典》中有一句话,“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于迁”。

官员看待官职升降,以清官、浊官为标准,不仅仅以看品级。

而且,有些官员从浊官变成清官,即使品级、俸禄下降,也会当成是升官而高兴。

尽管侨人高门不喜欢担任武职,但出于政治需要,有时需要掌握军权。

于是,又出现了“带帖”制度。

高门本身担任文职清望官,然后兼任武职,称为“带帖”。

这样既是清官,又配合军权,对于高门来说,堪称完美。

官职清浊之分,从根源来说,还是门阀政治的一种体现。

高门垄断了一些官职,成为清官,而庶族寒门只能担任浊官。

宋齐梁陈之时,高门子弟只愿意担任清闲的清官,不做学问,亦不学弓马,使得门阀迅速腐败下去,失去生命力。

最终,南朝覆灭,被北方统一,这也是门阀政治的腐化的结果。

随机文章清朝最衰皇帝是他!「3大剧变」全遇上还埋下亡国种子揭秘美国发声石头之谜,一堆石头发出金属叮当声神秘莫测的间歇泉之谜,黄石公园间歇泉喷射高度达116米小行星也会有卫星吗?小行星妊神星有两颗月亮怎么看出来水母死了,水母死了的样子图片(死后身体会分解成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什么分别?九品中正制进展史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