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向曹丕称臣,却把他和刘备都给耍了!

当时孙权就向曹丕称过臣,有雄心壮志的“吴大帝”孙权岂会甘心久居人下,他的所图甚大,最终把曹丕和刘备都给耍了。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孙权于公元219年向魏王曹操臣
【千问解读】
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之中吴国的君主孙权虽然比曹操、刘备差了一个辈分,但是却能守住江东的基业,国祚比蜀国还长,自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所依靠的便是他的权谋。
当时孙权就向曹丕称过臣,有雄心壮志的“吴大帝”孙权岂会甘心久居人下,他的所图甚大,最终把曹丕和刘备都给耍了。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孙权于公元219年向魏王曹操臣服,公元222年就和魏帝曹丕破盟开战,真正“屈身忍辱于曹魏”的时间不过三年,却“空手套白狼”般让自己从一个汉朝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名正言顺地做为君主统领荆、扬、交三州,也为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东孙氏奠基,始于孙策以武力征服江东六郡,大肆诛戮名士,江东群豪奋起抗争,孙策轻而无备,因此丧生。
而孙策之弟孙权年仅十八,初领江东,张昭受孙策托孤为“仲父”,实际执政。
此时的孙权,只是类似一个孙氏家族推出来协调各方的牌位,离名副其实的江东之主相差甚远。
即使孙氏家族内部,对他也颇多不服。
当时江东各郡到处反叛,孙权的从兄孙暠,从驻地吴郡乌程,整军欲取会稽,被虞翻劝退;庐江太守李术率部曲数万北迎曹操,直到官渡袁曹对峙,才被孙权趁势讨平。
几年后丹阳太守、孙权三弟孙翊又被部将刺杀。
而同为孙氏家族的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等人,直到赤壁之战前,都一直和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暗通款曲。
因此,直到赤壁大战一场大胜,孙权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孙氏家族,张昭也因主张降曹站错立场,就此退居二线。
从此在江东,孙权才真正说一不二。
然而论合法政治地位,整整十九年时间,孙权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丞相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和“宜城亭侯”的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决裂,自封“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个官位形式上还是由刘备上表的,因此,孙权以此号令江东,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孙权联合刘备进行的十年抗曹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从贫瘠的江东去如何一统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倒不如说更多原因是为了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帝国中枢,就此认可他自己割据江南的既成事实。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魏王:曹操
而此时刘备已自称汉中王,势力达到鼎盛,在孙刘联盟中即将居于主导地位,却连个“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空头职务也吝惜赠与孙权。
因此,孙权便迫不及待对曹操上表称臣,与之缔结盟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后,孙权又以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极人臣。
曹丕称帝
因此,“大魏吴王”对孙权从来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大成就业绩。
从一个无名瓜农的子孙,刚即位时的一个杂号将军,到此时真正建立了吴国,整个历史进程,前后花了快20年时间的个人奋斗时间,当然离不开曹操、曹丕、刘备、关羽等各方贵人的成就。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在猇亭之战,吴国历时年余苦战,好容易一场大胜,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
没几个月后,便和曹丕矛盾尖锐化,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
孙权和曹丕的决裂,一方面自然是孙权斩关羽,破刘备,自以为羽翼丰满,对“皇二代”曹丕也绝没有如曹操一般的敬畏,
更关键因素当然是曹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孙权表面称臣,收点大象、荔枝之类的贡品;魏国皇帝曹丕,皇后郭氏
而是一定要求孙权的继承人孙登人为质,意图之后借魏朝中枢名义和政治手段来整合江南,一如曹操从前挟天子令诸侯,逐渐压服各路地方豪强,将司洛、三辅、豫州、淮南等地收入囊中一般。
此等苛求关系到东吴政权的生死存亡,孙权当然绝不可能接受。
在朱桓、朱然等东吴名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
刘备就算心中再如何痛恨,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为着本政权的长远利益,也不得不强咽苦果。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蜀吴重新结盟以抗曹魏,也就是时势之必然了。
三国鼎立的缔造者:曹操、孙权、刘备的政治博弈与才能比较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杰出的领袖在这一时期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使得魏、吴、蜀三个政权能够形成鼎立之势。
本文将探讨这三位领袖如何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比较他们各自的政治能力。
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他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并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成功抵抗了曹操的南侵。
刘备则凭借其仁德的形象和诸葛亮等一批贤臣的辅佐,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三位领袖各有所长,但刘备相比曹操和孙权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民心所向。
刘备以仁爱著称,他的“王道”政治理念吸引了大批人才和民众的支持。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风格,使他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
至于曹操、孙权和刘备谁的政治能力更高,这实际上很难一概而论。
曹操以其果断和残酷著称,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色;孙权则以其稳健和审时度势著称,他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局势;刘备则以其仁德和民心所向著称,他的政治理念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三人各有特点,但都具备高超的政治能力。
结语: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领袖的政治才能和决策智慧共同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他们的不同领导风格和政策选择反映了各自政权的特点和优势。
刘备的仁德政治虽然在军事实力上不及曹操,但在赢得民心和支持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
三国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政治能力和领导风格都有其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来发挥自己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