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身为皇帝,为什么要把自己封为大将军?

然而,历史上也有很多一点也不愿意做皇帝的人,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愿意皈依佛门,但明武宗和他们都不一样,他将自己封为大将军,这听起来与皇帝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在中国的历史中,能被记录到史书中的
【千问解读】
在古代,皇帝可是至高无上的,有太多人觊觎这个位置,历史上也从来不缺篡位篡权的例子和人物,可以说这简直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然而,历史上也有很多一点也不愿意做皇帝的人,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愿意皈依佛门,但明武宗和他们都不一样,他将自己封为大将军,这听起来与皇帝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在中国的历史中,能被记录到史书中的玩笑,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玩笑”都是与庄重、规矩的“礼”相违背的。
纵观历史,“君无戏言”、“庄严稳重”向来是正人君子的评判标准;而对爱开玩笑,不检点的人总是抱着鄙视的态度,特别是那些能哄皇帝欢心,具有幽默感的官员,甚至会被安上专有名词——弄臣。
久而久之,中国人仿佛成了缺乏幽默感的人群,玩笑不能乱开。
那些抱着戏虐心态愚弄他人的人物,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正经的天子要君无戏言,自动放弃说笑话的权利。
西周时,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曾拿一片梧桐叶许愿,说:“我以此为凭证,封你为诸侯。
”过了一段时间,成王早把这事给忘了。
辅佐他的周公却提醒道,选个吉日,把加封叔虞的事给办了吧。
周成王一听就笑了:“我那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周公把脸一沉说:“君无戏言,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被记录到史书里。
”成王一听,只好把像树叶一般的唐国(今山西部分地方,后为晋国)封给了叔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叶封唐”的典故。
成王事后虽然想赖账,不过好歹有周公的监督,有个大团圆的结局。
但不是每个国君的玩笑都能得到好的结果。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必赘述。
皇帝不能开玩笑,只是普遍而言,但凡事都有个例外。
明武宗就是例外中的例外,他的一生时间都在和大臣“开玩笑”,戏耍着那些道貌岸然的先生们。
好动的武宗有一个梦想,他想去边塞走一趟,到战场上感受一下刀光剑影。
大臣们知道后就傻眼了,想起当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大明朝险些亡国的历史。
大臣们一个个上书劝阻,但皇帝就是置之不理。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皇帝瞒着满朝文武,带着武将江彬、宦官钱宁两个宠臣,偷偷地跑出德胜门,直奔居庸关。
这回幸亏居庸关的巡关御史张钦是个直汉子,拼着一死,往城门下一坐,就是不给皇帝开关。
有他耽误功夫,京里的官员也追到了,好说歹说,总算是把万岁爷给请了回去。
请是请回来了,巡边的心可没有死。
武宗静静地等待了半个月,趁着某日张钦外出公干不在居庸关,武宗连忙来到关下,这一次再没人敢拦他,他终于如愿以偿,到了边关重镇——宣府。
武宗对玩的创意超出历代明君、暴君、昏君,他先为自己取了一个“朱寿”的新名字,再用皇帝的名义,加封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
这简直是与群臣开的国际玩笑,给自己封为总兵的皇帝,古往今来唯独他这一份。
武宗这一趟没有白去,亲自率军与蒙古人交了一次手。
对于此战的战果,历史上记录是鞑靼人战死16人,而明军阵亡52人。
当然这个战果很可能是文人们为了证明皇帝的荒唐,报自己被捉弄的一箭之仇,而刻意编造出来的。
因为这场史称“应州大捷”的战役,双方参战的士兵有十余万,即使随便接触一下,也不会这点伤亡。
关于战事的记录,是在武宗死后,文臣们才动的手脚。
3.战役刚刚结束,皇上凯旋回朝时,大臣们还是要隆重欢迎的。
只是皇上下令,说打了胜仗的是朱寿,而不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这可愁坏了大臣,见了面不能称“皇上”,这“大将军”三个字却也不太敢叫出口,那种尴尬,就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了。
在群臣看来,皇上如愿到边塞打了一仗,总该消停一段了。
谁知武宗的新想法马上就来了:朕要南巡。
正在他找不到南下的理由时,宁王在南昌造反的消息传来。
武宗当即下诏,要御驾亲征。
让武宗失望的是,他的大军刚刚离开北京,南昌的捷报就到了:一个名叫王守仁的巡抚用了四十来天,就把宁王之乱镇压了。
武宗暗想,我好不容易才出来,总不能这样就回去吧?于是他又和群臣开了个玩笑,扣下捷报,继续前进!武宗一路上走走玩玩,足足花了四个月,才到达南京。
这位王守仁就是鼎鼎有名的阳明公,他也配合荒唐皇帝一起玩。
等皇帝到了,他又上了一封捷报,开首第一句就是“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把这大功留给了朱寿。
不想武宗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功劳来得未免太“容易”了。
他命士兵在城外围出一个广场,把俘虏放到里面。
武宗全身披挂,带着人马又将这些俘虏“打败”了一遍,并亲手活捉了宁王。
和珅当作风流皇帝乾隆最得宠的大臣,嘉庆为什么着急让和珅死掉?
宣皇帝司马懿如何降伏青州兵:权力博弈与战略智慧的交织
能成功降伏这支曾“擅击鼓相引去”的流民武装,既源于其政治手腕的精准运用,也与其对军事格局的深刻洞察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青州兵的特殊属性、司马懿的权力基础及具体策略三个维度,剖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逻辑。
一、青州兵的“双重性”:流民武装与宗教认同 青州兵的主体是余部,其本质是流民武装。
这支军队既具备“战斗意志顽强”的特性,又因长期脱离主流社会而形成独特的组织逻辑。
他们曾助曹操成就霸业,却在曹操去世后“擅击鼓相引去”,暴露出对曹魏政权的离心倾向。
其核心矛盾在于: 宗教认同与世俗权力的冲突:青州兵多信奉太平道,曹操晚年信奉黄老道,双方存在隐秘的精神纽带。
即位后推行,试图以世家大族取代流民武装,直接动摇了青州兵的生存根基。
军事传统与政治现实的不匹配:青州兵以“狂热冲锋”“纵火偷袭”闻名,这种战术风格与曹魏后期正规化军队建设格格不入。
贾逵虽以“给其廪食”暂时安抚,但未解决根本矛盾。
二、司马懿的权力基础:从“抚军将军”到“总东事” 司马懿降伏青州兵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经营东部军事政治格局的结果。
其权力来源可分为三个层面: 职务赋予的合法性:黄初五年,司马懿任抚军将军,统帅亲兵五千镇守。
黄初六年利城叛乱时,曹丕因“四位校尉和刺史平级,无统一指挥”,被迫将协调权交予司马懿。
此役后,司马懿获“抚军总东事”特权,成为东部军政事务的实际负责人。
战略资源的掌控:青州兵虽“军纪败坏”,但仍是东部唯一成建制的军事力量。
司马懿通过招抚而非镇压,既避免激化矛盾,又将其纳入曹魏军事体系。
例如,青州刺史率青州兵参战,直接导致唐咨叛军“浮海乘船去江南”。
政治符号的塑造:司马懿的职务“抚军将军”带有安抚性质,与青州兵的流民属性形成呼应。
其“总东事”的权力更使其成为东部军事力量的唯一代表,削弱了等地方势力的影响力。
三、降伏策略的三重维度:威慑、分化与利益捆绑 司马懿的具体操作体现了其战略智慧: 军事威慑与政治招抚结合:面对利城叛乱,司马懿未直接镇压,而是以“抚军”身份招抚青州兵。
此举既利用青州兵对司马俱的情感认同,又通过军事压力迫使其就范。
例如,青州兵参战后,唐咨叛军迅速溃败,凸显了司马懿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控。
分化瓦解地方势力:青州兵与徐州兵(臧霸所部)同属流民武装,但利益诉求不同。
司马懿通过“给其廪食”稳定青州兵,同时追究徐州兵责任,制造内部矛盾。
唐咨叛乱后,青州兵未受牵连,反而获得参战机会,进一步巩固了其忠诚。
利益捆绑与制度重构:司马懿借平叛之机,将青州兵纳入曹魏屯田体系。
例如,其子后来“派唐咨造船,集结青徐等兵力”,表明青州兵已从流民武装转变为国家常备军。
这一转变既解决了青州兵的生存问题,又将其与曹魏政权深度绑定。
四、历史影响:从局部胜利到权力格局重构 司马懿降伏青州兵的直接后果是曹魏东部军事力量的重组。
唐咨投奔东吴后,司马昭仍能利用青徐兵力摆出南征态势,足见青州兵的战斗力未受削弱。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 世家大族与流民武装的权力再平衡:司马懿通过吸纳青州兵,削弱了世家大族对军队的垄断。
例如,九品中正制虽强化了世家地位,但青州兵的存在为寒门提供了上升通道,延缓了曹魏政权的世家化进程。
司代魏的军事基础:中,司马懿能迅速控制洛阳,与其长期经营的东部军事力量密不可分。
青州兵虽未直接参与政变,但其存在为提供了对抗的底气。
的间接诱因:司马懿对青州兵的整合虽巩固了曹魏政权,但也为后世埋下隐患。
西晋统一后,过度依赖世家大族导致地方军事力量空虚,最终引发五胡乱华。
这一历史循环,折射出司马懿策略的双重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