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得意门生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

子路性格刚直,早年好勇尚武,据说还陵暴过孔子,后来孔子对他设礼以教,这才有了这位徒弟。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还负责当孔子的侍卫,一路上帮了孔子很多。
子路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可能后人对他多多少少也有些误解。
【千问解读】
子路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徒弟,他的一生可以用悲壮一词来形容,他想退出朝内纷争,却又不愿丢掉忠心之名,最后只能以死换取自由,实属无奈。
子路性格刚直,早年好勇尚武,据说还陵暴过孔子,后来孔子对他设礼以教,这才有了这位徒弟。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还负责当孔子的侍卫,一路上帮了孔子很多。
子路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可能后人对他多多少少也有些误解。
子路死前向对手提一奇怪要求,被耻笑上千年,其实是我们错怪他了。
子路战死后,孔子为何不再吃肉酱了?
在距今2500年前的一天,卫国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场流血的政变:卫国大夫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合谋,拥立其弟蒯聩为君,并胁迫孔悝去弑杀卫出公姬辄。
其实,蒯聩与姬辄是父子关系,卫国国君之位本来应该是蒯聩的,但是,一件事却改变了一切。
蒯聩为太子时,与其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交恶,蒯聩就联合密友戏阳谋刺南子。
结果,戏阳却临阵反悔,蒯聩屡次向戏阳示意,南子发现了蒯聩的阴谋,告知灵公。
灵公大怒,蒯聩被迫逃往宋国,后又投奔晋国赵氏。
蒯聩逃走后,卫灵公欲立少子郢为太子,公子郢坚辞不受。
卫灵公死后,灵公夫人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却让前太子蒯聩之子姬辄即位,是为卫出公。
卫出公即位后,晋国的赵简子派人送蒯聩回卫国,想让蒯聩即位。
卫国人听说后,发兵阻击蒯聩。
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
此后,卫出公连续在位十二年。
直到卫庄公元年(公元前480年),蒯聩在姐姐伯姬的帮助下潜回朝歌,谋刺卫出公。
卫出公闻讯后,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到齐国避难。
当时,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子路,就是事件当事人孔悝的邑宰,听说孔悝被人胁迫,就冲进朝歌救主,结果,遭到蒯聩的手下石乞等人的截杀。
混战中,子路的冠缨(就是帽带子)被石乞的大戈砍断了,头上的帽子一下子就歪了下来。
子路这才停下手来,将帽带子重新接好,将帽子扶正。
而石乞等人却不是温雅君子,趁机向子路发动攻击。
子路临死前说:“君子死,冠不免。
”意思是,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
在系好帽缨的过程中,子路被人砍成肉酱。
大子(蒯聩)指闻之,惧,下石乞、盂□敌子路。
以戈击之,断缨。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左传·哀公十五年》)
孔子听说子路惨死卫国后,伤心欲绝,从此再不吃肉酱。
据《论语·乡党篇第十》所载,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有“八不食”,其中由最著名的一句就是“不得其酱,不食”。
但是,为了自己的学生子路,他从此戒了这口福。
关于子路的“结缨而死”,常常遭到后世人的耻笑,说他为人太过迂腐,为了形象,连生死都不顾。
其实,这是我们错怪子路了。
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宏杰先生对于“子路正冠”就有着不同于前人的思考。
子路在战争中阵亡,临死前还不忘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正冠而死。
重视仪表、重视细节,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教养。
子路在敌人的刀锋下系好帽缨,体现了贵族式的在死亡面前的从容不迫。
为此,他还选取了一个西方贵族社会的例子来类比。
法国大革命高峰的时候,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
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留下了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优雅的一个道歉:“对不起,先生。
”
正如这位皇后的下意识反应一样,“贵族文化”的首要特质就是优雅。
子路的最后一个动作,不叫迂腐,叫教养,叫贵族风度。
中国贵族阶层的形成,要远远超前于西方世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公旦时代。
周公旦,姓姬,名旦,系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又被称为周公。
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
社会安定后,周公对王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为封建贵族精神养成之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贵族精神,却被利欲熏心者给破坏掉了,孔子为此痛心疾首,痛陈春秋战国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恢复礼乐,孔子这才开门办学,要培养具有贵族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但是,孔子的这种努力,是堂吉可德式的自不量力,他的学生们虽然可以具有贵族气质,但是,别人却不给展示的机会,比如子路,当一个君子(君子就是孔子心目中的贵族)遇到一群小人,结果就是惨遭毒手。
孔子有哪些经典名言?
尤其是他弟子们将他的言行语录所整理编写的《论语》更是影响后世,直到现在还非常的受用。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孔子的12句经典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而又经常的去温习它,是很高兴的一件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别人并不都了解你,而我并不怨恨,这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
这是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诉父母。
这是最基本的孝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块,都可以成为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至于缺点,一定要改正。
此句告诫后人一定要虚心好学,不时地反省自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阔,而小人则斤斤计较。
拿君子和小人作对比,告诉我们做人一定不要患得患失。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别人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说话。
这也是最基础的礼仪,尊重他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令别人也能听你的;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再多的 命令,别人也不愿听从你。
以身作则,无论到哪里,都行得通。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种禁忌:年轻之时,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壮年之时,血气正盛,切勿动怒,要戒争斗;老年之时,血气已衰,要戒贪念。
以三戒告诉人们,切勿“好色、嗜斗、贪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自立于事,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建议,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越规矩。
孔子以其自己的亲身境界告诉人们,只要自己努力,你也可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时间长了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时间长了精神会疲倦而无所得。
学习要有方法,学以致用才是目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过去的知识,从而得到了新的理解,足可以做人老师了。
百问百答,方法不同,角度不同,答案亦不相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
只有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乐在其中,才能事半功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尊重他人,平等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