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隐士严遵是一个怎样的人?

日后刘秀击败王莽,建立东汉,东汉光武帝多次招揽他,希望能够一起共事,但他却屡屡推辞,最后选择归隐,这个人就是严遵。
可能大部分朋友对严遵并不熟悉,但在古代资讯传播及其有限的条件下,严遵归隐还能被世人记住,一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那这次就来简单为大家介绍下严遵,看看他究竟是
【千问解读】
在西汉末年有这样一位著名的隐士,他和刘秀是同窗,也是很要好的朋友。
日后刘秀击败王莽,建立东汉,东汉光武帝多次招揽他,希望能够一起共事,但他却屡屡推辞,最后选择归隐,这个人就是严遵。
可能大部分朋友对严遵并不熟悉,但在古代资讯传播及其有限的条件下,严遵归隐还能被世人记住,一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那这次就来简单为大家介绍下严遵,看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讲个古代“飞碟”的故事,话说西汉汉成帝时期,在洪泽湖(也许是高邮湖)中,每当春天来临,湖面上就会有一个闪着白光,像小竹筏(古人还没有飞碟一词)似的神秘物体出现,当地人们看到这奇怪又发光的物体,害怕地连忙躲避起来,因为谁也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
有一个年轻后生好奇又胆大,便爬上了这个发光的“小船”上,这小船载着他从水中飞上云端,兴奋又刺激,飞的不亦乐乎,随后又平安回到水面。
小伙子兴致勃然,胆子更大了,便回家取了不少干粮,告诉父母,自己要出去玩几天,不要惦记。
小伙子带着干粮与水,又上了放光的小船上。
小船霎那升空而起,直冲云霄,这次飞的又快又高,但见漫天星斗,云雾缭绕。
飞了一段后,小船接近一条大河,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依稀有山有水,仙气氤氲。
小船在泛着光泽的河里缓缓又悠悠划行,河边出现了一处玲珑的茅屋,他隔着篱笆墙向里一望,看到窗前有一个“仙女”成在织布。
恰在这时,他看到一个农夫样的男人牵着一头颇有仙气的老牛缓缓过河而来。
小伙子迎上去寻问这是什么所在?农夫对他说:“你问这是哪里?我不能告诉你,你坐着小船回去吧,然后你到四川找一个叫严君平的人,他会告诉你这是哪里。
”
说话间,小船又起动了,载着小伙子往回飞,大约半天的功夫,小船在他家乡的湖面上降落,瞬间小船消失了。
小伙子按着那农夫所说,千里迢迢寻访到四川,果然找到了隐居山中的严遵(严君平)。
严遵问他:“你出门遇到牵牛人是哪月哪天?”
小伙人如实相告。
严遵说:“对了。
哪天我夜观天象,发现有一个发亮的客星,接近了织女星与牛郎星。
看来那个发亮的客星就是你与仙槎呀,你遇到的是织女与牛郞。
”
从此那发亮的小船,就成了古代可以星际旅行的飞船,被命名为“严遵仙槎”。
这便是历史上的“严遵仙槎”的典故。
槎,何意?树茬子,也就是树枝,有灵气会飞的“树枝”,今日所谓的“飞碟”之类。
那么,这个严遵何许人也?
严遵,原来姓庄,名遵,字君平,蜀郡益州(四川成都)人。
因班固著《汉书》,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
隐居在蜀郡成都郫县平乐山中,设馆授徒,宣讲《老子》与《庄子》,并且写出“王莽服诛,光武中兴”,预测到二十年后的历史大事件,著名文学家扬雄就是他的得意弟子,几乎神人一样的存在,有关他的传说,民间很多。
这个严遵,胸有诗书,却不慕功名,仅以算卦为生,每天,他只要赚到一百钱,就收摊回家了。
其实,他是用这每日的一百钱来支出每天的生活所需,其余的时间都会著书立说,研究学问。
在常人眼里,这每月的一百钱仅仅勉强活着,维持一天的支出,为什么不能多赚点,让日子富裕起来呢?然而,严遵却认为这样让自己活得很坦然又很充实。
他的朋友罗冲前来看他,发现他的家中家徒四壁,几近寒酸,就忍不住对他说:“严遵,就凭你的才华,为什么不出仕做官呢?”
严遵谦和地笑了,告诉罗冲:“我缺少做官的一些基本条件呀!”
罗冲有点不解地望着他:基本条件无非就是平日的生活得到保障,为了谋取功名,出去游说奔走有“行头”,也就是精心打扮一番,具备交通工具(如今人的宝马香车),招摇过市后弄点“名衔”,不能成为权贵,也要奔走权贵之门,为其鼓与呼,“骗吃骗喝”赢得名利呀,看来一定是严遵囊中羞涩吧。
罗冲家中富有,不想看到严遵如此贫困下去,就慷慨地给严遵准备好了车马衣物,以便让他有身价到豪门权贵之家去为自己的名利游说而获取。
不料,当严遵看到罗冲为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切之后,大为惊奇地对罗冲说:“这些东西在我看来都是累赘之物,并不是我有了这些“包装”便显赫起来的东西。
再说了,我每日的收入都花不了,很富裕的,相反,你却是一个贫乏不足的人呀,怎么能让一个贫乏的人来接济一个富有的人呢?”
罗冲以为严遵是有点自卑,与他开玩笑,但又发现严遵表情认真又严肃,便大为不解地问:“您严遵一天的收入不过一百个小钱,而我少说也有万贯家财呀,怎么你却说自己富富有余,而我成了贫困户,我说你,如此来自解是不是有点荒唐呀?”
严遵听了,解释说:“不然,不然!我曾经去过你的府上,看到你家中到了半夜还有人在辛苦地劳作,看来,这是白天干了一天,还不能解决温饱,所以半夜了还要干活,如此日夜辛劳,真的是太苦了。
而我呢,为人卜卦,有的时候连床都不用下,维持一天生活所需的钱就来了。
不仅能活着,还有节余。
不信你瞧瞧,我剩下的钱在那堆着,少说也有几百吧,上面都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了,这难道还不是我有余,而你却不足吗?”
罗冲望着严遵,一时间无言以对。
严遵感慨地说:“增加财富,只会损害我的精神;名声传播开来,就是在毁坏我的身体(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这两个念头从来就没有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过,做官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
罗冲豁然开朗,明白了严遵的意思,真正的富有是灵魂的学识,而不是物质的充盈,内心无限惭愧。
严遵,品性高洁,才智渊博,后人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可见人们对的推崇。
当时的益州长官李强、大将军王凤等人都想结交他,请他出来为官,均被他婉言谢绝了。
严遵“著书十余万言”,对老庄的研究,登峰造极,依老庄之旨著《老子指归》,阐述了《老子》的微言大义与自然情怀,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与追求境界。
严遵在注解与诠释《老子》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体悟与见解,强调修身养神,追求和境,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
严遵说:“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
”
少私寡欲,返朴归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而一切的贪心、欲心、狂心、恶心等皆非赤子之心,所以,保全生命还需清除各种有为之心,欲念与名利都会扰乱心神,庙堂之高莫如江湖之远。
天地之玄妙,让一切归于自然,心神才会得到抚慰,独善其身,超脱了一切人欲的本能,也就是精神的澄境。
严遵,几近神人一般存在的圣者!
东汉为什么在它倒塌的那一刻,仍是当时的最强者?
但似乎都面临着两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内忧和外患。
这是决定一个朝代盛衰的关键,任何一方面没有处理好,都极有可能葬送王朝。
从到,几乎都面临外患侵扰的局面。
就像早在时期,申候联合人攻打西周,最终周幽王被犬戎人杀害。
就算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遇到外患侵扰的问题。
当时秦军战斗力极为强悍,一路横扫六国,气势非凡。
然而如强悍的军队,匈奴依然时不时的南下,骚扰边境。
这让秦军很是苦恼,最终出兵几十万来抗击匈奴,同时修建长城来作为防御。
这一打的确让匈奴老实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秦朝的衰亡,匈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时不时的南下侵扰。
尤其是在秦汉交际之时,匈奴经常趁机南犯。
西汉建国之初,就开始出兵对付匈奴,接连几次都重创了匈奴。
刘邦吃了的亏之后,认为不能急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就采取了和亲的政策。
以达到双方休战的结局。
试想匈奴人常年放牧为生,若是没什么灾害的话那还好。
但凡遇到天灾,就得饿肚子。
他们不像中原地区的人们,可以种植农作物那么方便。
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以狩猎和放牧为主,而地处中原的汉朝则食物种类繁多,且量要远大于匈奴。
要是能和亲的话,匈奴当然愿意了,毕竟不用再费尽心思的出兵发动战争。
同时又可以得到西汉提供的粮饷和布匹食物。
这样他们的日常生计就得以很好解决了,也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而对于西汉来说,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仅消除了外患。
同时可以让百姓得到一个休养喘息的机会。
经过争霸战争,百姓确实有一点吃不消了。
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天下太平,过几天安心的好日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
主和派和主战派有很大的不同意见。
一部分亲汉的匈奴后来开始投靠了汉朝。
公元48年的时候,南匈奴归顺后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而北匈奴却是一脸不服气的样子。
最终汉和帝时期,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
很多人开始选择放下武器归降大汉,此时的匈奴势力已经基本瓦解。
即便是到了末年的时候,一些匈奴人开始趁机作乱。
后来在的领导,被各个击破了。
为了以防万一,曹操决定将他们划分为五个部。
依次分开安置在陕西、山西等地,同时派汉人为将督军。
这样就彻底将剩余的匈奴分化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能够趁机作乱了。
就这样,已然摇摇欲坠的东汉没有受到外患侵扰。
维持四百多年基业的大汉,直到它倒塌的那一刻,仍是当时的最强者。
历史上,要说没有外患困扰的朝代,恐怕也就是只有它了。
随机文章苏联最具野心航天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太空船对付美国阿波罗登月遇到外星人,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外星人对峙楼兰公主的诅咒是什么,古城变为荒芜死城/恐为古国消失真正原因侵华日军特工部队,隐藏在中国军队的日本卧底/完全模仿中国人刘邦和项羽历史故事,如果项羽渡过乌江/鸿门宴杀了刘邦结局会怎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东汉末年想不灭亡都难!黑色纸烬的符水灭东汉
深受瘟疫之苦的百姓,在绝望之际,对张角符水治病的方式,奉他为活神仙,。
东廷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漂着黑色纸烬的符水,给东汉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
旷日持久的对羌战争,成为东汉王朝始终无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给黎民百姓带来无限痛苦。
男子,奔命边关;妇孺劳作田间,还得负担巨额军费和的杂税。
战争之外,东汉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加上连年灾荒瘟疫,百姓困苦不堪。
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乞食,成为流民。
流民,犹如滚动的地雷,流动到哪里,哪里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小农社会的管理之道,是把农民附着在土地上。
百姓一旦成为流民,便脱离了国家管理,很容易成为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威胁力量。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流民造反的事例,西汉末的赤眉军,就是由流民演变而来。
东汉后期的流民现象,比之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为可怕的是,这一时期的流民已经不单纯是逐寻口粮的“盲流”,一种宗教信仰正在悄然改变着流民的属性。
黄巾举事 就在“”张角为百姓念咒治病的时候,也没闲着。
这一天,他草草结束了早朝,早早回到后宫,玩起了驴车游戏。
刘宏十二岁登基,如今已有十个年头。
这位在朝堂政务方面缺少悟性的年轻,在生活方面倒是颇有创意。
人通常用马拉车,灵帝则酷爱驴车。
上行下效,一时间驴价飞涨,洛阳驴贵。
他在驾驭国家方面没什么本事,但是驾驭驴车却是得心应手。
小小驴车在他的操控下,时而疾驰如风,时而周旋如规,宫女们的娇嗔和宦官们的谀赞,让他得意不已,把天下、国家、臣民全都抛在了脑后。
灵帝最不该抛在脑后的,是司徒杨赐的奏章。
杨赐,字伯献,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
弘农是东汉后期最负盛名的显宦世家。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担任过帝国的三公,祖孙三代都以正直敢谏著称。
太平道势力的迅猛发展并非秘密,但是地方州郡官员玩忽职守,掩耳盗铃,他们生怕因为多事而丢掉官职,因此不愿意向朝廷正式报告。
杨赐已经预见到太平道对帝国秩序的潜在威胁,在这封急奏中,他提醒朝廷重视太平道的危险之处,也提出了解决方案: “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 杨赐的判断相当精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庞大的流民群体,张角和他的太平道就成不了气候。
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称得上是的上上之策:先解散流民,再处置张角等太平道领袖。
遗憾的是,这封奏章进入灵帝视野,已经是帝国受到重创之后的事情了。
杨赐的密奏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却引起了太平道方面的警觉。
张角和他的弟弟张梁、张宝明显加快了行动部署。
他们按照军事化组织模式,把全国各地的太平道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立一名首领,号令部众。
灵帝卖官 黄巾大起义及其引发的暴动骚乱不但导致社会秩序动荡,也给东汉帝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地方府库空虚,中央同样如此。
为了镇压,汉灵帝忍痛割爱,把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和马匹都捐了出来。
可是,战事刚刚停息,他就地让宦官们四处搜刮。
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汉灵帝大肆卖官鬻爵。
最初只是卖一些的低级官职,后来干脆把三公九卿这样的高级官位也摆上了柜台,明码标价。
相当于今天总理级别的三公,标价一千万;相当于部长的九卿,标价五百万。
读书人想要进入官场,地方官想要升迁,也得上缴一大笔钱。
古代的志节之士,视金钱如粪土,瞧不起那些有“铜臭味”的财奴。
“铜臭”这个词,就出现在汉灵帝卖官鬻爵的时代。
崔烈是当时的北方名士,学问没得说,口碑也很好。
他花了五百万,当上了司徒。
司徒是三公之一,是汉代最高级别的官职。
崔司徒自己觉得有些,有一天,他向儿子崔钧打听人们的评价,崔公子说:“过去人们对您评价很高,都说您要是不当三公就可惜了;现在您当上了司徒,人们却很失望。
” 崔司徒追问原由,崔钧只得直言:“大家厌恶您身上的铜臭味。
” 崔司徒既羞且怒,操起手杖打跑了儿子。
铜臭味道不得世人好评,大汉天子却。
在任命崔烈为司徒的朝会仪式上,汉灵帝颇为可惜地对身旁的侍从说:“实在是太不合算了,这个官位应该值一千万啊!” 灵帝的可惜是有例可循的:乱世枭雄的父亲,正是花了一千万,才买来一个太尉的职务。
崔烈后来,没有辜负名士的名声。
名士报效国家,尚需花钱买路,那些庸碌贪腐之徒就更不用说了。
卖官鬻爵的钱财源源不断输入西园,灵帝在西园修了一座“万金堂”,颇有“招财进宝”的意味。
中国向来有“王者藏于天下”的古训,大汉天子却忙着充实自己的“小金库”,他已经利令智昏,抛弃了天下。
通过卖官的方式来筹集军费,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这样的事例并非始于汉灵帝。
西时,连年征伐四夷,国库空虚,也被迫采取了“入谷射官”的手段,也属于卖官的性质。
所不同的是,武帝卖的是闲职散职等不重要的官职,灵帝则无限扩大化,负责管理国家职能的职位也可以卖,君臣之间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我们不赞成把卖官鬻爵全部归结于汉灵帝个人的贪婪。
从史书记载来看,汉灵帝大规模卖官鬻爵出现在黄巾起义之后,显然,黄巾起义加重了东汉帝国的财政负担,灵帝卖官鬻爵既有个人贪婪的原因,也有制度性的原因。
只是,靠钱买来职位的官员,一心只会想着把买官花出去的钱从百姓身上捞回来,怎么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样的皇帝,又怎么能约束他的官员们呢? 其实,比普通官员更应该受到严厉谴责的是宦官。
黄巾起义爆发后,宦官们更加嚣张。
侍中向栩、张钧向皇帝进言,称黄巾之乱完全是由宦官引起的,只要把宦官首领们的头颅斩下,挂在南郊,兵祸自然平息。
灵帝把他们的密奏传给宦官看,结果丢掉脑袋的不是宦官,而是两位侍中。
皇甫嵩、卢植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无法逃脱宦官的暗算。
卢植只因不肯向监军宦官行贿,结果被收入囚车押回洛阳,差点丢了性命。
中常侍在故里邺城有一处住宅,豪华程度堪比王侯宫殿,明显逾制。
皇甫嵩进军途经邺城,随即向朝廷报告此事,要求没收充公。
另一位中常侍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被皇甫将军断然拒绝了。
两名宦官,后来在灵帝面前进谗言,收走了皇甫嵩的车骑将军官印,把他的食邑从八千户降到二千户。
宦官依附于皇帝,却最终绑架了皇权。
东汉王朝陷入乱世泥淖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 ( 今宁夏固原一带 ) 人,既长于戎马征战,又精通儒学,称得上是文为儒宗,武为将表。
作为平定黄巾起义的首功之臣,皇甫嵩威震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一位名叫阎忠的有识之士劝他推翻汉室,南面称帝。
史书生动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阎忠说:“您现在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皇甫嵩反问道:“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阎忠说:“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 皇甫嵩回绝说:“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
” 皇甫嵩重视名节,忠于汉室,可是,,汉家气数将尽之际,又有多少豪杰能够像他这样守志如一呢? 古人有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乱世之中,强梁为道,军队就是国家的利器。
在讨伐黄巾军过程中掌握了国家利器的雄杰豪强,已经不再唯东汉朝廷马首是瞻了。
经历了黄巾之变,东汉王朝“朝政日乱,海内虚困”,彻底滑入了乱世泥淖。
中原乱,边疆乱,官场乱,人心乱,怎一个乱字了得! 亲身经历了乱世之殇的思想家感叹道:“如此下去,大汉王朝恐怕气数将尽,不知来世圣人用什么方法能够拯救这个社会。
” 仲长统期盼的来世圣人遥不可及,一批乱世枭雄却,闯入了历史舞台。
仲长统卒于 220 年,享年四十一岁。
就在那一年,逊位,大汉王朝正式谢幕。
随机文章木星跟土星哪个恐怖,都如同地狱无任何生命迹象(木星更大更重)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面粉遇火会爆炸吗,实验证明是会爆炸/几秒钟就可引爆全场揭秘美国不敢公开的秘密,早就和外星人建立外交出卖地球换取利益遭遇泥石流往哪里跑,旅游必须知道的正确方向/幸存几率极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