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德国人为何会选希特勒当国家元首?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击数:
简介:1914年到1918年期间的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仅伤亡数字巨大,同时也损失了海量的财产,而且还从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世界大发展。

德国是一战时期的战败国,为此德国也耗尽了元气,帝制也走到了尽头,受到的惩罚更是苛刻。

殖民地全部被剥夺,

【千问解读】

1914年到1918年期间的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仅伤亡数字巨大,同时也损失了海量的财产,而且还从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世界大发展。

德国是一战时期的战败国,为此德国也耗尽了元气,帝制也走到了尽头,受到的惩罚更是苛刻。

二战前德国人为何会选希特勒当国家元首?

殖民地全部被剥夺,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欠下巨额外债。

在一战的阴霾笼罩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倒退至1896年。

新生的魏玛共和国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再加上左翼和右翼的攻击,在政治经济危机前显得束手无策。

在德国经济与社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人种族主义势力开始变强,社会层面的政治分歧和冲突也开始升级,而这一切,魏玛政府都无力控制,民主政体的缺陷彻底暴露。

着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开始寻求出路。

德国经历了魏玛共和国后,跌落到法西斯主义的泥沼中。

1933年纳粹势力取得政权,在一战爆发的25年后,将世界各国人民拉入战火之中。

一战后,德国为何能迅速崛起,为何会彻底走向法西斯?

二战前德国人为何会选希特勒当国家元首?

第一,德国民族单一,有较强的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强,这为军国主义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稳定和凝聚力是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先决条件。

德国是以日耳曼人为绝对主体的国家,各民族间没有明显的族群差异,19世纪德国实现国家的统一,也是依靠日耳曼民族的情感纽带。

德国民族较为单一,血缘和文化都较为和谐,民族矛盾并不大。

因此,德国由来已久的普鲁士精神较为容易的在民众中形成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为军国主义提供成长的空间。

普鲁士的前身是条顿骑士团,它是军国主义的发源地,也是战争的策源地。

普鲁士在崛起途中,展示出他的力量;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王朝用战争的方式完成德国的统一,从此开始,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渗透全德。

在一定程度上讲,德国在“一战”后选择共和制,并不是民众的民主意识的选择,而是因帝制坍塌后效仿西方强国政体的无奈选择。

从内部而言,魏玛政府无法干预经济,压制社会动荡;从外部来说,魏玛政府无力对抗以法国为首的外部压制,种种因素决定了,新兴的民主政府无法让德国走向强大。

德国民众在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情况下,选择了极端国家民族主义,希望纳粹党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二战前德国人为何会选希特勒当国家元首?

第二,一战后,德国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民众渴望改变现状,而纳粹宣扬的种族优越论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一战后,同盟国没有给德国恢复生机的机会,他们瓜分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处罚德国巨额的赔款,防止德国变强威胁自身安全。

德国的家底已经被战争掏空,资源被强制缩小,还要支付巨额赔款。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主与和平是不现实的,孕育出的是欧洲新的动荡和灾难。

因为极端的压榨在德国民众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德国用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激发民众因极端破坏以及遭受外部压迫的愤怒,将这种愤怒转化为国家发展经济以及对外反击的精神动力。

而国家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法西斯主义,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强调极端中央集权,强调民族和国家利益凌驾于一切。

煽动民众的国家民族情结,在德国面临外敌打压的局势下,增强德国与列强对抗的能力。

再则,纳粹党宣扬的种族优越论,主张回归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找回德意志民族的尊严极大的吸引了德国民众。

这种主张对战败的德国民族,特别是对饱受经济危机、渴望改变困境的底层德国民众而言有着极大的诱惑。

二战前德国人为何会选希特勒当国家元首?

第三,经济危机为纳粹上台创造了条件。

1929年10月经济大危机爆发。

德国本身就背负着巨额的赔款,再加上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国内失业率不断攀高,工业产量下降,工业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减量,种种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新兴的魏玛共和国却无力解决社会经济危机。

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整合资源,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提升经济,重整国家。

而魏玛共和国是战后的民主实验政体,不能像帝制那样进行政治集权,这就注定了其有限的权力,无法干预经济,无法压制社会动荡,无法抵抗外部压力,无法挽救德国。

德国迫于生存的压力,只能另寻他路。

这就让德国民众放弃政治自由,国家用极端集权的方式集中国家资源进行生产。

政治集权的组织力强于民主共和政体,但这会让民众放弃一点自身的政治自由和个人权利,但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民众能接受这些牺牲,来换取更好的生活。

二战前德国人为何会选希特勒当国家元首?

集权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如俄国一样发动无产阶级斗争;二是接纳极端集权。

不过阶级斗争并不是德国最好的选择,毕竟阶级斗争是要发动底层人民与资本家斗争,主张暴力革命,这对于社会而言具有颠覆性的破坏,而这样的结果不是德国能承受的。

而纳粹的极端集权就不同,它是取别人家的米填饱自己的肚子,对社会内部的破坏远小于积极斗争。

这样两相比较,纳粹党宣扬的极端集权也就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再加上,希特勒上台初期,一一兑现了在竞选时的承诺,这加深了德国民众对纳粹党的信任。

随着德国在纳粹党领导下出现的“经济奇迹”,民众对希特勒的崇拜风靡全国。

希特勒为什么能得到国民的拥戴,是什么样的原因在背后推动?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从古至今姓氏都是当作家族血脉传承的依据。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论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

加入收藏
               

二战前德国人为何会选希特勒当国家元首?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