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5-04 点击数:
简介:二战爆发初期,德军的闪击战可谓是势如破竹,波兰仅仅抵抗了28天就投降了;号称拥有者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仅仅抵抗了39天就投降了;希腊24天;挪威2个月;荷兰仅仅5天;卢森堡1天;丹麦6小时,另外其他很多小国都可以不用提起了。

至少在法国战役当中,德军的兵力和武器数量上并不占据优势,要知道当

【千问解读】

二战爆发初期,德军的闪击战可谓是势如破竹,波兰仅仅抵抗了28天就投降了;号称拥有者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仅仅抵抗了39天就投降了;希腊24天;挪威2个月;荷兰仅仅5天;卢森堡1天;丹麦6小时,另外其他很多小国都可以不用提起了。

至少在法国战役当中,德军的兵力和武器数量上并不占据优势,要知道当时荷、比、法、卢、英远征军加起来总共有135个师、多大3469辆坦克以及2000架飞机,而且还有英伦三岛的1000多架飞机提供支援。

而德国方面是远远不及这么多的。

法国战役中德军与英、法盟军的兵力大致相当,可德军通过对闪电战的灵活运用在短时间内就击败了法国,而英国也只能守着英吉利海峡勉强自保。

德国尽管在陆地上的战争中所向无敌,然而德国海军的实力远远不及英国这个老牌海上霸主。

1940年至1941年德国试图通过大规模的空战迫使英国投降,然而在损失大量战机和飞行员后仍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陆军、海军以及抵抗意志。

1942年2月以后希特勒只好暂时先搁置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没能成功拿下英国就为德国日后的战败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战争期间英国收留了法国、波兰、荷兰、挪威、希腊、南斯拉夫等国的流亡政府,为各国的地下抵抗组织提供着各种支持。

这时的英国实际上已成为各路反德势力的聚集地,而且英国还在极力设法把加拿大、印度等英联邦属地以及美国、苏联拉入到对德战争中。

德国为切断英国可能获得的外部支持又做出了一个足以使自己万劫不复的举动:1941年6月22日德国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仆从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入侵。

德国的本意是想再次以闪电战的形式击溃苏联,从而彻底断绝英国可能获得的外部支持。

然而在东欧、西欧、北欧、南欧一路所向无敌的希特勒最终在苏联遭遇了他人生的滑铁卢。

德军在侵苏战争的早期仍延续着以往所向无敌的攻势:在开战后的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600公里。

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开战后一个月左右苏联已损失数千架飞机、两万多辆坦克,同时有三百多万苏联军人被俘,有一百多个师被德军打残或歼灭!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与此同时德军夺取了苏联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深入苏联境内达1000多公里,在被德军占领的领土上生活着当时苏联40%的人口。

苏联还损失了全国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

到1941年9月30日德军已集中起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会战,德军的先头部队甚至已能望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

德国指挥层一度以为苏军已丧失了战斗力,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尽管德军在战争初期曾一度如入无人之境,然而越到后期德军就越感觉到苏军士兵就像打不完似的。

德国刚打垮了苏联一个师,可还没来得及喘息就又得和十个师的苏军作战。

事实上苏军在战争中的损失相当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

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高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然而战争期间苏军人数却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有一种说法是“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全部阵亡”。

这并不完全仅仅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苏联在战后的统计结果显示:1941年6月战争爆发之时第一批参战的苏联红军官兵没一个人活到战争结束,也就是说战争结束时的苏联红军全是在战争过程中征召的。

开战一星期内苏联就动员了530万人入伍,到了1942年5月苏联已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

二战爆发时德国连同被其占领的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洛林等地的所有德语人口约为八千万。

同一时期苏联的人口约为1.7亿,这比德国多出一倍还不止。

当时的苏联已建立了完整的执政体系:在苏联的各个城市到各个乡镇、村乃至于各个生产单位都有党委,所有只要苏共中央党委一声令下就能使各地的党委从最高层到最基层都会完全地动员起来,从而将一切能动员的人员全部动员参战。

在巨大的战争威胁之下苏联党和政府发出了“每个人都是战士”的动员号召,征兵年龄扩大到17岁至55岁,一时间全苏联30%左右的男性都投入到战争之中,另外有80万苏联妇女参加了卫国战争。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苏联女兵广泛分布在部队的各个单位:挖战壕能见到她们,开货车能见到她们,操作大炮能见到她们。

苏军历史上第一个击落敌机的女飞行员莉莉娅到1943年已起飞参战168次、单独击落敌机12架。

莉莉娅甚至在一次战斗中击落了一个有着35次空战胜利纪录的德国王牌飞行员。

1943年8月1日莉莉娅在空中遭遇8架德军战机的围堵而牺牲,但在她被击落之前竟还成功击落了一架敌机。

二战期间的苏联女兵中不仅出现了莉莉娅这样的王牌飞行员,也出现了柳德米拉这样的王牌狙击手。

在动员女性参战的同时苏联还紧急将驻扎在远东和中亚等地的部队调往苏德前线。

这些部队由于在此之前远离战场,因此基本都得以保存完整的战斗力:仅在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就有120万人被征召参加作战部队。

在如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坐落着占地18公顷的潘菲洛夫公园,这座公园是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潘菲洛夫师的28名战士而建。

潘菲洛夫师是一支主要由哈萨克人组成的1.5万人的部队。

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这支从遥远的哈萨克斯坦远道调来的部队迅速投入了战斗。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1941年11月该师在莫斯科郊外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英勇抗击数倍扑向莫斯科的德军。

11月16日在杜博谢科沃车站附近的战斗中该师28名战士在反坦克炮弹用完后就用汽油燃烧瓶砸向德军的坦克或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最终这28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次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授予该师近卫军称号,然而当第16集团军军长罗科索夫斯基将苏联国防委员会的这一决定打电话告诉该师师长潘菲洛夫时被电话那头告知师长已阵亡。

后来苏联国防委员会授予该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

时至今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也只有1800多万人口,而在当年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只有600万左右人口。

这也就是说当时哈萨克斯坦动员了20%的人口直接参与第一线的战斗,这还不算在后方兵工厂从事后勤支援工作的人,如果排除掉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那么哈萨克几乎是全民动员支援前线。

和哈萨克一样乌兹别克也动员了大约100万人投入战斗,土库曼人也组建了10个师投入战斗。

1941年11月继苏联之后又一个大国参与到了对德战争中。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1941年12月7日清晨德国的盟友日本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0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分别通过了罗斯福对日宣战的要求。

1941年12月11日美国又对日本的轴心国盟友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事实上美国早就意识到德、日、意等法西斯轴心国的扩张将对自己的利益构成威胁,而珍珠港事件充其量只不过是直接诱发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即使日本人没偷袭珍珠港,那么美国也会以其他理由介入战争。

美国参战后德国不得不同时面对全世界工业生产能力最强大的美国、国土纵深最辽阔的苏联以及拥有广袤殖民地的英国三个大国的同时打击。

作为德国盟友的日本一方面被牢牢牵制在中国战场不得动弹,一方面又在太平洋上与美、英、澳、新等国组成的盟军激烈鏖战,所以德国根本不可能指望日本能与自己实现战略配合,而同样作为德国盟友的意大利是个添乱胜过帮忙的角色。

德国实际上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单挑美、苏、英三个大国,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各国的地下抵抗组织也开始不断给德国制造麻烦。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

这时德国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

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

到1944年德国用四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

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事工业规模膨胀了整整19倍。

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了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军火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苏联也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到德国的90%。

1942年1月苏军粉碎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行动。

1943年2月2日苏军在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迎来了战略转折。

1943年8月23日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在东线再也难以发动像样的进攻。

1944年1月27日被纳粹德军围困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得以解放。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在1940年9月13日一1943年5月13日的北非战役中德军阵亡21994人、被俘18万人。

北非战役后美英盟军趁胜发起了意大利战役: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导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

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新政府宣布退出轴心同盟,同时转投盟军一方向德国宣战。

1944年6月6日早晨6点30分17.6万盟军先头部队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地区抢滩登陆。

盟军先头部队在稳住滩头阵地之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从而得以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

1944年8月26日戴高乐率领的自由法国军队随同盟军进入巴黎。

至此沦陷四年之久的巴黎得以光复。

这时大批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解放的维希法国官兵以及平民加入了法军。

1944年8月27日法军攻克土伦、28日攻克马赛,在这一过程中35000名德军被法军俘虏,随后法军在罗尼河和里昂也再次取胜。

到1944年11月法军光是第一集团军的数量就已达到40万以上。

在莱茵河战役中法军出动了14个师参与盟军的军事行动。

随后法军突入德国境内,参加了包括鲁尔战役在内的大战。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当战争进行到1944年11月时德国已如同一只遍体鳞伤的困兽: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意大利转投盟军后德国又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这时德国的战败投降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希特勒打算集中28个或30个德国师组成2个坦克集团军从蒙绍和埃希特纳赫间发起突袭,第7集团军发动突击以掩护南翼,在列日与那慕尔强渡马斯河,再迂回攻占布鲁塞尔、安特卫普,从而切断突破地段以北盟军的退路。

这就是德军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搏——阿登反击战。

1944年12月16日拂晓德军在密集炮火准备后兵分三路发动突袭: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7集团军(辖4个师);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辖7个师);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辖9个师)。

总攻前德军还实施了两个特别行动以配合正面进攻:一是代号“鹰”的空降作战行动,这一行动的目标是占领美军后方的公路交通枢纽;另一代号 “格里芬”行动则由德军特种部队——第150装甲旅执行。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德军第150装甲旅装扮成美军潜入盟军阵地尽可能地制造混乱和破坏。

1944年12月17日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7000多人被德军包围后投降。

这成为了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

18日中路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逼进公路交通枢纽巴斯通;右翼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占领了马斯河渡口;左翼第7集团军渡过奥尔河。

至1944年12月20日德军已撕开美军防线,从而形成了一个宽约100公里、纵深30公里至50公里的突出部。

1944年12月17日早上盟军最高指挥部急调美军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增援。

19日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北上驰援巴斯通。

坚守阿登地区的美第1集团军则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顶住德军进攻。

1944年12月25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军第2装甲师在塞勒斯展开激战。

此战中德军阵亡2500人、被俘1050人,所有坦克损失殆尽。

1944年12月26日美军第4装甲师先头部队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进了巴斯通。

天气突然转好使盟军航空兵得以支援地面作战,从而给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以致命打击,最终德军强渡马斯河的希望落空。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盟军机场进行空袭,与此同时德军地面部队趁机向阿尔萨斯北部发起进攻。

1945年1月3日盟军也发起大规模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和坚守阿登地区的美第1集团军同时出击。

德军也在这一天对阿尔萨斯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

经过了整整5天血战之后损失惨重的德军被迫撤退。

1945年1月12日苏联红军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在东线发起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德军在这种形势下被迫把准备派往阿登地区的后备兵力6个装甲兵师调往东线。

这使得德军再也无力在阿登地区继续维持进攻了。

1945年1月28日德军被全部赶回了阿登战役发起前的位置。

阿登战役中德军死伤和失踪约12万人,损失600辆坦克和重炮、1600架飞机、6000辆汽车;美军伤81000人亡19000人,损失733辆坦克和反坦克炮;英军伤1400人亡200人。

源源不断的军火生产和大量的人力资源使盟国能迅速地弥补损失,而处于东西两线作战之中的德国却无法弥补这些损失。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希特勒在阿登战役中把最宝贵的装甲部队消耗掉了,因此也就输掉了手中最后一张王牌。

从1945年4月16日起苏联红军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对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发起进攻。

守卫柏林的德军有维斯瓦集团军群及大量独立部队约55万人、中央集团军群第四坦克集团军约15万人以及柏林卫戍部队约12万人。

这些守军加起来有80多万人,配属有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

除了柏林守军之外德国在挪威境内还有30万部队没动用;在捷克境内尚有90万德军;在南斯拉夫也还有45万德军;意大利境内的凯塞琳B集团军群在鲁尔包围战后几乎已全军覆没。

如果把这时尚存的德军加起来约有245万兵力。

当然这个数字其实是有很大水分的:柏林守军中大部分是临时招募来的壮丁。

80多万柏林守军中真正具备实战经验的老兵大约只有15万。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相比之下驻留在挪威、捷克、南斯拉夫等国的德军基本上是没遭到战争破坏的具备完整战斗力的部队。

这些部队加上柏林守军中15万左右有作战经验呢的老兵一共有180多万人。

要知道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所动用的总兵力也不过180多万人,那么希特勒有没有可能用这180多万老兵加上临时招募的壮丁打一场翻身仗呢?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首先那些临时招募的壮丁在身经百战的苏联红军面前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他们除了拼人力送人头之外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果我们不考虑临时招募的壮丁,那么德军也还有180多万兵力。

问题在于这些军队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在柏林战役中正面对抗苏军的只有大约15万老兵,而分散在挪威、捷克、南斯拉夫等地的德军几乎都处于盟军的包围威胁之中,实际上相当于是被摁在当地不能动弹了,所以很难指望这些部队能及时有效增援柏林。

处于分散状态的德军很难形成合力——他们无法组成一个有力的拳头,而只能以一个分散的巴掌打人。

这些军队其实不过是陷在穷途末路之中的数字而已,甚至连困兽犹斗的机会都没有。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这时德军的兵源素质和武器装备与战争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原料生产地都已被占领,所以已没工厂能为德军提供武器、药品等后勤补给物资。

德军在阿登战役中把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消耗掉了,所以等到柏林战役打响时德军已高度缺乏重型武器,各部队手上的军用物资也几乎快要打光了。

这时的德国已再也无法施展自己拿手的闪电战了,只能打游击战和巷战之类的肉搏战。

况且这时德军的储备油也已耗尽,所以即使装甲部队还在也运转不了。

这时德军将领们大多也已认清了德国注定战败的命运,所以纷纷开始为自己谋划战后的出路。

此时的希特勒实际上已处于众叛亲离的状态。

1945年4月27日苏联红军已突入柏林中心区。

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让这个从17岁起就为他倾倒并义无反顾跟随他的女人成为了自己的妻子。

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

当晚21点50分苏联英雄米哈伊尔·耶果罗夫中士和麦利唐·坎塔里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司马光对三家分晋有着怎么样的看法?他有着怎么样的见解

在《》的开篇,司马光就记述了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的事,因为这一事件是中国从春秋时期走向战国时期的开端,因此,司马光对此展开了长篇评论。

“才胜德谓之小人”,就是此中,对晋国的智伯为何灭亡的评论中的一句话。

司马光的这段对才德如何区分的评论虽然不长,但对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却有很重要的判断和警示意义。

现将该文录下,以资研读。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这段评论,源于晋国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瑶(即智伯)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而智果不同意,认为智瑶才胜于德,会给智氏家族带来灭族之灾。

智宣子不听,智果只好给自己全家改了姓,结果,智氏家族在智伯的带领下果然亡族,只有改了姓的智果全家独存。

这段评论的意思是:智伯的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品德。

本来,才能和德行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而世俗之人却不能辩别这一点,把才能和德行统统称之为贤能。

这就是因此用错人的原因。

耳聪目明刚毅果敢叫做才能,品行正直中庸平和叫做德行。

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才能的前题和统帅。

云梦出产的竹子,能制造天下最强劲好箭,然而,竹杆不经过揉曲矫直,不安箭翎,不治括端,那么,竹箭就不能射穿坚硬的东西。

棠溪出产的金属,能制造天下最锋利的宝剑,然而,金属不熔铸于范模内,不经锻打,不经柔石磨砺,就不能成为利剑去击刺强韧的东西。

所以,才能德行全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才能德行全无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行胜于才能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能胜于德行的人称之为“小人”。

大凡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假如没有圣人或者君子这样的人才可供选取,与其选得小人,不如选得愚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会挟持才能而行善,小人则会挟持才能而作恶。

挟持才能做善事的,善事没有做不到的;挟持才能做恶事的,恶事也没有做不到的。

愚人虽然想做不好的事,然而他的智力不足以周全他去成恶,他的能力不足以胜任他去逞凶,譬如小狗搏咬人,人很容易制服它;而小人的智力足以实现他的奸邪,勇力足以发泄他的暴虐,这是般的凶狂,他们的危害不是更严重吗?但凡有德行的人,常常受到人们的敬重;而有才能的人,往往得到人们的喜爱。

被喜爱的容易得到亲近,被敬重的却容易被疏远,这也是考察人才者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被才能蒙蔽而遗忘德行的原因。

从古至今,邦国的乱臣,家族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致于倾覆灭亡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岂止只有智伯一人呢!所以,治理邦国、管理家族的人,如果能够审视才能与德行的区别,知道把哪个摆在前,哪个摆在后,那么,还会怕发生用错人的事情吗? 以上的评论可以看成是司马光的德才观,这种德才观是很值得后来者借鉴的。

重才而不重德,也正是如今用人的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倘若用人者都能借鉴司马光的德才观,以史为鉴,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或许我们的社会就会比当下和谐许多了。

随机文章害死曹昂、典伟!被曹丕痛恨曹操却坚持重用这名大将苏联外星婴儿事件,外星飞船逃生舱发现外星婴儿(1年后死)神奇的镜子效应,相互喜欢的人就会产生镜子效应(死心塌地)吸血鬼的始祖该隐,杀死弟弟与妹妹结婚生子(被上帝诅咒)探寻美国巨菜谷之谜,大量放射性照射导致蔬菜疯狂生长(辐射变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宋宰相王旦有着怎么样的识人本领?他提拔了哪些人

北宋宰相,有一套的识人眼光,他能从观察人的缺点中,识别人品。

他任宰相期间,曾为朝廷举荐过许多奇才,被贬外放的就是其中之一。

寇凖和王旦本来关系应该是很好的,他俩是同年的进士,同年关系就是天然的政治同盟。

澶渊之战时,寇凖是宰相,王旦是,给当副手。

因为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病,王旦要赶回去主持后方,临行他特意让把寇凖叫来,问这仗如果败了(“十日之间未有捷报”)该怎么办,真宗被他俩逼得只好表示:“如果朕捐躯或被俘,那就立太子吧”。

从这件事来看,寇凖和王旦合作得是很好的。

签订后,寇凖因功高,深得敬重。

但在死对头的不断蛊惑下,皇帝听信王钦若之言,寇凖被贬外放。

后来,王旦做了宰相,极力推荐寇凖回朝,在这样的背景下,寇凖才得以回朝担任枢密使的职务。

按理说,寇凖应该对王旦很感激,应该跟他合作才对,但是,寇凖却梗着脖子跟王旦扛上了。

具体表现为,当时东西二府经常互通文件,寇枢密瞪大眼睛从东府(中书门下)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发现错误后,马上给宋真宗送过去,导致中书工作人员从王旦以下都被真宗骂了一顿。

然后,中书门下,,也瞪大眼睛从西府(枢密院)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果然也发现了错误,结果宰相王旦表示,把文件退回西府,让他们好好改过来。

东府众人不解,王旦回答:既然知道他们干的是错事,干嘛还要跟着他们干? 这件事让寇凖很,特意跑过来跟王旦讲:“同年,甚得许大度量?”,但王旦的大度却没能阻止寇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宋真宗面前讲他的坏话。

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王旦却说:“没事,毕竟我当宰相久了,犯的错自然就多。

寇准把这些事告诉陛下,说明他是忠臣,这就是我欣赏寇准的原因。

”王旦就是这样从寇凖的缺点中去认识他的人品的。

不久,寇凖又要被外放了。

宋真宗找到王旦,聊寇凖外放的问题,王旦笑道:“臣以为像寇凖这样的大功臣,给个使相(相当宰相待遇)做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

” 寇凖拿到使相后,地到宋真宗面前谢恩。

真宗说:不要谢朕,这是王旦推荐的。

后来,王旦就积劳成疾要不行了,临终前,宋真宗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爱卿你走了我怎么办?我上哪儿找你这么好的人来当宰相?” 王旦一开始不说话,后来真宗一直问,王旦才很艰难地说:“寇准吧。

” 王旦去世几年后,宋真宗居然真的把寇凖重新召回京城来当宰相了。

据说寇凖到京后,第一时间到真宗面前,表示要去给王旦上坟。

王旦不但是一代贤相,他还是个谦谦君子,他凭着独特的识人眼光,始终对寇凖满怀善意,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保护他。

但寇凖的识人眼光就差远了,这大概一个人的性格有关。

最典型的就是如何识。

这个后来成为他死敌的丁谓,曾经是他的“门人”,寇凖对他的才干非常器重(丁谓属于有才无德),极力向当时的宰相推荐,“寇凖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

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李沆传》)寇凖后来果然被丁谓这个白眼狼坑得够惨。

其实,直到让丁谓非常丢脸的那次“溜须”事件发生前,可以说丁谓对寇凖都是非常尊敬,甚至可以说非常殷勤的。

有这样一个段子: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说事。

有一天寇凖坐在衙门里,一群乌鸦扑棱棱飞过来,老寇哈哈大笑道:“幸好丁谓不在这里,不然他肯定要说这是一群玄鹤!”这个段子流传出去之后,丁谓从此多了个绰号,叫做鹤相。

寇凖从外地回京当了宰相,丁谓是参知政事。

在一次朝臣宴会上,丁谓给寇凖擦胡须献殷勤的时候,反被寇准呛了一顿。

丁谓便成了“”的代名词。

丁副相瞬间黑化,秉持着“得不到你就要毁了你”的心理,丁谓开始黑寇凖。

后来,丁谓把寇凖和另一个宰相(也是他的政敌)排挤出朝廷还不够,还特意假传圣旨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请他们自行了断。

丁谓这么搞实在太过分了,当时就有人质问他说,相公就不害怕后世史书怎么记你吗?结果丁谓淡定地回复道:“不过是一句‘天下惜之’罢了,能奈我何?” 据说那把剑送过去,李迪当场就崩溃了,打算自杀,幸好他的儿子和门客拼命保护,才免于被害。

而寇准的表现是这样:“中使承(丁)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

至道州,(寇)凖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

众惶恐不知所为,凖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

’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

凖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

及赴贬所,道险不能进,州县以竹舆迎之,凖谢曰:‘吾罪人,得乘马幸矣。

’冒炎瘴,日行百里,左右为之泣下。

”(见《续长编》) 这是怎样一个阳刚硬梗的老男人,每一根骨头敲起来都铮铮作响,压不垮,折不弯。

他还是当年那个在澶州城上运筹帷幄,扶危挽澜的大英雄,整个人都闪闪发光。

他在朝堂上再怎么不受欢迎,可是出京时照旧有百姓牵衣顿足十里相送,那就是民心,独属于寇凖他一个人的荣耀。

尽管他识人的眼光并不佳。

寇凖被丁谓贬到雷州没两天,丁谓自己也恶有恶报被贬到更远的崖州。

途径雷州的时候,寇准还派人去给他送了一只蒸羊。

丁谓看了很感动,表示想跟寇准见一面,也许是想和他“相逢一笑泯恩仇”什么的,但被寇凖拒绝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寇凖“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随机文章传闻2017天空出现一条巨龙,专家称龙两次出现3分钟消失楼兰遗址为什么不能去,极其危险千万别去(天价门票3500元)揭秘世界上最漂亮的美人鱼,超模Hannah化身绝色美人鱼(海洋斗士)盘点世界十大图书馆在哪,中国国家图书馆排第三/美俄各两家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读懂能超过世上99%的人(人生最高境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希特勒自杀时还有着200万的兵力 为何选择了放弃抵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