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与“宇文邕”对话——走进“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
【千问解读】
11月27日,游客在参观“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
“陛下你好。
”“你来自哪里?”“你叫什么名字?”11月27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的AI交互设备前,两个小朋友正在询问“宇文邕”一些问题,屏幕中的“宇文邕”一一答复。
11月26日,“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
作为国内首个以展览方式全方位呈现科技考古的成果展,该展览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对北周武帝孝陵的科技考古成果进行科学转化,让公众对科技考古有更多了解。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王朝之一。
北朝后期,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宇文邕为北周武帝。
“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从族群起源、面貌复原、死亡原因、饮食结构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的研究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
宇文邕的族源、死因以及外貌曾经众说纷纭。
今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有关北周武帝孝陵的最新研究成果,让这些谜题得到了解答。
1994年9月30日至1995年1月2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现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考古学家根据武帝孝陵志石、周武德皇后志石、天元皇太后金玺以及墓室的棺椁遗迹,判定此墓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和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对武帝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研究团队发现,其体内砷、硼、锑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贵族的平均水平。
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层人士服用道家丹药,以求滋补长生。
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武帝数次发病,“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生癞疮,恶疾而死”。
这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肤病为主,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
由于慢性砷中毒,病人的皮肤上会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着和病变,并导致血管发生变化,四肢出现疼痛和红肿。
北周武帝为鲜卑族。
鲜卑人群的起源研究是历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绍,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
同时,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的结果。
这一发现为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找到了直接证据。
“胡汉融合”对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义重大。
此外,研究团队用颅骨CT扫描技术对宇文邕的面貌进行了初步复原。
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后,研究团队认为“他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
踏入展厅,仿佛走进了干净敞亮的实验室,随处可见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实验用品让人眼前一亮。
“本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中引入‘实验室’的概念。
展览设计注重展厅整体情境、氛围的营造,通过空间布局、色彩灯光、展项设计把展厅还原成一个实验室,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展人潘婷说。
整个展厅以浅灰色为主色调,局部配以红色、黄色、绿色等色彩,突出现代感、科技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观展环境。
在展项设计方面,策展人运用了很多实验室的元素,比如烧杯、试管等实验工具和设备,还有曲别针、文件夹等办公用具。
展览内容设计上运用电影叙事语言,营造画面感和悬念感。
潘婷介绍,科技考古是运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对考古遗址及出土的遗迹、遗物开展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
本次展览旨在展示科技考古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在丰富历史内涵的同时增强了历史信度。
由于这一主题的特殊,展览中并没有陈列文物。
如何吸引公众前来观展,便成为策展人着重思考的问题。
以此为焦点,展厅中布置了许多互动设备:AI交互设备可以展示科技复原面貌后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形象;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设置问答知识库,观众可以与“宇文邕”互动、对话;设置绘图板,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宇文邕的面貌。
在西安读大学的陈予念正在用AI交互设备与“宇文邕”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屏幕中的宇文邕峨冠博带,器宇轩昂。
“非常新奇。
”陈予念说,“没想到在博物馆里能够看到这样特别的展览。
”
此外,本次展览还上线了“对话宇文邕”系列访谈视频,特邀多位专家学者在线解析展览亮点。
记者 赵茁轶文/图
编辑:韩睿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