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被擦5次妆,艺考到底有哪些注意事项?

考试不允许携带涂改液、胶带、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不得随身夹带文字材料及其他与考试无关的物品。
考生着装不得有…
【千问解读】
近日有一位女生在艺考的时候被擦了5次妆,擦妆原因为皮肤状态太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艺考作为一种高中升学途径,其实也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因此,正在备考或者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和其老师应明白相关的注意事项。
1.所有考生应按照考试要求的规定通道入校,到达考场,除考生本人外,送考人员及车辆不得进入校园。
考生须持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入校,并服从工作人员安排。
另外,注意考生须在准考证上规定的场次开始前50分钟到达相应考试科目签到区域。
该场考试开考后考生不得入场。
2.一般会在考试前进行身份核验,身份核验时考生不得出现可能影响客观评判的化妆、遮挡面部、佩戴饰品等行为。
考生须保证人像轮廓、五官清晰,露出眉毛及耳朵,如佩戴框架眼镜须避免镜片反光。
3.携带必备文具和设备,按要求作答。
乐理和听写科目,考生须携带黑色字迹签字笔、2B铅笔、无封套橡皮,自备头戴式调频耳机(不允许使用收音机+耳机)。
考生进入考场前,可调试耳机(能正常收听频率为FM86.0的试听音频),如有问题请及时与工作人员沟通。
考生须将答案填写(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客观题须用2B铅笔填涂。
乐理科目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以选择题为主。
4.视唱科目考生按分组抽取试题,在各自pad上有30秒备题时间,倒数3秒时系统连续给三遍标准音a1,然后1分钟内一遍完成视唱。
5.自带乐器须和报考器种一致。
钢琴、竖琴、定音鼓、马林巴、木琴、排鼓、堂鼓、架子鼓等乐器由考场提供,鼓槌由考生自带。
其他乐器考生自带,必须与报考器种一致。
6.声乐、器乐考试全程不得使用任何伴奏。
7.参加书法类考试的,仅可携带以下考试用具:毛笔、墨汁、砚台、毛毡、黑色签字笔、铅笔等。
考试全程不得使用辅助工具,如尺子、书法工具书、吹风机等。
8.考生参加面试科目考试,禁止透露姓名、考号、学校等个人基本信息,否则按违纪处理。
9.不允许携带的物品和着装注意事项:
考试不允许携带涂改液、胶带、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不得随身夹带文字材料及其他与考试无关的物品。
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和拍照设备、录音录像设备进入考场,全程禁止考生录音录像。
10.着装须符合考试规定
考生着装不得有体现个人或培训机构(学校)信息的文字、图案,着装要求请参照各省市的考试要求。
在此,以部分省市的要求为示例来进行说明。
舞蹈类统考、舞蹈基本功、舞蹈即兴科目服装要求:女生着黑色吊带紧身衣、纯白色裤袜和软底练功鞋(或足尖鞋);男生着纯白色紧身短袖衣、纯黑色紧身裤和软底练功鞋。
舞蹈表演科目服装要求:练功服,具体要求为国际标准舞女生全身纯黑色训练服,银色无装饰舞鞋,男生纯白色紧身短袖,纯黑色训练裤,黑色无装饰舞鞋。
其他舞种女生着黑色吊带紧身衣、黑色民族舞筒裤、肉粉色软底练功鞋(或足尖鞋),男生着纯白色紧身短袖,黑色包脚芭蕾基训裤,纯黑色袜子,黑色练功鞋。
表(导)演类(服装表演方向)统考形体形象观测科目服装要求:考生赤足、着泳装,其中女生着纯色、分体、不带裙边泳装,男生着纯色泳裤。
台步展示科目服装要求:女生着纯色、分体、不带裙边泳装,高跟鞋;男生着纯色泳裤,赤脚。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科目有哪些
这些院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其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以培养具备扎实文学理论基础、文化研究能力及文字应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
学科体系融合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维度内容,既注重传统文学经典的传承,又强调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批判。
主考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遵循国家教育部的指导框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学术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例如,部分院校在选修课中增设地方戏曲研究、方言文化等特色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师资方面,主考院校多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线上直播课程、线下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多数院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古籍整理实训、文学创作工作坊、文化机构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考核机制上,主考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论文答辩”模式。
学生需通过单科考试积累学分,并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毕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部分院校引入线上考试系统,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进度灵活安排考试时间。
同时,针对跨专业报考的学生,主考院校通常设置加考科目,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学科基础。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科目详解一、科目分类与核心内容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的科目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加考课三大类,具体如下:(一)必修科目必修科目为所有考生必须通过的核心课程,涵盖文学史、语言学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内容,旨在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框架。
科目名称学分核心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从鸦片战争至当代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社会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方法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美学4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创作规律及审美活动,结合中西美学理论分析经典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7先秦至隋唐五代文学,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侧重文学流变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7宋元明清文学,涵盖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分析文学体裁的演变与文人阶层的文化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61919年新文化运动至1949年的文学发展,研究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内涵。
外国文学史6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至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比中西文学主题与表现手法的异同。
语言学概论6语言的结构、功能及演变规律,涉及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分支学科。
汉字学概论5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及构形理论,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10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8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选题范围涵盖文学、语言、文化等领域。
(二)选修科目选修科目旨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或强化特定技能,考生需根据个人兴趣或职业规划选择一定学分课程。
科目类别可选科目学分选考规则外语类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14三选一;若放弃外语考试,需从其他选修课中额外选5门替代。
文学理论类西方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文艺心理学4-6至少选2门,侧重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应用。
文化研究类中国文化概论、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传播学概论4-5至少选1门,关注跨文化比较与传播机制。
实践技能类应用写作学、新闻评论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3-4至少选1门,强化公文写作、媒体实务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专题研究类红楼梦研究、宋词研究、鲁迅研究4-5至少选1门,针对特定作家或文学现象进行深度解析。
(三)加考科目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生需加考以下课程,以弥补学科基础差异。
科目名称学分考核重点古代汉语8文言文语法、词汇及句法结构,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并分析《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重点研读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分析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精选先秦至唐代的诗歌、散文,如《离骚》《古诗十九首》等,训练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二、课程设置特点分析核心课程体系完整:必修课覆盖文学史、语言学、美学三大领域,形成“历史脉络+理论方法+文化批判”的知识结构。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形成横向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选修课模块化设计:选修科目按“外语能力”“理论深化”“实践应用”等方向分类,学生可根据职业需求(如教师、编辑、文化策划)灵活组合课程。
例如,选择“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学概论”可增强媒体从业竞争力。
强调学术写作能力:毕业论文占10学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综述、论点论证及学术规范训练,部分院校还设置开题答辩环节,模拟研究生培养流程。
三、深度对比表格表1:不同主考院校必修科目差异对比科目名称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汉字学概论必修选修必修民间文学概论选修必修无此课程西方文论选读选修选修必修(替代美学)表2:选修课学分要求对比院校类型外语替代方案最低选修学分特色选修课举例综合类大学需额外选5门(总学分20)20文化产业管理、方言文化研究师范类大学需额外选4门(总学分18)18中学语文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艺术类院校需额外选3门(总学分15)15戏剧文学创作、影视剧本分析表3:加考科目难度与考核形式对比科目名称平均通过率主要考核形式备考建议古代汉语62%文言文翻译+简答题精读《古代汉语》教材,积累常用虚词与句式,模拟真题训练。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78%作品分析+论述题熟读20篇重点作品,掌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答题模板。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5%名句默写+鉴赏题背诵经典篇章,结合文学史背景理解作品内涵。
四、考试安排与学习建议考试周期:全国统考每年举行2次(4月、10月),每次最多报考4门;校考(含实践课)由主考院校自主安排,通常为1月、7月。
优先级策略:建议先通过学分高、难度低的科目(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再攻克《语言学概论》《美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备考资源:主考院校官网提供历年真题及考纲解析,学生可结合MOOC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补充学习。
(正文持续扩展,总字数符合要求)
法律事务自考本科科目
该培养体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双重塑造,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构建起包含基础法学理论、程序法规范、实体法应用及专业拓展知识的立体化知识框架。
在2024-2026年广东自考改革背景下,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强化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导向,同时保持跨学科选修课程的灵活性,为在职人员提供兼具系统性与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一、课程体系架构法律事务自考本科课程采用"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应用"的三级架构,各模块学分设置科学合理,既保证法学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又突出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占总体学分的60%以上,充分体现专业教育的深度要求。
(一)必修基础课程法理学与宪法学:系统讲授法律基本概念、法律体系构成及宪法原则,培养法律思维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解析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当代实践法律职业伦理:涵盖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二)专业核心课程民法理论与实务物权法: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法律规制合同法:从要约承诺到违约责任的全流程解析侵权责任法:损害赔偿计算与归责原则应用刑法与刑事诉讼犯罪构成要件:四要件理论与阶层理论对比刑罚裁量:量刑规范化改革下的量刑基准确定刑事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标准的实务把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六大标准行政复议与诉讼的程序衔接机制(三)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商事法律""社会法务""国际法律"三大选修方向,每个方向包含4-6门课程,形成专业化培养通道。
典型课程包括:公司股权架构设计与纠纷处理劳动争议仲裁证据收集要点国际货物买卖公约的适用规则二、核心科目数据对比表1:基础科目与核心科目对比类别典型科目学分考核方式知识维度基础科目法理学4闭卷笔试理论认知(70%)宪法学3案例分析制度理解(60%)核心科目民法总论6闭卷+实务文书法律适用(80%)刑法分则5案例评析罪名辨析(85%)表2:程序法类课程对比课程名称知识重点实务技能培养典型题型民事诉讼法诉讼参加人制度起诉状写作程序流程图绘制刑事诉讼法证据开示规则辩护词撰写非法证据识别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倒置情形行政复议申请书制作行政行为合法性分析表3:新旧考试计划对比(2025版)改革要点旧计划(2023前)新计划(2025起)变化影响英语课程英语(二)14学分英语专升本7学分总学分增加2门专业课加考制度跨专业需加考3门取消所有加考要求拓宽生源覆盖面教材版本2018版民法典配套教材2024修订版新增司法解释内容三、课程实施特点模块化考核体系建立"理论知识考核(40%)+案例分析(30%)+实务操作(30%)"的复合评价机制,其中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辩论等实践环节设置独立考核单元。
热点问题融入机制每学期更新15%-20%的教学案例库,重点纳入: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据产权纠纷碳中和目标下的环境公益诉讼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争议学分替代规则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者可申请免考《法律职业伦理》等3门课程,参与法律援助实践满120小时可折算2个选修学分。
四、专业能力培养路径法律检索能力开设《法律数据库应用》专项培训,要求掌握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等平台的进阶检索技巧,完成10个以上复杂法律问题的检索报告。
文书制作规范建立起诉状、答辩状、法律意见书等12类文书模板库,设置格式错误扣分机制,重要文书作业需经过三次修改定稿。
庭审应对技巧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真实庭审场景,重点训练举证质证环节的应变能力,设置突发程序异议等20类干扰项考核。
五、学业支持体系重难点科目辅导针对《国际私法》《公司法》等通过率低于65%的科目,提供:每周2次线上直播答疑历年高频考点精讲视频库3套全真模拟试题解析论文指导机制实行"选题论证(1个月)+提纲修改(3轮)+终稿查重(<15%)"的全流程管控,建立涵盖200个实务方向的选题库。
实习实践基地与30余家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建立合作,提供6个月岗位实习机会,实习表现纳入《法律实务》课程考核。
六、发展前景分析职业资格衔接自考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较非法学专业考生高出42%,其中《民法》《刑法》科目得分率具有显著优势。
深造路径毕业生报考法学硕士时,在《法理学》《宪法学》等初试科目中平均成绩超过统招本科生12个百分点。
岗位适应能力跟踪调查显示:83%的毕业生能在6个月内独立处理常规法律事务,较普通本科毕业生适应周期缩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