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的用量 葶苈子的配伍2021最新详解
【千问解读】
葶苈子的常用剂量为1.5-3钱,可入丸、散内服,其也与大枣、大黄等药材进行配伍,增强药效,具体用法用量还需咨询医师进行了解。
葶苈子的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甩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葶苈子的配伍 配大枣葶苈子功专降泄肿气,以宣上窍而通下窍,有泻肺行水、定喘消肿之功,临床刷于痰涎壅盛、气逆咳喘,或肺气闭塞、水道不通之面目浮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喘满不得卧等;大枣能培补脾胃,顾护中气,与葶苈子合用,既能以甘味缓和葶苈子峻猛之性,使泻肺而不伤正,又可培土利水,澄源截流,佐葶苈子利水消肿,一酸一缓,一补一泻,以缓制酸,又以补助泻,妙义自生。
配大黄:葶苈子辛散苦降,上开肺气,下通膀胱:大黄攻积滞、疏通肠道。
二药配合,肺肠同治,前后分消,共使水饮得除,津气得布,腹满、肿胀诸症速消。
配杏仁杏仁宣中有降,功能利肺气、平咳喘、润大肠;葶苈子开泄肺气,下通膀胱,能利水消饮,祛痰平喘。
二者相伍,杏仁开肺气,气利则痰水自消;水结因于气结,气结因于热邪,葶苈子清气分之热,兼利水邪,二药共使痰饮消、肺气利、咳喘平。
配防己防己善下行,通簇理,利九窍,清热降湿,利水消肿;葶苈子性味归经同防己,辛散开壅,苦以下行,上行能降肺气之逆,祛痰气之壅结,利肺止咳平喘,下行能通过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澄痰浊生成之源,二者相伍,既能清热,又能除湿,利水消肿之功倍增,且又能止咳平喘,为泻肺热、止咳平喘的对药。
配知母知母质润不燥,性守而不走,下行润肾燥而养阴,上行清肺金而泻火;葶苈子上行能降气,祛痰壅,利肺平喘,下行则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通过降肺气,就能达到利水消肿之功效。
二者相配,既能清肺,又能养阴使肺不易过燥,达到利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配半夏半夏有宽中降逆止呕、燥湿祛痰止咳之功;葶苈子有下气行水之功。
二药相伍,一寒一温,肺胃同治,相瓦制约,共奏清肺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配雄黄本药辛、苦、性温,入心、肝、胃经,有解毒、杀虫止痒之功;葶苈味辛、苦、性寒,苦能燥湿,能杀虫,寒能清热,有清热除湿,杀虫之功。
二药相配杀虫之功倍增,又有清热解毒之功,头癣,痈疽疗疮,疥癣,疳虫蚀齿用之最佳。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 关于治疗痰多葶苈子是古代治疗肺痈和悬饮的主药。
肺痈有黄脓痰,相当于肺部的细菌化脓性感染;悬饮相当于胸膜炎胸腔积液。
白芥子辛温,治疗寒痰、泡沫痰;葶苈子苦寒,治疗热痰、黄痰。
现临床上肺脓疡的病例城市里已经非常少见了,对细菌感染所致肺支气管炎症之黄痰,一般都是用抗生素的。
对于慢性肺间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扩等慢性感染黄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经耐药者,就应发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益气润肺的同时,葶苈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药。
对于泡沫状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
葶苈子与之同用能增效。
关于治疗积液本品是治疗积液的常用药,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滑囊积液、眼底积液、内耳积液等都能使用。
能抑制渗出,并使积液重吸收,其机制与白芥子相同,是含硫苷的作用。
临床上二药是同用的。
由于积液产生的机制比较复杂,这仅是对症治疗,对原发疾病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