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亿人独居的背后:有的喜欢自由 有的被迫独居

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自1990年以来,我国一人户家庭从6%不断攀升至2018年的17%,到了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25%,达到历史新高。
有享受有感伤 日前,一档综艺节目
【千问解读】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体系,家庭一直是构筑人类社会以及经济体系的基石。
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自1990年以来,我国“一人户”家庭从6%不断攀升至2018年的17%,到了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25%,达到历史新高。
有享受有感伤
日前,一档综艺节目里,62岁女演员刘雪华的独居生活备受关注。
她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琼瑶剧女主角,后来在《甄嬛传》等多部剧里饰演过太后。
然而,如今的她,老公离世,无儿无女,已经一个人过了近十年的“宅女”生活——除了工作,几乎不出门,家里的电视24小时开着,以驱散一个人的寂寞,手机只会用来打电话、斗地主,家里的智能电器都被用成了“傻瓜机”……她曾经风光无限,走在新潮的演艺圈,如今却与社会脱节了,一个人承受着孤寂。
这一生活方式让为数不少的观众觉得很感伤。
然而,36岁的城市白领小李却有自己的想法:“独居不是根本问题,问题是如何规划好自己的生活。
”她在天津工作多年,在33岁之前,她的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相亲,但一直没能找到心仪的对象。
后来,她和两个闺蜜商量后,三人在同一个小区购置了房子,基本三家人过成了“一个家”,每天有空就会一起吃饭、看剧、做瑜伽。
小李说:“我的性格不适合组建家庭,我喜欢自由、独立、有空间感的生活,平时有朋友联络,也不会孤单。
生活始终是自己的,一个人也能过好,我很享受!”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表示,我国一人户家庭主要由年轻人一人户家庭和老年人一人户家庭两部分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单身青年达2.4亿,其中超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
近期有网络调查报告显示,“90后”独居人群幸福感超过孤独感,且女性更享受独居生活;超过六成“90后”有意向购房独居、超七成独居人群有自己的宠物。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一半身体健康的老人更愿意与子女分开、独立生活。
被迫独居才需担心
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独居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生活,原因包括“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一个人生活更方便”“不想受他人作息影响”等。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表示,一些年轻人为了待遇更优的工作或实现理想,会到大城市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自然而然地推迟了结婚生育,跨地区就业、工作需要只能自己居住等,使得独居人数增多。
老年人独居的原因,主要与丧偶和空巢有关。
目前我国女性平均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且结婚时女性年龄通常小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家庭中男性往往会先于配偶因疾病等原因离世,就会造成独居老人中以女性居多。
一些人在离婚后不会再婚,也构成了独居群体的一部分。
任远表示,家庭规模缩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独居人口增加,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
选择独居不一定是被迫,从客观层面来说是个体选择多样化的体现,主动选择独居一般会提高生活福祉。
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因为贫穷、丧偶等因素被迫独居。
汤永隆说,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家庭文化的传统,随着时代变化,“一人户”比例上升正在重构家庭和社会,也折射出人们在心理认知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独居虽然在短期内看没有太大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独居者在遇到困难时通常有更多生活压力,如果缺乏社交和帮助,没有很好的感情寄托或情感支撑,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焦虑、孤单感,甚至患心理疾病。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独居更多属于一种周期性的生活状态,非长久之计。
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因为失去子女、丧偶等原因被迫独居的老人,生活状况常十分困窘或无奈,往往需要社会援助。
此外,老年人通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果突发急性心梗或低血糖等,很容易导致肢体性障碍、意识不清、跌倒、昏厥等,独居面临很大的健康风险。
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人户家庭数量增加的情况。
专家们认为,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一人户家庭大规模增加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例如,家庭养老供给不足、能否得到心理慰藉、影响生育和人口发展……任远说,仅以好或坏来定性一人户家庭增多现象太过简单,国家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不断扩大的独居群体提供有力的支持。
任远说,对于独居青年,要尊重其对生活方式的自我选择,同时帮助有成家意愿的青年提供构建家庭的社会环境。
例如,有些年轻人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或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促进人口的就业和经济收入,是帮助单身未婚人口步入家庭的最好途径。
汤永隆表示,对独居老年人来说,更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投入。
例如,多发展更加便捷、可靠、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社区送餐服务,提倡装智能水表、门磁系统、养老机器人等联网智能化设备;多建设托老机构、养老院等基础养老设施;对向子女居住地迁移的独居老人,完善跨城市医保衔接,提供移居的政策支持等,有助于加快两代家庭融合,解决老人独居问题。
庄穆夫人吴氏:吴越王钱镠背后的传奇女性
而在这片净土背后,吴越王钱镠的妻子庄穆夫人,以她的智慧、贤德与坚韧,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别样的温情与色彩。
一、出身名门,结缘钱镠 庄穆夫人吴氏,出身于浙西安国县的名门望族。
其父吴仲忻,曾任浙西观察判官,以忠诚和才干著称,深受镇海军钱镠的倚重。
为了拉拢吴仲忻,钱镠迎娶了吴仲忻之女吴氏为妻。
这场婚姻,不仅是政治联姻,更是两位杰出人物的结合。
吴氏不仅容貌绝伦,且文学造诣颇高,她的到来,为钱镠的生活和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相夫教子,贤德传家 吴氏嫁给钱镠后,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在钱镠征战四方、建立的过程中,吴氏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
她不仅为钱镠生育了十三个儿子,还以自己的贤德和智慧,教导子女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吴氏的悉心教导下,钱镠的子女们大多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为吴越国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铁汉柔情 钱镠虽为一代枭雄,但对吴氏却情深意重。
每年寒食节,吴氏都会回到临安娘家省亲,看望并侍奉双亲。
钱镠虽忙于政事,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妻子。
有一年,吴氏久久未归,钱镠走出宫门,见西湖堤岸春光烂漫,触景生情,难掩思念之情,便提笔写下了一封家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九个字,字字含情,句句念妻,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吴氏读到这封信后,心中满是感动与温暖,她深知,无论自己身处何方,都有一个人在默默地牵挂着她。
四、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在吴越国的政治舞台上,吴氏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
钱镠的世子之位,本应从吴氏的儿子中选拔,但钱镠却认为钱元瓘最为优秀。
吴氏深知钱镠的难处,她从大局出发,亲自出面,请立钱元瓘为世子。
钱镠对吴氏的深明大义深感感动,钱元瓘也对吴氏充满了尊敬。
后来钱元瓘即位,不仅尊吴氏为正德夫人,还对吴氏的十三个儿子十分友爱。
吴氏的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吴越国的政治稳定,也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五、历史印记,文化传承 庄穆夫人吴氏的一生,虽然鲜见于正史的详细记载,但她的智慧、贤德与坚韧,却通过家族传承和民间传说,深深地烙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她的故事,成为了后世女性学习的楷模,她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吴越国的文化中,吴氏的形象被不断地塑造和传承,成为了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穆夫人吴氏,这位吴越王钱镠背后的传奇女性,以她的智慧、贤德与坚韧,为吴越国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与钱镠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氏的形象或许会逐渐模糊,但她的精神与贡献,却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士末路:西乡隆盛叛乱背后的时代裂变
这场被称为 的叛乱,既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剧烈阵痛,也是传统武士阶层在时代洪流中最后的悲壮绝唱。
一、制度转型下的武士困境 明治维新初期推行的 废藩置县 政策,彻底瓦解了维系武士阶层的封建根基。
1871年,全国超过三百个藩国被重组为中央直辖的县,原本依赖藩主俸禄的武士群体骤然失去经济来源。
西乡隆盛虽曾支持这一改革,却未能预见其连锁反应——1876年颁布的《废刀令》剥夺了武士佩刀特权,同年实施的秩禄改革更是将武士俸禄改为一次性补偿金。
这种断崖式的制度变革,使曾为维新立下的武士阶层沦为 时代弃儿 。
据统计,西南战争爆发前,鹿儿岛县失业武士数量激增300%,这些手握刀剑却无以为生的旧武士,成为社会动荡的潜在火药桶。
西乡创办的私学校实为军事训练营,其 的起义宣言,本质是对武士特权消亡的集体抗争。
二、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 西乡隆盛与大久保利通这对维新战友的决裂,折射出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深层矛盾。
西乡坚持 ,主张通过对外扩张转移国内矛盾,既延续武士的军事传统,又为失业武士开辟出路。
而大久保主导的 内治优先 路线,则聚焦于与地税改革,其1873年否决西乡的征韩提案,实质是两种现代化路径的激烈碰撞。
这种分歧在私学校事件中彻底激化。
当政府秘密调查鹿儿岛兵工厂时,西乡误判为全面开战信号,其 自力优胜 的战略构想——期待海军次官川村纯义与熊本镇台参谋桦山资纪倒戈——暴露出对权力格局的严重误判。
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错位,使西乡最终沦为旧武士集团的精神图腾。
三、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西南战争的导火索是多重社会矛盾的叠加。
1876年神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萩之乱等士族暴动,已预示武士阶层的不满临界点。
当政府强行将萨摩藩兵工厂迁往大阪时,鹿儿岛士族将此视为 的明证。
私学校学生袭击火药库的过激行为,实则是长期积怨的爆发。
战争进程印证了这种结构性矛盾:西乡军虽在城山之战中展现武士道精神,却无法对抗经过现代军事训练的政府军。
据统计,政府军伤亡16095人,西乡军伤亡则达16239人,这种惨烈代价凸显出传统武士集团与近家机器的代际差距。
四、历史定位的双重性 明治政府对西乡的处理充满政治智慧。
战后立即剥夺其官位,却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时特赦追赠正三位,1897年更在上野公园为其塑像。
这种 否定-肯定 的辩证态度,既维护了维新政权的合法性,又利用西乡的悲情形象凝聚民族认同。
西乡座右铭 敬天爱人 至今仍被日本企业奉为圭臬,其失败恰证明武士道精神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局限性。
正如火星被民间称为 西乡星 的传说所示,这位 最后的武士 已成为日本集体记忆中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永恒符号。
在明治维新的历史坐标系中,西乡隆盛的叛乱既是武士阶层挽歌,也是国家转型必经的阵痛。
当现代文明的车轮碾碎封建特权时,那些手握武士刀的守护者,最终在时代洪流中化作璀璨却短暂的流星。
这场叛乱留给后世的示,不仅在于政治决策的得失,更在于揭示了文明演进中传统价值重构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