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风湿病包含了免疫相关性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情,直接影响到身体的结缔组织,也许因为免疫系统损伤造成的。
在现代医学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
那么风湿病的症状是什么呢
【千问解读】
很多人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到风湿科看病,实际上,风湿病是一类常见而且复杂的疾病,年轻人得风湿病不在少数。
风湿病包含了免疫相关性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情,直接影响到身体的结缔组织,也许因为免疫系统损伤造成的。
在现代医学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
那么风湿病的症状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风湿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1、关节肿痛、晨起僵硬感、关节畸形
出现单个或者多个关节的肿痛,可累及全身各大中小关节;晨起时或休息后,关节出现僵硬,活动受限,影响翻身、扣衣扣、握拳等活动,需经过肢体缓慢活动后这种感觉才消失;部分疾病未控制者关节可呈畸形表现。
2、腰部疼痛和臀部疼痛
很多强直性脊柱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患者,可出现这些症状。
表现为腰部疼痛,休息时疼痛加重,活动后疼痛减轻;臀部疼痛,可左右交替出现疼痛。
3、口干、眼干、反复腮腺肿大、龋齿
口干,需频繁饮水,吞咽干性的食物需要汤水送服;眼睛干涩,需频繁滴眼药水才能缓解;成年人出现反复腮腺肿大,排除感染因素后;年轻人出现大量龋齿,牙齿片状脱落表现。
4、雷诺现象
在寒冷或者精神紧张时,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然后发紫、发红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严重的可有皮肤溃破。
5、长期发热
临床上感染、肿瘤、风湿科疾病是发热的三大病因。
风湿科疾病的发热有以下特点:长期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伴发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
6、皮肤黏膜表现
不明原因的皮疹、晒太阳后皮肤过敏、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结节、红斑等也可能是风湿病。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面部的蝴蝶疹,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且伴有外阴溃疡或眼炎可能是白塞病等。
尤其是那些没有瘙痒症状的皮疹,强烈建议去风湿科看看。
7、肌肉酸痛无力
主要为四肢肌肉近端肌疼痛无力,蹲下后站起困难,梳头困难,爬楼梯困难,严重者甚至出现吞咽困难。
8、不对称的脉搏、血压
一侧脉搏减弱或者消失;双侧上肢多次测定双上肢收缩压,压差超过10mmHg,特别是超过20mmHg的应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血管畸形或者血管炎症。
9、反复流产
1次及1次以上的不明原因流产,建议排除风湿科疾病。
10、家族中有风湿病患者
风湿病往往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部分疾病可通过早期筛查,特别是家族中有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至风湿科进行早期风湿疾病筛查。
温馨提示:有了上述的提示,我们应该更加了解风湿病的一些常见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甚至防范于未然,风湿性疾病往往是系统性的,复杂的,常为慢性疾病,科学规范诊治才能为我们保驾护航。
偏头痛症状大全:偏头痛患者如何减少发作频率
平时患者可记录个人的「头痛日记」,即写下每次偏头痛发作情况,以及发作前吃了什么和做了什么,以便找出需要避免的饮食或行为。
此外,也可记录用药情况及该药是否有效。
如果偏头痛频繁发作或较严重,医生会建议采取其他方法。
例如:学习放松技巧和压力管理方法、使用某些药物进行预防。
某些女性会在快要来月经时或月经期间出现偏头痛,药物也可用于缓解这种情况的偏头痛,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偏头痛发作怎么办1、热敷很多人在偏头痛发作时会感觉到难受,而要缓解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来实现。
用温度适宜的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放在疼痛的位置,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保持放松,偏头痛引发的症状会减轻许多,有时洗一个热水澡,全身保持温暖,局部的疼痛也会好转些。
不过,在热敷时技巧可要掌握,同一个位置不要反复热敷,应该时不时调整位置,可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2、服用药物有偏头痛的人要缓解痛苦,可以通过用药取得效果,因为偏头痛属于较顽固的情况,有的人还存在家族遗传,如果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正确用药,有药物发挥作用通常也有改善效果,不过,具体的用药方法需掌握,不要随意调整剂量,也不要自行购买药物来治疗,才能避免副作用带来伤害。
3、适当休息在偏头痛发作时要缓解可以适当去休息,很多人过度劳累,长时间精神压力过大,同样也会导致偏头痛发作,如果此时可以卧床静养,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身体出现的不良症状会减轻。
睡得着,一般醒来后头痛症状会缓解许多。
有部分人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过度劳累,长时间忙碌工作或者学习,精神过度紧张,大脑疲惫,不良症状会持续。
4、按摩或者运动在偏头痛发作时可以通过简单肢体动作,舒展运动来缓解,有的人一点运动量都没有,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中,偏头痛发作频率高,可以在疼痛的同时做做瑜珈,保持身心放松,再配合头部简单按摩来缓解疲劳,刺激局部的穴位后保持循环良好,通常也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5、调整饮食正确饮食调节有改善偏头痛的效果,目前该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可以短时间内就有效控制,但饮食正确调节的人病情会改善许多,还可以降低复发几率。
因为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容易导致血管痉挛,从而头部疼痛,巧克力、柑橘类食物、奶酪、牛奶、西红柿等都含有丰富的酪氨酸,需在偏头痛发作时调整个人饮食,这些类型的食物不要摄入,对病情缓解有帮助。
史前小矮人存在的证据,个子矮因患病的原因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遗传学上的证据比较多地支持单地起源说(起源非洲),但多地起源说也不乏证据,而且证据越来越多。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提出,北京人和现代亚洲人有很多相似特征。
人类的种族是由各地的古代直立人独自演化为今天的智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提出,现代人是由5种不同的人类平行演化而来(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一些种族比其他种族更早演化进入现代人阶段,导致一些人类的文明要进步于其他文明。
如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要优于其他人种。
20世纪90年代,中国遗传学者陈竺和金力指出,现代中国人是约5万年前由非洲迁徙而来的人类后代(单地起源说)。
但另一些古人类学家,如吴新智等提出了中国人独立起源于中国的假说(多地起源说),属于“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这个假说背后有时间和实物的大量证据。
中国出土和发现了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20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郧县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和南京汤山人,距今20万~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如辽宁金牛山人、陕西大荔人、内蒙古河套人、安徽含银山人、山西许家窑人和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距今4万~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如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云南丽江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洞人等。
2008年,河南许昌灵井旧时器时代遗址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距今10万~8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没有距今10万~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的空白。
小矮人与多地区起源学说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与印尼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称,他们在印度尼西亚挖掘到一具史前小矮人化石,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被发现的一个新人种。
研究人员是在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梁布亚洞穴里发现这具女性化石的,身高仅1.06米。
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有20岁,头颅只有柚子般大小,大脑只有380毫升,只及现代人1350毫升的1/4,因此科学家将这具化石取名为“小矮人”,编号LB1,并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弗洛勒斯人”。
中國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等人也认为,人类的起源是多地区起源,不过人类进化的模式是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即各大陆人种之间既存在基因交流,又拥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如果基因交流太强,就没有现在黄种人、白种人的差异。
但如果只有连续进化,没有大地区间的基因交流,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又将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所以,正是两者恰到好处的综合,才促成了当今世界不同人种并存的格局。
那么,小矮人是不是一个新的人种并由此可以成为人类是多地区起源的一个有力证据呢?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小矮人不是一个新的人种,也与人类的多地区起源无关。
这名弗洛勒斯人可能是因为疾病,如患唐氏综合征、缺碘、小头畸形症等原因而成为小矮人的。
但是,2016年6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又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可追溯至大约70万年前。
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称为马塔门格人。
因此,弗洛勒斯人是一个新的人种,并且这个发现也支持人类的多地区起源学说。
唐氏综合征的解释 在关于小矮人是因为患病而形成的解释中,唐氏综合征目前证据比较多一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展遗传学和进化学教授罗伯特·埃克哈特、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解剖学家马切伊·汉纳伯格和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气象学家肯尼思·徐等人在2014年8月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两篇文章称,过去对小矮人LB1化石的头骨容量和身高的原始数值极大地低估了,现在埃克哈特等人发现,这一头骨容量大约为430毫升,而非380毫升。
#p#分页标题#e# 现在的研究表明,小矮人LB1其实并不代表一个新的物种。
相反,她只是一个发育异常的人类的骨骼,这种发育异常与唐氏综合征的特点相一致。
此外,新的研究有好几个证据都证明小矮人很可能是唐氏综合征患者。
首先,小矮人的颅面不对称,头骨左右不匹配是唐氏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埃克哈特和同事早在2006年就注意到这种不对称性,但以前的发掘小组并未报告这一特征,并且以头骨被长时间埋葬为由反驳了埃克哈特等人的观点,即头骨的不平衡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埋葬的原因。
其次,埃克哈特等人之前对小矮人枕骨-额骨周长的测量,使得埃克哈特等人可以对比小矮人和患有发育障碍的病人身上获得的临床数据,据此,研究人员估计小矮人的大脑与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的大脑大小相符合。
此外,小矮人较短的大腿骨与唐氏综合征导致的身高降低相符合,经统计学修正后估算出的小矮人正常身高为1.26米,这一数值并不同于之前的1.06米,而是与某些现在生活在弗洛勒斯岛及周围地区的人类相匹配。
根据这些证据,埃克哈特等人认为,在印尼梁布亚洞穴里发现的LB1骨骼并不足以证明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而是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该病的发病率在全球为1/1000。
马塔门格人的证明 然而,埃克哈特等人关于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很快就被新的研究所反驳。
两个国际研究团队在2016年6月8日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分别发表论文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
从考古证据推测,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他们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因此,弗洛勒斯人是在人类进程中存在过的一个人类分支,因而是人类多地区起源的一种证明。
第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弗洛勒斯中更新世早期的类弗洛勒斯人化石”,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尼的研究人员在这篇论文中说,他们2014年从距梁布亚岩洞东侧70千米处的苏阿盆地中一处名为马塔门格(Mata Menge)的地方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化石。
这些化石包含颌骨碎片和6颗牙齿,它们至少来自3个小型古人类个体。
其中下颌骨碎片来自一名成年人,经分析发现,他比此前发现的最小的弗洛勒斯人下颌骨还要小20%。
牙齿化石则是两名古人类幼童的乳牙。
因此,这些人可以称为马塔门格人,可推论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该文的作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马塔门格人比弗洛勒斯人有更小的下颌骨和臼齿。
与南方古猿和能人相比,马塔门格人化石更加接近能人,因此倾向于支持弗洛勒斯人是早期亚洲直立人的一个矮小的祖先,弗洛勒斯人并非是因为患唐氏综合征才成为矮小的身材。
而且,弗洛勒斯島的古人类在较早的时期已经具备了弗洛勒斯人特有的极小体型和其他形态特征。
第二篇论文的题目是“已知的弗洛勒斯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的年龄和背景”,在这篇论文中,菜叶网,澳大利亚学者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对马塔门格人化石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们认为,这些马塔门格人当时生活在炎热干燥、类似稀树草原的地区,但也拥有一些湿地环境,与弗洛勒斯人的生活环境类似。
此外,在马塔门格人化石旁边还发现了一些动物和简单的石器,这些石器与晚更新世的弗洛勒斯人所制造的石器十分相似。
从现有证据来看,该研究团队认为,目前收集的考古学证据还不足以说明这次新发现的古人类是一个新的人种,但基于化石的大小和形状,推测这些古老的比弗洛勒斯人更矮小的马塔门格人或许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研究人员推测,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或许是直立人抵达这座岛屿后为了适应岛上资源稀缺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缩小”体型。
不过,最大的疑问是这些最早的直立人是如何抵达这座岛屿的?直立人没有建造船只的能力,也不可能游泳游到岛上。
对此,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可能是被巨浪冲到岛上的。
当然,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是不是人类演化中一个多地区起源的人种,还不会有终极结论,但是,这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至少挑战了弗洛勒斯人是由于疾病导致体型逐渐缩小的说法,尤其是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
灭绝的苏门答腊小矮人#p#分页标题#e# 几百年来,东南亚南部的苏门答腊一直流传着一些奇怪恐怖的故事,讲的是一种毛茸茸的两足动物,名叫“苏门答腊小矮人”,或“丛林小矮人”。
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矮小的史前人类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另一座岛上居住,有人给他们取了个绰号,叫“霍比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