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建议你别养“泰迪犬”?这几点,真的hold不住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关注【馋不腻天然狗粮】,健康科学养宠

原创文章,请勿抄袭。

相信不少人都很喜欢泰迪犬吧,如果你正在考虑养一只泰迪犬的话,那么建议你先看完这篇文章,因为下面这几点,我怕你真的hold不住!

第一点:它很疯癫,喜欢到处奔跑

如果你考虑好养泰迪犬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准备好,泰迪犬是一只很活泼的犬种,要是你一整天都不带它出去玩耍,只把它关起来养,那么它就会很疯癫。

放出来的时候就到处跑,而且性格也会变得很暴躁,它会出现咬你的情况,因为它觉得你把它关起来,就是在惩罚它!

第二点: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打理

泰迪犬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打理,它的毛发比较卷,很容易藏脏东西,每天都需要给它梳毛,不然就很容易打结,而且眼睛周围的毛也需要定期修剪。

要是你没有时间做这些事的话,那么泰迪犬肯定会很丑的,所以主人要多打理!

第三点:智商高,喜欢耍小聪明

泰迪犬的智商比较高,它比较喜欢耍小聪明,平时也喜欢跟主人斗智斗勇的,而且还喜欢搞破坏,所以要是你忍受不了这一点,劝你最好别养。

第四点:很喜欢叫,看人就叫

泰迪犬最大的缺点,其实就是爱叫的问题,泰迪犬的警觉性很高,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它就会叫,家里附近有什么人经过也会叫,很容易打扰邻居休息。

所以主人就需要多训练它了,这样泰迪犬才会乖巧很多,不会乱叫的!

第五点:体弱多病,身体比较差

泰迪犬其实是一只体弱多病的狗狗,它的身体还是比较差的,特别是骨头比较脆弱,所以就很容易出现骨折的现象,所以养它需要很细心的。

建议饲养泰迪犬的家长,日常多提高它的免疫力,这样泰迪犬就更加健康了!

第六点:饮食很讲究,不然很易褪色

饲养泰迪犬对饮食很讲究,泰迪是一只很容易褪色的犬种,要是给它吃太杂、太咸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正常毛发褪色的问题,所以想要它毛发好看,饮食一定要清淡为主。

建议给它选的主食狗粮,最好选清淡、含鱼油成分的,这样泰迪犬就更加好看了!

第七点:寿命太短,陪伴时间不长

其实养泰迪犬最伤心的就是它在快速的变老,泰迪犬的寿命很短暂,能陪伴主人的时间其实不长,一般它只能活15~17年左右,生离死别是很难受的。

所以不少人忍受不了这一点,就不敢再养泰迪犬了,如果你有在养,请一定要好好珍惜!

结语:你觉得养泰迪犬难吗?

解析:李密的《陈情表》竟是一篇救命的文章!

《陈情表》是一篇救命的文字,以其区区五百余字,不仅使李密摆脱了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困境,救他于危难之中,还意外地改变了他的命运。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上面这篇文字,是汉末与西晋易代之际,一个蜀汉旧臣名叫李密的人写的,而且是写给当朝西的。

魏晋时期,臣子向皇帝陈述事情,被称为上表,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表以陈请”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李密上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晋武帝陈述他不能应诏,进京赴任的理由。

他既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触怒统治者,引起统治者的猜疑和忌恨,所以,他采取了以情动人的叙述策略,尽量渲染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感情,也直接表达了他对新君的效忠之情。

后人有好事者,遂称之为《陈情表》。

李密,又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

他生于公元224年(魏文帝黄初五年),卒于公元287年(晋武帝太康八年),终年63岁。

《晋书》中有他的传,被列为“孝友第一”,算是当年的道德模范,十佳青年。

如今在他的出生地,彭山县保胜乡龙安村,石崖上还刻着一个遒劲的“孝”字,据说,这是全国最大的孝字,有“中华第一孝”之称。

山上的龙门寺内,则供着李密的牌位。

李密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

公元263年,那一年他39岁,魏国发兵入川,把蜀国灭了。

次年,废了魏元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晋武帝。

这个晋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出名的原因,主要是他在政治上的昏聩和生活上的荒淫。

西晋王朝的短命,和他的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史书上说他“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这固然有拍皇帝马屁之嫌,但也不排除其性格当中真有一点宽厚的品性。

史书上还具体描绘过他的形象,长得也是“发委地,手过膝”,与民间对的描述好有一比,这似乎成为二人性格上或有相近之处的一个证据。

但刘备既不荒淫,也不昏聩。

不过,晋武帝处在三国乱世的尾声,作为一国之君,把“稳定压倒一切”当作国策,也在常理之中。

所以,虽然他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了帝位,有他残酷的一面,但对于曹奂本人,以及蜀、吴的和,在生活待遇上也还能做到优厚有加。

刘禅能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日子过得还不错,甚至忘了亡国之痛。

总之,他在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就向一个蜀汉旧臣发出盛情邀请,这里面固然有笼络人心,装点门面,稳定局势的现实政治考量,却也不排除他对李密才德的欣赏。

无奈,李密并不领情。

李密这个人,其实很不简单。

他的祖父李光,在蜀国曾做过朱提太守,是蜀国的老臣;他的老师谯周,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博学广识,曾是蜀国的一块招牌,经举荐,一直做到光禄大夫。

魏将邓艾率军直取蜀国,他曾上疏劝刘禅降魏,后以主降有功,被魏封为阳城亭侯。

谯周的学生,除了李密,还有撰写《》的陈寿。

谯周有“蜀中”之誉,他的门人则把李密比作七十二贤人里的子游和子夏。

这二位在孔子的学生中都是以文学著称的,我们据此猜想,李密在这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据史书记载,他博览五经,尤长于《春秋传》。

而且,他少年得志,出名很早,年轻时做过蜀国的尚书郎,就是为尚书掌管文书章奏的官,属于现在的“大秘”。

后来做到大将军主簿和太子洗马这样的官职,都是管理文书典籍,为领导办理事务。

他的同学陈寿对他的评价是“机警辩捷”四个字,可见他不仅聪明,而且能言善辩。

据说,他曾经出使东吴,他的辩才给东吴君臣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像是再世。

实际上,这个人的德行和才干,早在邓艾将军平蜀之初,就已被曹魏政权注意到了,所以才有“闻其名,请为主簿”的说法。

不过,李密并不接受。

后来他在《陈情表》中也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公元267年(泰始三年)春,晋武帝直接下令,要他到京城洛阳来做官,郡、县两级都催他赶快上路。

这时,他才真正陷入了绝境。

一方面,君命不可违,何况他还是个“亡国贱俘”,其身份地位是如此“至微至陋”,能得到新君的恩宠,已经是天上掉馅饼了,又怎敢对皇帝说“不”呢?他或许听说过的故事,这位当代名医,厌倦了的专宠,借口妻子有病,跑回家中。

曹操“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他的这种态度终于把曹操激怒了,派人前去调查,如果他的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小豆四十斛,并宽限他的假期,如果其妻没有生病,就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虽有为他说情,曹操还是把他杀了。

事实上,任何专制统治者都不能允许别人违背他的意志,做臣子的,永远只有服从,没有别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李密或许确实尚未做好去新朝为官的准备,或者他真有难言之隐,老奶奶需要他的照顾。

总之,他选择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隐情,诚惶诚恐地写了这个“表”,在他,怕也是。

李密的这个《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

这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读者,他的阅读感受,将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身家性命。

所以,下笔之前,作者不能不对写什么和怎么写认真地思索一番。

关于“表”的写作,历来是有说法的,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讲到“表”,他引别人的说法,认为:“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

贴题目处,须字字精确。

且如进实录,不可移于日录。

若泛滥不切,可以移用,便不为工矣。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

” 李密写《陈情表》,破题就破得很巧妙。

他上来就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叙述自己自幼年所遭遇的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尚在襁褓之中,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嫁他人。

只有祖母刘氏,看他,承担起抚养他的重担。

他从小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

而家族的情况也不乐观,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由于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外面没有可以依靠的近亲,家中也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零零地立身于人世,只有自己的影子可以相伴相随。

这时,祖母早已疾病缠身,卧床不起,他每天要为祖母侍奉汤药,一刻也不能离开。

然而,如今的圣朝,政治清明,教化盛行,前有太守逵,察举他为孝廉,后有刺史荣,推荐他为秀才。

他都以祖母无人供养为理由,婉言谢绝了,没有应命前往。

这一次,陛下特意下达了诏书,任命他为郎中;不久,又承蒙国家的恩典,授予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像他这样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真不是他肝脑涂地所能报答的。

他曾将自己的想法写成表章,向上面陈述过,表示辞谢这个职位。

但现在诏书又下来了,言辞比前一次还要急切和严厉,甚至责备他故意拖延回避。

郡县两级官府都要他赶快动身,州官也登门催促,像星火一样急迫。

他虽然很想立刻奉诏前行,但是祖母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暂就自己的私情,又得不到长官的理解和允许。

他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他说,如今的圣朝标榜以孝道治理天下,只要是老人,都受到了国家的怜悯和抚养,何况他的孤苦无依,更是不同寻常。

再说,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伪朝任职,已经做到尚书郎的职位,一心想着仕途通达,并不在乎什么名节。

如今,他已是亡国贱俘,极其渺小和鄙陋,却意外地得到破格提拔和优厚的恩泽,又怎敢徘徊观望,再有非分之想呢?只是因为,祖母已经到了,气息奄奄,生命垂危,的地步。

没有祖母,他活不到今日;祖母没有他,也无法度过剩下的岁月。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而他的一点心愿,就是不能为了远行求官而放弃对祖母的侍奉。

他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他为皇帝尽忠的日子还很长呢,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却不多了。

他表示,自己是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皇帝允许他为祖母。

最后他说,他的苦衷不仅蜀地人士和二州长官都很了解,就是天地神明也都可以见证。

希望皇帝陛下怜悯他的诚心,遂了他的这一点点愿望,或许祖母还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那样的话,他活着就要为陛下尽忠,死后变鬼,也要结草报答陛下的恩德。

他说他怀着一种像犬马在主人面前一样的恐惧之情,恭敬地上表奏闻陛下。

这是一篇救命的文字,以其区区五百余字,不仅使李密摆脱了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困境,救他于危难之中,还意外地改变了他的命运。

看来,李密的这一腔苦水,还真的发挥了作用。

据说,晋武帝看了他所上的表文,也颇受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是真的相了李密的孝心,还是想在世人面前表现出一点统治者的仁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二者皆有吧。

但从他所面临的形势来看,确实要求他少杀人,甚至不杀人。

汉末大乱,天下争雄,杀了百余年,,血流成河,世道人心,都不希望再开杀戒,荼毒生灵。

就晋武帝的性情而言,他也不同于曹操或者。

曹操对华佗,还不是说杀就杀了,丝毫也不犹豫。

他杀,也因为孔融说话不中听。

孔融被杀后,尸体被抛弃在街市上,竟无人敢为他收葬。

老朋友脂习冒死前去收尸,被曹操逮捕,也几乎被杀。

还可以举出明成祖和的例子,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心腹谋臣之一,明成祖“”之后,方孝孺被俘,朱棣为了让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及老百能承认其“合法性”,想着要借助方孝孺的名声,请他为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

哪知,方孝孺坚决不干,就是灭十族也不干。

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果然灭了他的十族。

朱棣的谋士恳请不要杀了方孝孺,说杀了方孝孺,天下的“”就绝了。

朱棣不听,坚决杀之。

无论如何,李密没有被晋武帝杀掉,不仅没杀,也没以其他方式治他的罪。

为了表彰他的“诚恳”,甚至同意了他先尽孝再尽忠的请求,还赐他奴婢二人,并请郡、县,即当地官府,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直到他的祖母去世。

在这里,晋武帝用的是赎买政策,以此方式,换取李密的政治表态。

“伪朝”一词,使李密于之间,不留痕迹地完成了自己的立场转换,从此告别了蜀汉小朝廷,归顺了司。

这是李密的聪明之处,也是晋武帝用杀人的办法求之不得的。

李密最终还是到朝中做了官的,祖母去世以后,服丧完毕,他就以太子洗马的身份到了洛阳,以后又出任温县县令,再迁汉中太守,但他并不感到称心如意,经常发牢骚,有一次,还在诗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怨天尤人,终于还是被人(据说是著名文人张华)打了小报告,总之,不久就被晋武帝罢免了官职,回到家乡养老去了。

但也有人说他为人“中正,性方直,不曲意势位”,一年后,李密死在家中,终年63岁。

历史上,李密之前,或李密之后,因为文章或言谈得罪统治者而惨遭杀害的文人,多了去了,李密竟能幸免于难,也算是个奇迹。

他应该庆幸,他遇到的不是曹操或明成祖,而是晋武帝。

但从他自身这方面说,文章写得漂亮,也的确帮了他很大的忙。

李密写过很多东西,都没能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只有这篇《陈情表》和一首《赐钱东堂诏令赋诗》。

但仅就这一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就应该对他的政治智慧和写作才能。

他是研究《春秋左氏传》的专家,我们猜测,他对不仅不陌生,恐怕早已心领神会,得其真传了。

作《春秋序》,概括《春秋》的特点,认为是:“文见于此,起义在彼。

”后来的刘熙载,发挥他的看法,指出:“左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

”意思都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春秋笔法,就是把微言大义藏在委婉的叙事之中。

什么叫好文章?好文章就是写得委婉曲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话不直说,绕弯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隔山打老牛,敲山震虎,古典美学中的“含蓄”是也。

平常人们也说,人贵直,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等等,都是对这种审美的认同。

李密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确实非常突出。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审美感受呢?它和我们这个民族受虐的历史,以及文人士子与统治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猜忌的微妙关系,是不是有些内在的联系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审美之余,应该再多一点思考。

很有可能的是,在我们的审美习惯中,已经积淀了无数人的血和泪,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文人士子历史性的悲剧。

指出这一点,也许很残酷,但这是事实,谁也逃避不了。

至少李密的“曲笔”,就是迫于某种情势,而不得不抛洒的“一把辛酸泪”。

如果他也像李后主那样,直抒胸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恐怕早就被晋武帝杀害了。

李密不是不想做官,但他不想马上做官,他在精神上、心理上,都还没有准备好。

为了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又不至于引起新主人的怨恨,乃至性命不保,他在《陈情表》中只能采取这种自轻自贱的叙事策略,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既要陈诉一些真情,也要说一些假话,而说假话的目的,正是为了让那位特殊的读者,相信自己的真情,真可谓。

李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把真情和假话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陈情表》中,至少有两类话是假话,一类是所谓“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以及“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这么说,无非是要引出下面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从而给晋武帝出个难题。

还有一类就是贬损自己,先说自己本来就是个官迷,“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再骂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其实是“故作此语”,目的就在于迷惑和麻痹晋武帝,是向统治者“示弱”的一种表白。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儒家所坚守的道德制高点,即文中反复强调的那个“孝”字。

孝是他立身之本,更是儒家道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介入政治权力的唯一手段,就是利用道统来约束皇权,而皇权也常常利用儒家的道统来维护其统治。

李密在此以“孝”为立论的基础,因为有事实做依据,无论他怎样表白,都不会过分,而只能使他身价倍增。

《古文观止》的选注者便注意到了这一点,把它的特点归结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大词人的父亲李格非,也曾指出它的好处,就在于“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事实上,古人在把“委婉曲折”作为审美标准而加以肯定的同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刻意,不能矫情。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了曲笔”,却并不显得刻意为之,恰恰因为他所讲的是自己和祖母的真情故事。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伪饰”(《古文观止》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

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文章正宗》卷十)这些都是他们对李密这篇文章的价值判断,也是李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古代文学中,李密的《陈情表》和诸葛亮的《出师表》常被人拿来并举,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读《出师表》不哭,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其人必不孝。

这么说,现在的人可能不信,因为和我们的经验对不上号,产生不了共鸣。

但古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百事孝为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是不是真有立竿见影之功,能当场断其忠孝,我不敢说,但至少会有一点的感动吧。

它的第一读者晋武帝司马炎就被感动了,作为皇帝,他需要笼络人心,做一种政治清明的姿态;但作为人,如果他还没有丧尽天良,没有完全泯灭人性的话,他的心也许是会动一动的。

何况,李密并没有把话说绝,他只是调整了尽忠与尽孝的顺序,“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也给足了皇帝老儿面子。

说它是“一把辛酸泪”也罢,说它是李密与晋武帝的双簧政治秀也罢,都只是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就文法而言,《陈情表》也堪称名篇,是一篇锦绣文章。

《古文释义》的选注者余诚在对它的总评中曾指出:“屡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

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尽结构之妙。

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

”这也是我们的目的之一,我们细玩这篇文章,至少可以体会到三点好处: 其一,结构之妙,浑然天成。

作者从自家身世写起,先总后分,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总括其悲惨的命运,接着便详细铺述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所遭遇的父亲亡故、母亲改嫁的变故,以及靠着祖母抚养长大,而今祖母病卧在床,指望他来侍奉的尴尬处境。

随后叙写朝廷多次征召,而祖母病情愈重,不可稍离的情形,诉说报国恩与尽孝心无法兼顾,进退两难的苦衷。

接下来歌颂朝廷所标榜的“孝”道,进一步强调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实情况,提出自己必须先尽孝的理由,并且特别申明,自己绝无自夸清高,别有希冀的想法,从而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请求,表达了“先尽孝,再尽忠”的意愿。

这种文章结构方式,可以说是层层铺垫,逐渐渗透,针线绵密,曲尽其意,,叙事严谨,所谓委婉曲折,不过如此。

当然,文章如何写法,还是得根据读者对象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李密的文章是写给晋武帝的,说的又是这样一件为难之事,他选择“曲折斡旋”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令人同情的,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写作技巧的娴熟,真正做到了“殊不见斧凿痕”。

其二,在语言方面,《陈情表》最突出的特点是骈散结合。

骈是骈文,散是散文,也就是非韵文;而骈文又称四六文,是韵文的一种,讲究押韵,讲究对偶,柳宗原曾有“,锦心绣口”的说法,可见骈文是一种很漂亮的文体。

西汉末年的文风,已渐渐有了骈体的格局,到了魏晋,时人的文章则多半以似骈似散的形式出现。

李密也未能免俗,他的《陈情表》就用了很多四字骈句和对偶句。

四字骈句的特点是语势连贯、简洁凝练,其势如行云流水,紧凑而不拖沓,可以排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能形象、生动地直陈其事,或者准确、逼真地描摹其形象,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而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如果运用得当,语气则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也更具说服力。

比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等,都是非常好的对偶句,有人说是“语语痛心,读之使人酸鼻”。

这些骈体句式的使用,结合了或长或短的散文句式,便使得文章有了一种音乐般的美感,铿锵有力,浓郁抒情。

人们称赞魏晋人的文章,称其为“安雅和平,清谈娓娓,不矜不躁,态度自然,使得听的人可以肃然改容,穆然深思”。

当然,今天的读者学习写文章,不必按照骈体或古代散文的要求去做,但古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三,情理兼备,理出于情,发乎情,止乎理,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个特点。

情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文心雕龙·章表》有“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之说,可见,表,作为一种文体,其功能主要是用来陈述情事的。

所以,《古文观止》的选注者称赞它“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但他不是为言情而言情,他要通过言情说出不能出仕做官的大道理。

李密所面对的是一个难题,一个天大的难题,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他选择以情感人,让读者同情自己,把道理寓于情感之中,言情即说理。

所以,他写《陈情表》,非得动脑筋把道理讲清楚不可。

他在陈述其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然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

接着他又称自己是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写到这里,文章又一转,强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样就使道理讲得更加周全了,也充分展露了自己的矛盾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得更加鲜明。

文章将诉情之语与说理之言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今天,我们作说理的文章,常常是从理到理,一篇道理讲到头,有时就会显得空洞而生硬,《陈情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它提醒我们,有时候,陈情就是说理。

(作者:解玺璋) 随机文章Yomi简介普通人为什么反感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贫富距离拉大)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汉江经过哪些城市,不完全统计为19个城市/你的家乡或许就在其中太阳系外无任何星星,地球看到的星星和星系全是假象(外星人监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他是“北地三才”之一,写的一手好文章却被饿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为啥建议你别养“泰迪犬”?这几点,真的hold不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