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鸦雀已被列入国际鸟类
【千问百科解读】
近日,一对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在河北省武强县天平沟安家,被摄影爱好者拍下。
震旦鸦雀已被列入国际鸟类红皮书,是全球性濒危鸟类,目前仅分布于我国少数几个区域。
震旦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体长20厘米,体重18-48 克。
黄色的嘴带很大的嘴钩,黑色眉纹显著,额、头顶及颈背灰色,黑色眉纹上缘黄褐而下缘白色。
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
有狭窄的白色眼圈。
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而羽端白。
颏、喉及腹中心近白,两胁黄褐。
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
虹膜红褐色;嘴灰黄色;脚粉黄色。
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
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
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
由于这种鸟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中,且数量过于稀少,中国人叹为“鸟中大熊猫”。
夏季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
震旦鸦雀体型娇小,活泼好动,嘴里不断发出短促的“唧唧”声,在树枝上稍作停留后,又一阵风似地轰然飞去,极少下到地面活动。
它们吃昆虫,也啄食种子。
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
震旦鸦雀分布仅限于中国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
河北衡水、山东济宁、山东东营、上海、黑龙江大庆等地也发现了比较可观的震旦鸦雀种群。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国际鸟类红皮书。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有记录,而后就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辽宁省于1991年在盘锦市东郭苇场苇塘曾发现分散成小群的震旦鸦雀,为当时省鸟类新记录种。
它在盘锦市数量增多,是因为这里有其适合生存的良好条件,也充分地说明了盘锦良好的湿地环境。
南京作为震旦鸦雀的模式标本产地,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记录,但此后20年再也没有见到过。
2007年2月江苏野鸟会在最后一站六合龙袍镇湿地调查中,发现了80多只震旦鸦雀,这是一种全球濒危物种,并创下全国一次性发现震旦鸦雀数量最多的纪录。
2007年,专家们在江北一片保存相对完整的芦苇荡,找到了南京震旦鸦雀仅存的栖息地,足足100只,之后震旦鸦雀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2013年4月,河南商丘黄河故道新郑阁水库一带发现震旦鸦雀的踪影,在故道的北岸与山东接壤处,二三百亩芦苇荡就是震旦鸦雀的栖息地,自发现震旦鸦雀以来,这些美丽的小精灵就没离开过这片芦苇荡。
但是,因其栖息地已被列为开发区,该地区的震旦鸦雀种群生存前景依然堪忧。
2013年5月初,震旦鸦雀的行踪无意间被绍兴一名摄鸟爱好者发现,发现有十多只震旦鸦雀,还有筑在芦苇中的鸟窝,窝里还有幼鸟。
2014年6月5日下午,河南商丘爱鸟协会会长陈海偕同商丘市爱鸟协会成员来江苏沛县进行旅游景点考察。
意外看到了三只疑似鸦雀在芦苇上跳动、嬉耍。
专家分析千岛湿地的芦苇荡里有很多这种鸟,特别是冬季芦苇枯黄时,这种鸟会成群结队地在芦苇上蹦跳,数量不会低于一千只。
2018年2月25日,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在附近出现。
这是房山地区首次发现该种鸟类。
2018年7月4日,在山东青岛白沙河入海口湿地,两只“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幼鸟在成鸟带领下开始练飞觅食,标志着青岛入海口湿地成为震旦鸦雀理想的栖息地,种群数量正逐步增加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