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简介,正在“消失”的毛乌素沙漠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2 点击数:
简介:毛乌素沙漠该沙漠曾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在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很大

【千问解读】

毛乌素沙漠该沙漠曾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在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很大工程的情况下,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

毛乌素沙漠简介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

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

降水较多,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

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

正在“消失”的毛乌素沙漠

中国的沙漠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约13%。

而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从中国到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我国却制造出世界首个治沙成功案例——毛乌素沙漠。

在数十年顽强努力后,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5000万亩地水土不再流失了,联合国环境专家将这称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毛乌素沙漠,又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并称中国四大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

5世纪(魏晋南北朝)时,这里还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甚至在东晋时,一代枭雄赫连勃勃在这里建立了匈奴大夏国,定都于统万城。

但是,随着过度开垦和民间战乱的冲击,毛乌素沙漠在唐朝至今的千年古代变迁中,逐渐转变为茫茫沙漠。

由于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防风治沙刻不容缓。

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以愚公移山的信心开展了这场改造沙漠的很大工程。

历经数十年,沙漠变绿洲,这是我国治沙古代中值得被铭记的壮举和奇迹。

西伯利亚泰坦巨龙简介:欧洲巨型食草三角龙长12米体重10吨

在远古时期的地球上,有很多食草型恐龙,比如秦岭龙、山东龙等,体型均超过15米,本文介绍的西伯利亚泰坦巨龙,是一种大型食草恐龙,体长12米,体重约为10吨,一种欧洲巨型食草恐龙。

西伯利亚泰坦巨龙基本资料1、体型西伯利亚泰坦巨龙是一种欧洲大型食草恐龙,食物为植物的嫩叶和根茎,它体长12米,与栉龙差不多大,体型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在第130位,生活在距今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

2、化石西伯利亚泰坦巨龙化石发现于欧洲俄罗斯的克麦罗沃州,其化石并不完整,只有部分骨骼。

通过对化石的拼凑与研究,专家推断西伯利亚巨龙属于蜥脚类巨龙物种,而在俄罗斯恐龙遗址克麦罗沃州,在不同时期发现的牙齿、椎骨和长约半米的骶骨,为科学家们描述新的蜥脚类物种提供了帮助。

3、形态据专家介绍,西伯利亚泰坦巨龙并是该物种中体型最大的,它有一条巨大的长尾巴、细长的脖子、体重约10吨、身长12米左右。

西伯利亚巨龙用四足行走,为食草恐龙,长的跟其它大型食草恐龙差不多,由于其身形巨大很少受到攻击。

4、欧洲发现的恐龙欧洲目前发现了126种已经命名的恐龙,其中在俄罗斯发现了6种恐龙,其中就包括西伯利亚泰坦巨龙,其它5种恐龙分别是:克贝洛斯龙9米 、扇冠大天鹅龙9米 、阿穆尔龙6米 、吉兰泰龙3米 、滑齿龙15米 。

肢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在恐龙的世界中,甲龙与肢龙均是食草恐龙,且全身都有一层厚甲,且带有刺,很多食肉恐龙也会避而远之。

肢龙的出现比甲龙早了4000万年,这种身长4米的恐龙,一直被认为是甲龙的祖先。

查看详细厚甲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在远古时代的恐龙世界中,既有大型食肉恐龙,也有防御力极强的食草恐龙,比如美甲龙,,就是世界上最强食草恐龙,而本文介绍的厚甲龙,其身上有几种不同的护甲,防御力更加强悍,一起来了解下。

海南黑冠长臂猿简介:人类最孤独的近亲长臂猿仅剩27只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类专家小组等机构于近日发布了“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目录”,其中海南长臂猿因数量极为稀少榜上有名。

上世纪80年代,海南长臂猿一度仅剩7只左右,2003年的全面考察确认,世界上还有13只海南长臂猿。

由于现存数量极少,海南长臂猿也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

近年来通过追踪调查、恢复植被等方式,今年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已经达到4群27只,并有望继续增加新族群。

专家表示,海南长臂猿保护的主要难题是资料的缺乏以及栖息地的破坏,由于长臂猿终生不下地,也不吃投喂的食物,很多保护工作需要为二三十年后着想。

世界上最孤独长臂猿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包括长臂猿在内的众多类人猿动物,是人类的近亲。

但现在人类的这些“近亲”几乎全部处于可能灭绝的危险之中。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类专家小组等机构联合发布了“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目录”,其中包括一种只生活在中国海南一片山林里的类人猿——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一般指海南黑冠长臂猿。

海南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hainanus)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

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

头上有一簇毛。

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

两性之间的大小没有区别,体重可以达到八千克。

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

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

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

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

是中国海南岛的特产。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形态特征海南黑冠长臂猿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0-50厘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

毛被短而蓬松。

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命名,是因为该物种头上长有一顶“黑帽”。

雌雄异色。

公猿通体黑色,体形比母猿略小,头顶有短而直立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母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小黑帽。

雌雄均无尾,也无颊囊。

海南黑冠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

刚出生的小猿是金黄色的,只有头顶正中有道黑线;长到6个月左右毛色开始变成黑色,首先是肩部、背部和手臂、臀部,然后再扩大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后是腹部。

到6-7岁性成熟,毛色才渐分雌雄,雌猿变成金黄色的着装,而雄猿却还是一身黑衣。

雄兽的体毛完全变为黑色后就不再变化,但雌兽在达到性成熟的年龄时,毛色却又从黑色逐步变成淡黄色。

雌猿由黑色变为黄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须一年多的时间方可完成,期间所呈现的,是一只不黑不黄的“灰猿”。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类定位关于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类学地位,学术界一直以来就颇有争议。

传统的说法是其与云南南部的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为同一个种;但海南黑冠长臂猿由于与云南及东南亚国家热带原始森林中的黑长臂猿种群的雌性通体黄色稍有不同,一些专家把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黑长臂猿的一个亚种。

有专家认为,海南黑冠长臂猿应与越南北部仅存20多只的黑冠长臂猿为同一个种(Nomascussp.cf.nasutus),也有专家表示海南黑冠长臂猿可以独立为一个种。

正是因为其在分类地位上的争议性,更显得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珍贵和重要。

此外,海南长臂猿的群体结构有一雄多雌的现象,而其他各种长臂猿都是一雄一雌结构,专家认为,这种独特的群体结构是海南长臂猿对栖息地受到破坏的一种新的适应现象;海南长臂猿群体领域的面积明显较大,这可能是它的分布区处于亚热带雨林的北缘,食物条件不如东南亚典型的热带雨林的缘故;海南长臂猿鸣声的声学结构,也与其他几种长臂猿不尽相同。

有的学者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有关研究结果,提出海南长臂猿有别于分布于云南的黑长臂猿,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海南黑冠长臂猿立为独立物种,学名:Nomascushainanus。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栖息环境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米到2500米,最喜欢在海拔600米以下低地热带雨林栖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纪已经破坏殆尽,海南长臂猿的分布也只能退到海拔650米到1200米间的山地雨林中,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

海南黑冠长臂猿集中分布在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霸王岭是中国以保护黑长臂猿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海南岛西南最大的山脉雅加大岭北部的斧头岭,总面积为66平方公里,如果说海南岛是中国热带地区的一颗明珠,那么霸王岭便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宝石。

这里山峦起伏,沟谷纵横。

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分布有热带或热带性的原始森林。

这里是黑长臂猿栖息的典型环境,古木参天,树叶繁茂,高大的陆均松、山龙眼、山荔枝及各种榕树,粗大的木质藤本植物攀爬缠绕直上树梢,附生、寄生植物丰富,组成错落多姿的层间层,林相的色调异常丰富,热带森林群落复杂而多样,即使在冬季,也是千里葱绿,万木争荣,热带雨林的特征,到处可见

加入收藏
               

毛乌素沙漠简介,正在“消失”的毛乌素沙漠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