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又被翻出来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21 点击数:
简介:戴森球我们早就在2015年9月发现,本站在一年前就为大家报道过了戴森球KIC 8462852恒星的消息(链接)。

最近小编吃惊的发现新浪等主流媒体又一次把它搬出来

【千问解读】

戴森球我们早就在2015年9月发现,本站在一年前就为大家报道过了戴森球KIC 8462852恒星的消息(链接)。

最近小编吃惊的发现新浪等主流媒体又一次把它搬出来刷屏,而且报道数量多的令人发指。

但小编认为内容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更详细而已。

在2015年的9月份,一颗编号为KIC 8462852,距离大约1400光年之外,位于天鹅座的恒星出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行为,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但整件事情的缘起还要从开普勒项目说起。

  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天区 位于天鹅座和天琴座方向,覆盖大约100平方度,在4年多时间里对该区域超过15万颗恒星进行观测  “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项目是美国宇航局一项旨在搜寻地球大小系外行星的项目。

系外行星是指围绕其他恒星,而非太阳运行的行星。

开普勒望远镜于2009年3月7日发射升空,当年5月13日开始执行科学观测任务,对覆盖天鹅座和天琴座部分区域的部分超过15万颗恒星亮度进行精确监测,每隔30分钟获取一次数据值,每年进行超过25亿次观测。

整个观测任务一直持续将近4年时间,一直到2013年5月12日,由于第二个反应轮发生故障而结束主要观测使命。

开普勒望远镜利用凌星法观测系外行星,所谓凌星法是指通过观察行星从恒星前方的通过导致的恒星亮度短暂下降来反推行星的存在和性质。

图1.2 典型凌星事件产生的恒星光变曲线。

可以看到对称而光滑的光度下降曲线  图1.3 以地球与木星为例,模拟开普勒望远镜数据点中的呈现状况。

通过数据点的变化了解木星和地球的大小差异,你也会留意到地球遮挡太阳所产生的亮度下降几乎难以识别  开普勒望远镜观测期间获取的海量观测数据可以通过科学家们专门设计的程序自动识别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凌星事件。

这是因为典型的凌星事件导致的恒星亮度下降会存在特征性的光变曲线,比如本文图1.2所示,当行星从恒星面前经过时,恒星亮度出现下降,光度曲线上出现一个对称而光滑的下降曲线。

会让你同意理解,行星直径越大,造成的这种恒星光度下降效应也会越明显。

而在实际的开普勒观测数据中,其对应表现便是亮度数值点出现的下降,这里以地球与木星为例,模拟开普勒望远镜数据点中的呈现状况(图1.3),可以明显通过数据点的变化了解木星和地球的大小差异,当然你也会留意到,地球遮挡太阳所产生的亮度下降几乎难以识别。

  一般来讲,这种就属于典型的系外行星信号,计算机程序可以自动识别。

但尽管机器识别效率很高,但是科学家们还是不太放心,于是他们设计了一个名为“行星猎手”(planet hunters)的网站。

科学家们将开普勒计划采集的数据放到这个网站上,让普通民众登录查看,用肉眼识别疑似的系外行星目标。

因为人的眼睛天生具有从凌乱事物中识别模式的能力,这是计算机目前难以比拟的优势。

于是数以十万计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们开始在这个网站上识别系外行星信号,很快他们注意到一个非常特别的信号,它的光变曲线非常特殊,在“行星猎手”网站的讨论版面上,很快出现了大量讨论,爱好者们形容KIC 8462852的光变曲线“非常诡异”、“很有趣”或者“一次巨大的凌星事件”。

正是由于其光变曲线形态非常诡异,远超出计算机算法对凌星事件标准的定义,因此计算机筛查的时候是永远不可能将其识别出来的。

这些讨论很快吸引了天文学家们的注意。

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的女天文学家塔比萨·博亚金(Tabetha boyajian)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详细的研究论文(图1.4),因此KIC 8462852也常常被叫做“塔比星”。

加入收藏
               

“戴森球”又被翻出来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