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为什么喜欢对着月亮嚎叫?对日不行吗

在千钧一发之际,尼克捏着嗓子学了一声狼嚎,结果狼守卫们一个传染一个,接连对月嚎了起来。
二人也借此成功脱险,顺利潜入了精神病院救出了伙伴们。
图源《疯狂动物城》截图 问题来了,
【千问解读】
看过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的朋友们都知道,朱迪尼克潜入“敌人内部”时,差点被巡逻的狼守卫们发现。
在千钧一发之际,尼克捏着嗓子学了一声狼嚎,结果狼守卫们一个传染一个,接连对月嚎了起来。
二人也借此成功脱险,顺利潜入了精神病院救出了伙伴们。
图源《疯狂动物城》截图
问题来了,狼为何喜欢对着月亮嚎叫?
野性呼唤与同伴交流
自然界的动物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习性,狼也不例外。
狼是肉食动物,大多时候喜欢捕捉兔子、野鸡等小动物,有时也会伤人。
它们的食量巨大,一次可以吃下数十斤肉;当然忍耐饥饿的能力也超强,一顿吃得饱,数周不用愁。
狼群喜欢在夜间展开猎杀时刻,过了傍晚,饥饿的狼群便会出门捕猎,边走边发出低嚎。
众所周知,大部分动物的叫声是联系彼此的通讯信号,而在不同情况下,狼也会发出不同的叫声。
最常见的狼群晚上嚎叫,一般目的是呼唤伙伴。
比如母狼常常同号嚎叫来呼唤小狼;幼狼在饥饿时也会发出尖细的叫声来呼唤母狼;公狼会呼唤母狼集合,然后外出猎食;生殖期,狼也会通过嚎叫来找寻心仪的配偶。
许多文学作品中喜欢这样描写荒原夜景:“在天气晴朗、星光璀璨的晚上,皓月当空,山坡上,一只狼仰头长嚎,仿佛是孤独的象征。
”事实上,这仅仅是人们的浪漫想象。
巨大可能,这头狼在驱逐踏入自己领地的陌生孤狼。
所以狼群并非像我们设想的那样喜欢对月孤嚎,反而是有皓月的时候人们才干清晰地看到、拍到嚎叫时的狼群。
再加上主观想象,就会觉得狼群是对着月亮嚎叫的。
科学家们有话说
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狼嚎的那些事儿。
有圈养狼群的研究者惊奇地发现,狼嚎的模式与狼群的大小、头狼是否在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研究者大胆推测,也许狼嚎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流。
2008年,维也纳兽医大学的认知行为学家兰杰在狼科学所亲手饲养了9只狼。
这些从未经历过大自然“毒打”的狼崽子们压根不会捕猎手段,但仍会不分场合地开嗓嚎叫。
小狼6星期大时,兰杰带它们出去散步。
每带走一只,剩下的小狼就会开始嚎叫。
究其真相,是圈养的狼没有天然家庭,,所以它们自发组建了带有等级制的狼群,每只狼都有一个能在一起玩、相互理毛、一起睡觉的“偏爱对象”。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兰杰把每只狼都带走过。
每一只都是散步前随机挑选出来的,每次小狼离开不到20分钟,狼群就开始骚动,但被带走的那只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作回应。
后来她们发现,头狼离开时,狼群嚎叫得最多。
而当某只狼的“偏爱对象”离开时,它叫得更欢。
以此,兰杰认为狼嚎间接反映了狼群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这嚎叫会不会是焦虑导致的?于是兰杰收集了狼的唾液,测量了表皮激素的浓度,发现焦虑和嚎叫并非总能挂钩。
虽然头狼离开时,从数值看来狼群会十分焦虑,但配偶离开时却并非如此。
虽然它们嚎叫不停,但显然没有十分焦虑。
所以不难看出,狼的嚎叫并非无脑冲动,而是有计划性的。
它们在试图通过嚎叫来联系上主要的狼群角色,让狼群聚到一起。
这与1996年明尼苏达大学的狼物种学家戴夫·梅克观察了狼群后曾提出观点:“狼嚎的重要真相确实是猎杀后聚拢狼群”十分契合。
当时他在野外追跟踪了15只狼,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嚎叫将猎杀结束时松散的队形,瞬间整合聚集。
但滑铁卢大学的约翰·塞伯格却指出,以圈养动物行为推算野外生存动物行为是不科学的。
野狼可以靠着气味追踪狼群成员,所以野外的嚎叫可能还有其他作用。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