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食肉植物 马来王猪笼草叶片最长2英尺

马来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rajah),又名王侯猪笼草、拉贾猪笼草及猪王猪笼草,
【千问解读】
马来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rajah),又名王侯猪笼草、拉贾猪笼草及猪王猪笼草,是婆罗洲马来西亚沙巴坦布幼昆山附近及基纳巴卢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有些肉食性植物可以大到能消化一只小型哺乳动物。
最大的品种应该是濒危的婆罗洲马来王猪笼草,它可以吃下一只体型正常的大老鼠或小型哺乳动物。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最大的食肉植物等相关内容。
植物介绍
早期古代
由于马来王猪笼草很大的尺寸、不同寻常的形态特征及引人注目的颜色,其自发现以来就是广受欢迎的食虫植物。
但这也仅仅是在食虫植物爱好者之间,在食虫植物领域以外,其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生物。
由于马来王猪笼草的种植条件苛刻,所以马来王猪笼草并不是适合当作室内植物。
因此,全球仅少量业余及专业种植者在哺育马来王猪笼草。
即使如此,马来王猪笼草仍是猪笼草属中最有名的生物,其古代可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
马来王猪笼草(灌木,4英尺,Low)。
叶片最长2英尺,长圆形至披针形,中部最厚,捕虫笼(包括笼盖高1至2英尺)瓮状,开口。
叶尖盾形。
存在非常宽大密集的环状薄片。
捕虫笼内含水。
标本-婆罗洲、北部海岸、基纳巴卢山,海拔5000英尺(Low)。
该生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引人注目的植物之一,能与阿诺尔特大花草并驾齐驱。
因此在其原生地的植物学家中,他们以我朋友布鲁克王侯的头衔命名它……我只有两份叶片和捕虫笼的标本,其都很相似,但一个为另一个的2倍大。
其中,最大的叶片不含叶柄长达18英寸,叶柄厚如拇指,叶宽7至8英寸,革质,无毛,叶脉不明显。
捕虫笼的柄发自叶尖下方,长20英寸,直径如手指。
瓮形的捕虫笼宽约6英寸,长约12英寸:其前部具两个毛缘的翼,表面覆盖着密集的锈色长毛,内表面覆满腺体,宽大的环面外翻,直径为1至1.5英寸。
笼盖具短柄,长10英寸,宽8英寸。
花序不成比例,雄性总状花序长30英寸,其中20英寸含花朵。
花序上部及花朵披被着锈色的短柔毛。
花梗细长,单一或二裂。
果序总状,粗壮。
花梗长1.5英寸,常二裂。
果荚长四分之三英寸,宽三分之一英寸,膨胀,披被着密集的锈色绒毛。
斯宾塞·圣约翰在其1862年出版的专著《远东森林的生活》(LifeintheForestsoftheFarEast)中,对基纳巴卢山的马来王猪笼草进行了以下描述:
“经过800英尺的攀爬,我们来到位于马劳伊·帕劳伊高原的目的地,其地面覆满了我们所要寻找壮丽的猪笼草。
其被称为马来王猪笼草,长约4英尺,四周伸出宽大的叶片,周围的地面上存在很大的捕虫笼。
其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惹眼。
我对其进行了测量:背部长度接近14英寸;柱形体长5英寸;笼盖长1英寸,宽5英寸,椭圆形。
其笼口处环绕着一圈褶皱结构,靠近柱形体处宽2英寸,最窄处缩窄四分之三英尺。
笼口的褶皱结构高低起伏呈宽波浪状。
近茎的捕虫笼深4英寸,使其笼口呈三角形。
成熟捕虫笼的颜色为深紫色,此外其基部的颜色较深,边缘较浅;内表面的颜色与外表面相同,但具一种釉质的光泽。
笼盖中心为紫红色,边缘为绿色。
雌性花序通常比雄性花序短1英寸。
这的确是大自然的惊人杰作之一。
……与我以前观察到的一样,其捕虫笼位于四周的地面上,幼年植株的捕虫笼与成年植株的一样。
当男人在做饭时,我们坐在帐篷前享受我们的巧克力,并观察我们的一位用马来王猪笼草标本装水的随从。
我们请他让我们看看,并发现其整整装了4品脱的水。
其周长为19英寸。
我们之后看到的明显更大。
休·洛先生在寻找花序的时,恰巧在一个捕虫笼中发现了一只淹死的老鼠。
”
1878年,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在对婆罗洲的第二次考察中,第一次为维奇苗圃采集了马来王猪笼草。
1881年,马来王猪笼草被引入欧洲栽培。
随即在维多利亚时代园艺中成为了一个非常抢手的生物。
1881年的一期《园丁纪事》中提及了维奇苗圃的植物:“马来王猪笼草现在仅是一位年轻的王侯,它将在我们最近的专栏中进行说明……”。
一年后,马来王猪笼草的幼株第一次出现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年度展览中。
其为引种至欧洲的第一棵植株,因此维奇苗圃获得了这次展览的一等奖。
1889年的维奇产品目录中,每棵马来王猪笼草要价2.2英镑。
期间,人们对猪笼草的兴趣达到了顶峰。
《花园》报道,成千上万的猪笼草被繁育出来以满足欧洲的需求。
#p#分页标题#e#但在19世纪末,人们对猪笼草的兴趣日益平淡使得维奇苗圃倒闭,并因此丧失了一些原种和杂交种,其中包括马来王猪笼草和诺斯猪笼草(N.northiana)。
1905年,维奇苗圃失去最终一株马来王猪笼草。
随后,位于爱尔兰国家植物园栽培的最终一株马来王猪笼草也很快消亡了。
近代流行
20世纪末,仓田重夫的工作使猪笼草研究在全球内得以复兴。
他于1976年出版了《基纳巴卢山的猪笼草》一书,展示了当时最佳的彩色猪笼草照片,让许多人重新开始关注这种不同寻常的植物。
毫无疑问,马来王猪笼草是马来西亚,特别是其原生地沙巴较为著名的植物。
该生物常被用于促进沙巴,特别是基纳巴卢山国家公园的旅游业。
其常出现于当地的明信片上。
马来王猪笼草也已当作封面出现于许多猪笼草属著作上,包括于亚庇出版的《基纳巴卢山的猪笼草》和《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
1996年4月6日,马来西亚发行了一系列四型张邮票,其上描绘着一些较著名的猪笼草。
两张30令吉的邮票区别描绘着麦克法兰猪笼草(N.macfarlanei)和血红猪笼草(N.sanguinea),另两张50令吉的邮票区别描绘着劳氏猪笼草(N.lowii)和马来王猪笼草。
此外,马来王猪笼草还出现于由戴维·阿滕伯勒讲解的自然古代纪录片《植物王国3D》(KingdomofPlants3D)的第一集中。
明太祖朱元璋临死前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一句话说了三遍
幼时出生寒门,少时难以果腹,靠放牛、乞讨为生。
青年时在朋友的介绍下离开寺庙,加入农民军起义。
中年遍败各路军阀,建立大明。
祖辈没能带给他的荣耀,他凭借自己一己之力将江山打下,堪称传奇。
不过,早年如此传奇的经历,在他建立大明后,却再没能继续延续。
朱元璋率军攻打集庆时,太子的出生曾令他大为振奋。
赢得胜利后,他亲手在当地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一话,足见他难以抑制的喜悦。
作为长子,朱元璋对朱标有着非常大的期望,不仅请天下最好的老师教授他,在称帝后更是以太子的标准培养他,传他礼教国学,帝王之道。
每当自己有时间,他总会与朱标坐谈创业之不易,守成之艰辛,在谈起古今成败来,往往不觉就是一夜。
这般调教之下,朱标虽生于安乐,却无半分纨绔之虚浮,更无半点乱国之贼心。
性格的温润厚慈,使他在兄弟间颇有威信,而在面对朱元璋的冲动乱杀时,他依然敢与父亲直面驳斥。
这不由得让朱元璋又气又喜,更为自己有这样一子而开心。
不过,朱元璋的培育却以悲剧而结尾。
太子朱标年仅36岁便匆然离世,而他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才能为称帝而铺平道路。
为此,他大肆屠杀开国老臣,使满朝上下遍布恐怖,善终者十不存一,就连自己的儿子们也受到了他严密的监视。
1398年,朱元璋终于再也撑不住自己沉重的躯体,瘫倒在榻。
自知时日无多的他,下令紧急招燕王入京,在临终前依旧对朱允炆的未来忧心忡忡。
他迟暮的问道:燕王来否?满朝文武只是低下了头,无人回应。
接下来,他又接连加重语气连问两次,百官却依然噤若寒蝉,无人敢答。
最终,一代雄主朱元璋,就这样在无奈与遗憾中闭上了双眼。
参看朱元璋为建文帝肃清未来威胁的手段,此行很可能凶多吉少,成为朱允炆稳定上位的祭品。
但是,朱元璋毕竟也是一个父亲,如此急迫的欲见燕王,很可能也只是为了敲打他一番,勉励他为朱家大业而奋斗。
又或者,只是单纯的不甘与无奈才让他如此行事。
但不管怎样,他为朱家所做的所有维稳工作,却使得国无名将可御敌,反而成了朱允炆的催命符,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冷兵器时代,为什么高大的欧洲人打不赢体型相对矮小的蒙古人
虽然我们并不太清楚十三、十四世纪的情况,但是根据今天的人种情况,也可以推断出当年欧洲和蒙古的情况,大致也是那样的。
照理说,冷兵器时代,体格强壮,绝对是打仗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为什么当年蒙古人在征伐欧洲的时候,体格强壮的欧洲人,却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
一、怕。
蒙古人发动对欧洲的进攻,被称为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
在这次西征之前,蒙古人已经统一了漠北,已经打下了半个金国,已经在第一次西征的时候打下了西方强国西辽、花剌子模及周边一大片土地。
也就是说,蒙古人强悍的名声,早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
要知道,在蒙古人攻打花剌子模这一片西亚土地之前,欧洲骑士团十字军也已经发动了多次东征,也试图拿下西亚那一边土地。
但是,十字军骑士败多胜少,劳而无功。
而蒙古人却轻易就彻底拿下了西亚,这给欧洲人的震撼是强烈的。
给欧洲人震撼更强烈的,还有蒙古人的屠城和残杀。
一座城一座城全部被杀得精光,脑袋全部砍下来,堆金字塔。
这样恐怖的传说,早已把欧洲人吓破了胆。
所以,欧洲人还没和蒙古人打,先就害怕了。
事实也是如此,当蒙古人在拿下钦察,进攻俄罗斯的那些公国的时候,那些公国都不敢主动出战,而只是躲在城堡了,加固城墙。
希望通过防守让蒙古人知难而退。
这显然是一种最笨的打法。
如果欧洲人不怕,他们也不会在战术上这么保守。
二、散。
欧洲人当时在和蒙古人作战的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盘散沙。
每个国家都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还是拿俄罗斯来说。
当时的俄罗斯有三个大公国:也烈赞公国、弗拉基米尔公国和诺夫哥罗德公国。
蒙古人在进攻第一个公国也烈赞公国的时候,他们当时是派了使者向第二个公国弗拉基米尔公国求救的。
但是,弗拉基米尔公国一是因为畏惧蒙古人,害怕惹火烧身,二是本身与也烈赞公国有仇,巴不得也烈赞公国灭亡。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弗拉基米尔公国并不前往营救,结果,也烈赞公国被蒙古人围起来打,从容地打,很快打下来了。
打下来以后,蒙古人并没有因为弗拉基米尔公国没有前往营救,就饶过他们,反而是继续进攻,那时候,弗拉基米尔公国的大公才害怕了,丢掉城市逃跑。
结果他也没有逃掉,被蒙古人搜出来给砍了。
在蒙古人发动的第二次西征期间,类似这种互相拆台的情况特别多,欧洲的这种一盘散发,也是蒙古人能轻松打败欧洲的重要原因。
三、死。
欧洲当时处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被宗教严酷禁锢着。
因此,欧洲人无论在思想文化,还是战略战术上,都显得非常死,非常僵化。
当他们在面对蒙古人的时候,从宗教的角度来考虑,就觉得这是上帝把恶魔降临到人间,是上帝对人间的一种惩罚。
面对这种惩罚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逆来顺受,选择承认现世苦难,把希望寄托在去世后的天国。
这和蒙古人追求人间的极致欲望,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就算他们有强健的体格,打起仗来,也是畏手畏脚。
除此外,政治上的死气沉沉,也是他们打败仗的重要原因。
各国的是受教皇控制的,而教皇既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也不能灵活地打仗,当然最后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