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歇后语
【千问解读】
飞蛾扑火歇后语 飞蛾扑火这个歇后语人们用的不少,跟它有关的知识有哪些呢?请看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传说:有一只美丽的飞蛾自由的飞翔在天地间,已经过了几个世纪,她无忧无虑,快乐的享受着大自然赐予她的生命;火一直生活在炉膛里,以他特有的热情和真诚感染着周围的一切;一天,飞蛾路过炉膛,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燃烧得旺旺的火,从前听说火的热情会毁灭一切,但是当她看到火的时候,她就知道她喜欢火。
于是,飞蛾每天徘徊在火的周围,听火诉说着自己快乐和无奈;火几乎同时看到了飞蛾,飞蛾的快乐和单纯也是火喜欢的,于是他们每天远远地交流着…….不知不觉,过了一个世纪,飞蛾发现自己不再象以前一样快乐了,她感受着火的痛苦和快乐,她已经不想再飞走了,于是她告诉火说:我不想离你这么远,我想靠近你……火也发现自己已经习惯跟飞蛾共同分享快乐和痛苦,但是他还是大声告诉飞蛾:不要吧!我们就象现在这样,不是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靠近呢?飞蛾也大声说着:我想要抱抱你啊,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再分离……说着,就纵身冲了下来…….火惊慌了,他怕伤害飞蛾,因为她是他唯一可以分享快乐和痛苦的朋友啊,“不要啊,我会害死你的……”飞蛾一边飞下来,一边喊着:我就是喜欢你,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可以什么都不要的……飞蛾的声音还没消失,身影已经扑进了火里,飞蛾和火终于融为一体……. 2、成语由来: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名叫到溉的人,他年少时父母双亡,成为一个孤儿,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有时间便潜心苦学,日子一长便积累了很多学问,成为一个聪敏有才的人。
到溉为人豪放,性情直爽,后来为朝廷所用,官位直做到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
到溉有个孙子,名叫荩,自小聪明过人,到溉十分喜欢他,一有时间就陪着他读书、写诗,从而养成了到荩喜爱诗文的好习惯。
到荩成年时,在诗文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到溉,,颇得梁武帝的赞赏。
有一次,到溉与梁武帝聊天时,武帝开玩笑说:“你孙子的文章写得那样好,你的文章都是他为你代写的吧? ”为此,梁武帝还写了一首名为《连珠》 的诗,踢给了到溉。
诗的大意是:用砚台磨出墨汁来写文章,挥起笔来非常自如。
这时就像飞 蛾扑火一样,完全忘记了自身吋能会毁灭。
不过你已是年迈之人了,何不让你的孙子荩来代替你写文章呢?不久到荩即被梁武帝任命为丹阳尹丞。
3、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或比喻不顾一切地奔赴所向往的目标。
。
出自 《梁书·到溉传》。
4、近义词:自不量力、螳臂当车、以卵击石、飞蛾赴火、自取灭亡、奋不顾身。
5、反义词:所向披靡、无坚不摧、量力而行、明哲保身。
内务府总管是到底是做什么的 这个部门相当于什么机构
放到现在也没一个完全相匹配的机构与之对应,毕竟现在也没什么皇帝贵族了。
不过内务府作为清朝规模最大的部门,其中肯定是有各种好处可以捞的。
内务府是清代特有的专门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人员要比最忙的户部多十倍,达三千多人,可谓清朝最庞大的机关。
它管的皇家事务无所不包,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有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
下设“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总之凡是跟皇室沾边的事,全都由他们操办。
而且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谁也无权干涉 清朝的税收主要分两块,一块是户部主管的国库,一块是皇帝个人的内库。
内库的钱一般由户部按年预算从国库拨发。
由内务府全权管理,户部无权过问。
起初,皇帝内库和国库分开独立管理是防止和杜绝皇室的铺张浪费,每年拨多少就多少,花多花少都有数。
后来内务府的钱越来越不够花,原因是服务的职能在不断地拓展,从吃喝拉撒、宫廷采购、皇家当铺到土木工程、婚丧嫁娶等等。
钱不够用怎么办?内务府就开始参与盐税关税、卖官鬻爵,只要是挣钱的,都插上一手,而且合情合法。
因为清廷明文规定,内务府拥这些权利。
这就使内务府成了全京城无所不管、无所不办的最牛部门。
这样,贪污腐败滋生,而且愈演愈烈。
据史书描述,内务府的一个内府堂郎中,一年就能贪污两百多万两,干上几年,就不下上千万两。
帝从内务府得知十两能买一个鸡蛋,一次召见大臣汪文端,随便问他吃早饭的事,险些说穿帮把内务府装进去,赶忙解释说,他吃的那四个鸡蛋是残次品,不够上供的标准,才几文钱一个。
乾隆点点头。
算是混过了关。
道光帝极为简朴。
当时京城时兴穿戴“出风”的皮袄,就是皮里以缎面,缎衬比皮里长出一段,露在外面,叫作“出风”,以显华贵。
内务府给道光也做了一件,道光帝认为缎子比狐皮贵重,不应长于狐皮,“出风”只是装饰,无实际用处,于是命把四周添上皮子,以保缎面不受磨损。
内务府领旨后,想趁机捞油,说需200两银子才能改。
没想到道光帝嫌太贵,便命不用改了,内务府想捞钱就泡了汤。
道光穿的裤子两个膝头都打着补丁,俗称“打掌”。
道光认为这样很好,便引起近臣们仿效。
一次,跪奏时,露出膝头上的补丁,被道光看见。
奏报完事后,道光就问:“你的裤子也打掌了?”曹振镛回答:“换新的太贵,打个掌挺好。
”道光追问道:“打个掌花多少钱?”曹振镛哪知道多少钱,便胡编说:“约需三两。
”道光说:“真便宜,内务府打一次,要五两银子。
”在场文武官员暗笑,五两银子不知能做几条新的,但谁也不敢说实话。
同治大婚要买一对普通皮箱。
市面价几十两,内务府报销为每对九千多两。
清朝时的京城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树小房新画不古,必定是个内务府。
”意思就是树是小的,房子是新的,画是新的。
一定是刚在内务府发财的暴发户。
这样的事例很多,足见内务府铺张浪费、贪污腐败、虚报冒领、制造假账几倍几十倍是一种常态。
内务府一面以皇帝的名义向户部要钱,一面插手最挣钱行业,肆无忌惮的捞钱,中饱私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粟当作古时候主食 这个粟到底要如何吃的
作为世界老的作物之一,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粟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七八千年,由狗尾草人工驯化而来。
我们常说北方人常吃面食,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但你有没有想过,粟也曾经作为“五谷”之首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
不过,粟到底要怎么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上图_ 东汉的谷物(25-220年),在成都凤凰山汉墓出土,至今已有近2000年 上图_ 黍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前,黍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在这之后,粟则取代了黍的地位,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魏晋时期,粟作发展达到兴盛,粟也相应成为了“五谷”之首。
在中国北方,粟俗称“谷子”,脱壳加工后则称之为“小米”,而在中国南方,粟则统称为“小米”。
粟米即小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食用粟米的主要方法除了直接焖饭、煮粥食用之外,还会加工成各种干粮食用,同时,小米也是当时酿酒作醋的重要原料。
上图_ 秦汉时期烤炙食物的石画像 一、烤炙 在《札记·礼运》中曾经写道:“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而《淮·修务训》中也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的记载,这表明古人在未曾学会人工取火以前,他们主要通过狩猎和采集食物以求生存。
在天然火灾烧过森林之后,原始人这才开始吃到了被火烧熟的食物,因此,他们也开始尝试用火来烤炙食物。
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人类才开始正式步入熟食阶段。
不过,在熟食阶段初期,人类只会简单地用火熟食,后来,为了使蔬菜、谷物等不方便直接用火烤炙的食物受热均匀,人类又发明出了“石炙法”。
“神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
”所谓“石炙法”,其实就是指人类把谷物等磨碎之后,放在石板上面再用火烤熟的方法,石板作为良好的中介物,可以更好地使食物受热均匀。
上图_ 古人在厨房的工作壁画 二、煮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陶器、铜器、铁器等制作出来不同种类的炊具也慢慢被发明、应用,比如鬲、甑等。
人们把粟米放入炊具之中,便可以通过煮的方式来把粟米变成熟食。
《说文·䰜部》中写道:“䰞,烹也。
从䰜,者声。
煮,䰞或从火。
䰞,䰞或从水在其中。
”粟米在百姓间最常见的食用方法就是煮粥,先将粟米淘洗干净,然后放入炊具中,最后加入一些清水,用大火或小火煮熟即可。
在古代,被称作“粥”的食物基本相当于现代的稀粥,若是煮的较为浓稠的粥则被称之为糜。
《尔雅·释言》中曾解释道:“粥之稠者。
”在其他一些文献上也曾经相关记载,如“厚曰饘,稀曰粥”,“ 餬、饘、粥,相类之物,稠者曰糜,淖者曰粥。
餬、饘是其别名。
” 上图_ 洛阳唐宫中路东汉墓壁画《夫妇宴饮图》 局部 不过古人可不会单单只食用简单的粟米粥,民间常见的做法是另在粟米粥的烹饪过程中加入蔬菜和肉类一起食用,既提高了粟米粥的营养价值,味道也变得更加鲜美。
加入菜、肉一起烹饪而成的粟米粥其实此时并不称之为“粥”了,而是被赋予了如“糂、䊤”等名称。
在《·非儒下》中曾经提到过:“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
”意思就是说,在蔡、陈的时候粮食断绝了,因为没有米做粥饭食用,所以只能吃菜羹来果腹。
《说文·米部》中也提到了“糂”——“糂,以米和羹也。
” 羹在古代是指用肉或者菜调和五味之后制作出来的汁汤,而糂指的则是把蔬菜和肉类混合制作出来的粥。
上图_ 商代妇好三联甗 (一种蒸锅) 上图_ 都灶上的大蒸笼,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出土画像石 三、焖饭 焖饭也是古人发明出来食用粟米的办法之一,焖饭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蒸饭,“蒸”则是比之前的“煮”更加先进的一种烹饪方式。
古人焖饭的方式是先把粟米淘洗干净后放入炊具中,然后再加入适量清水,然后开始焖饭。
如果焖多了饭,古人就会把剩饭保留下来,留待第二顿继续焖热而食,这种方法在当时称作“馏”。
在《说文·食部》中曾曰:“馏,饭气蒸也。
”《·大雅·生民》中则写道:“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这里指的就是通过热蒸汽来加热烹饪食物的方法。
在没有微波炉或者烤箱来加热食物的古代,古人要想把冷却的熟食重新加热,他们就会采取“馏”这种办法。
上图_ 古代将食物捣碎的舂臼(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四、干粮 粟米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种食用方法之外,古人还会将粟米制作成干粮食用。
制作过程是先把粟米做成熟饭,然后将粟米干饭暴干,也有一种做法是直接将粟米炒熟后再制作成干粮,这种干粮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捣碎成粉食用,方便快捷。
在古代,用粟米或者用稻米、麦制作而成的干粮有着特别的称呼,即糗、糒、餱等。
明代陈嘉谟所著的《本草蒙荃·粟米》中曾经提到:“小米……舂成粉……蒸作糗。
”《释名·释饮食》中有“干饭,饭而暴干之也。
” 粟米所作的干粮由于其方便携带且可以直接食用,所以古人也常将其作为出行或者行军时的口粮。
在《汉书·匈奴传下》中就曾经记载道:“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鬴鍑,重不可胜,食糒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
”而在《左传·文公十二年》中则记载道:“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固敌是求。
敌至不击,将何俟焉!’”这里所提到的“裹粮”其实指的就是糗这种干粮。
上图_ 古代画食壁画 五、其他食物 明清时期北方地区常见的食物窝头一般就是由粟米制作而成的。
而出现的食物黄粢食的原料也是粟米。
同时,古人还会将粟米碾碎成粉后再与其他种类的面粉混合,制作成如窝头或饼之类的吃食。
虽然用粟米做出来的普通食物口感一般,但是如果在粟米中添加糯米粉,再加入如莲子、百合等物制作出来的丝糕则成为了口感较佳的美味。
粟米除了能够做成干饭或者小吃食用,还可以做成一种名叫“寒食浆”的饮品。
寒食浆一般在夏季饮用,可以起到解暑的功效,味道可口。
在《》中曾经介绍过制作寒食浆的做法,最后的成品其实是一种可供饮用的带有酸味的饮品。
当然,粟米除了可以制作成各种食物之外,也是古人酿酒和作醋的重要原料。
所以,粟米是我国古代的重要食粮,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