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在农历几月几?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风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导读: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那你可知道重阳节在农历几月几?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名曰重阳,又称重九,所以重阳节也叫做九九重阳。

那么,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习俗去哪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重阳节在农历几月几重阳节是夏历九月九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的月、日都是九,故曰“重阳”。

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讲:“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萌芽。

屈原《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事物纪原》载:“齐景公始为登高。

”到战国,重阳的名称、餐菊、登高的习俗都产生了,但登高、餐菊是否固定在九月九日,已无从可考了。

作为节日风俗,至迟在西汉已经产生了。

《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戚夫人的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又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楔、登高”。

《四民月令》也记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从两汉开始,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沿袭成俗。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汝南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

费长房告诫桓景说,九月重阳你家有大灾,可让家人以绛袋装茱萸,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消灾。

重阳过后,待桓景全家回来一看,院中鸡、狗、猪、羊、牛全都暴死。

费长房说,这是家畜代你们受了祸。

西晋周处《风土记》说,“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可见汉晋时期,还有以菊花酒、茱萸辟除不祥、恶气的说法。

汉晋以后,皇帝百官、文人学士登高饮酒,赋诗咏怀等风雅之事,史不绝书。

东晋桓温九月九日于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大宴僚佐,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子而不觉。

待其如厕,桓温命左右取帽放其座上,并命孙盛作文嘲弄他。

孟嘉返回,作文回赠,“其文甚美,四座嗟叹”。

后来,“龙山落帽”成为才华横溢的典故。

辛弃疾《念奴娇》:“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指桓温)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

”东晋陶渊明辞官隐居,重阳节无酒,空对菊花惆怅,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使者为他送酒,写下了《九日闲居》诗,其中有“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何如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的名句。

这就是“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

唐初王勃《九日》诗,“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描写的就是这件事。

说起王勃,还借助重阳节饮酒赋诗的风俗,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滕王阁诗序》。

王勃的父亲左迁交址令,王勃前去省亲,路过南昌,恰碰洪州都督阎氏九月九日大宴滕王阁。

都督原计划让其婿作序,以在宾客面前夸耀,故意拿出纸笔让宾客们写。

王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让手下看王勃写些什么,逐句禀报。

当都督看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佳句时,由衷感叹说:“天才也!”重阳节时,皇帝也和文武百官一起饮酒赋诗,并赐重阳宴。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九月九日,与群臣登高饮酒赋诗。

规定,最后成诗者罚酒。

结果,卢怀慎最后完成,被罚了酒。

在古代,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过著名的《菊花》诗,留下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绝唱。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重九《醉花荫》留下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佳句。

关于重阳节的诗文,传颂千古的佳作应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在农历几月几,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重阳节在农历几月几?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风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