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为什么值得去旅游呢(恩施这个地方曾经有个)

这里山水灵秀,资源丰富,曾是著名的山羊养殖重镇和交易集散地,曾经依托318国道,创造了“十里长街”的繁华“路边经济”。
但随着高速公路、铁
【千问解读】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很多人都不知道
恩施这个地方
曾经有个“小香港”
恩施市崔家坝镇
地处于恩施市东北方向,距城区69公里。
这里山水灵秀,资源丰富,曾是著名的山羊养殖重镇和交易集散地,曾经依托318国道,创造了“十里长街”的繁华“路边经济”。
但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开通后人流、物流的冲击,该镇逐渐陷入困境。
尖山航拍图 文林 摄
如何抓住精准扶贫的机遇
从困局中“突围”
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
成为摆在
该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前的
一个重大课题
记者走进该镇
一路探访
寻找该课题的答案
曾经的“小香港”成为“贫困乡”
恩施市崔家坝镇,被誉为恩施的北大门,早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兵家要地,自清朝就设有文物衙门,“施宜古道”如一根金链,将南陵古渡——南里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滚龙坝、崔家坝镇等明清古镇串连在一起,自古便是边贸口子镇。
在“两路”(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开通之前,恩施境内出山的唯一通道就是横贯全境的318国道。
今年70岁的向碧昌是崔家坝镇的退休老干部,参与了《崔家坝镇志》的编撰工作。
“
崔家坝镇是恩施州府出山的必经之路,318国道穿镇而过,形成繁华的‘十里长街’,可谓是车水马龙,‘路边经济’十分繁荣。
”
回忆起那些年的辉煌,向碧昌滔滔不绝。
曾经的辉煌
崔家坝镇境内318国道原有餐馆、修车铺、加水站等经营户上百家,年总收入最高时连税收都有500多万元。
尤其是自1993年起,崔家坝镇被省确定为小城镇第二批改革试验区,对外实行了全面开放,对内加紧改革,仅10年时间,崔坝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十里长街形成,使集镇建筑总面积达到了3.5平方公里,鸦鹊水集镇也得到改造,集市贸易繁荣空前,被三乡五邻称为“小香港”。
然而
随着“两路”的开通
高速路出口未设置在崔家坝
曾经红极一时的318国道
“路边经济”风光不再
受车流量骤减影响,国道沿线经营户大多关门歇业。
崔家坝镇的“十里长街”也全面萧条,昔日辉煌的餐饮、住宿、修理等服务行业陷入瘫痪状态。
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优势不明显致使崔家坝镇背上“贫困”二字。
时代不断发展,由过去的辉煌一下跌入低谷,优越感荡然无存,这里的人们背上了“思想包袱”。
如何在阵痛中获得新生?
如何在转型中“突围”?
看如何牵住“牛鼻子”打通“任督二脉”
崔家坝镇的街上建设工地热火朝天,街道两边均被挖开,工人们正在进行污水管网改造。
这是该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如何使崔家坝镇脱贫致富?
“
要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实现‘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两点一线发展版图’的宏伟蓝图。
”
崔家坝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凝聚人心,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领导班子,镇委花了一番心思:
通过“两学一做”和“支部主题党日 ”活动,扎实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准确定位领导班子职责,细化年度责任清单,并将清单延伸到下级组织及镇直部门,确保各责任人敢于“亮身份、做表率、担责任、带发展”,深入推进作风效能建设。
只有让党员干部转作风、敢担当、善作为、抓落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推动思想大改观、作风大转变、行动大改进,才能持续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
以党建统领,抓住“牛鼻子”,就打通了“任督”二脉,疏通了“毛细血管”。
思想变了,干部的作风好了、干劲足了,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各项工作也顺利开展起来了。
在崔家坝镇
曾经流传着一个“卖水”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崔家坝镇按照满足3000人日常用水的标准建了一个容量800立方米的水厂。
没几年,城镇人口猛增至万人,供水一时捉襟见肘。
分时段供水,一天一供,最后几天一供。
打这时起,一到春旱冬干季节,从一二公里外的肖家洞、林家湾、前山坡挑水度日,就成了崔家坝镇1万多人的头等大事。
1998年,30出头的卢刚每天早上7时起床,开着农用车装载大铁桶,到8公里外的建始县红岩寺取水,再拉回崔家坝集镇叫卖。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15车,进账600多元。
水贵如油,卖水行当竟成了一种“产业”。
从他一个人干,到后来40多人争相卖水。
平时1块、2块一担的水,缺水季节涨到5块、6块还有人抢。
买水和卖水的人流、车流,成为崔家坝镇上的一道风景。
新水厂2014年7月1日建成开始供水,崔家坝集镇和318国道沿线1.4万人吃上自来水。
热闹一时的卖水市场,骤然萧条。
卖水,在崔家坝镇红火16年的行当,消失了。
行当消失的背后,是民生幸福指数的提升。
“尖刀班” 疏通水管, 农户倍感欢欣。
彭代伟 摄
据了解,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崔家坝镇在水利建设上累计投资5000万元,电力累计投资3000万元,全镇通村公路、循环公路全面实现水泥化,构筑交通网,打通微循环。
水路电项目不断上马建成
乡镇面貌日新月异
看如何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崔家坝镇铺子房村陈家塆进出塆子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地里的百合、雷竹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关乎全塆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水窖有了盖子。
陈家塆原本是个不通公路的偏远村塆,总共住着8户人家31口人,有8人吃低保,在家的都是老人、妇女、小孩,能勉强算健壮劳动力的只有3个留守妇女。
由于交通不便,又无水源,祖辈主要靠种包谷、洋芋熬日子,吃水生产都靠肩挑背驮。
自2015年开始,在村里老党员宋尚权的带领下,在当地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有了水、通了路,村民们发展了23亩百合、8亩雷竹、2亩辣椒、3亩南瓜、1亩白果,走上了产业脱贫路。
技术人员指导修剪西红柿枝蔓。
崔显实 摄
“
2017年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476户1551人验收脱贫,南里渡、铺子房2个村顺利脱贫。
精准脱贫工作考核跻身全市前列。
”
镇党委负责人自豪地说。
记者在崔家坝工业园看到,施南府魔芋公司的产业园已经建成投产,车间一派忙碌的景象。
合作社西红柿丰收。
崔显实 摄
据了解,2017年,崔家坝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发展方式,规划了“锦绣崔坝”的发展蓝图,即结合产业(低山茶叶高山药果、全镇山羊)发展打造“一区一园一路”(一区即集镇新区朝阳星镇、一园即精准扶贫产业园、一路即318国道),是恩施市规划的“八大走廊”之318国道生态走廊的主景区。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崔家坝镇围绕318国道沿线发展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沿线居民发展农家乐、民宿,让百姓在家门口挣钱。
同时,发挥南里渡“依山,傍水,靠路近”的特点,招商引资奥山集团落户,打造全市第一家水上度假基地,推出乡村生态旅游线。
低山猕猴桃基地。
崔显实 摄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着力打造边贸口子镇、恩施北大门的崔家坝镇,在“团结、务实、开放、包容”的崔家坝精神指引下,一个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新崔家坝镇正破茧而出,未来的崔家坝镇,将在打造省级特色生态小镇的道路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刘家河水库风景
链接:大事记
1981年,鸦鹊公社更名为崔家坝公社;公社党委决定,把崔家坝发展成为恩施县山羊第一镇。
198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爱国卫生运动先进集体。
1985年,崔坝集镇铺设自来水管,集镇饮上了卫生水;10月,撤销鸦鹊区并入崔坝镇。
1989年,省教委批准为“燎原计划示范乡”、崔坝农中为“燎原计划”示范点;中美白肋烟合作基地在崔坝建成,生产烟叶首次冲出亚洲外销美国。
1993年,省、州政府批准为综合开发试验区。
1995年,集镇沿“318”国道定名为佳兴大道,全长3公里。
1996年,崔家坝镇与英美公司达成联合开发富硒白肋烟协议。
1997年,州政府批复崔家坝镇撤销原9个乡,改设5个管理区。
2000年,滚龙坝成为全市生态家园文明新村试点。
2002年,姚湾河水库正式破土动工建设;进行村组合并,将原来46个村合并为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08个村民小组。
2003年,被省委政法委表彰为“文明乡镇”。
2007年,滚龙坝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首个垃圾焚烧厂在鸦鹊水村卧龙岗开建。
2015年,水田坝村农民崔显实出版全镇第一本个人公开出版物——诗集《打杵上的村庄》。
2016年7月19日遭遇特大暴雨,20日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燃爆,全镇干部群众抗击灾害,众志成城。
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市考核排名第一,年底综合考核全镇进入全市前列。
2018年,奥山集团签约,在南里渡打造水上运动公园。
东昌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秉承“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提供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专业和课程。
今天,我们将为你详细介绍一下东昌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让你在选择学校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学校特色,打造实用型人才东昌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系列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从机械工程到信息技术、从会计到旅游管理,学校提供了多样的专业选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找到最适合的道路。
此外,学校与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这样的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费适中,性价比高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学费是选择学校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东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费相对合理,相比于一些综合性大学,学费负担较轻。
然而,虽然学费不高,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未因此妥协。
实际上,学校注重的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提供最实际、最有效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校园环境,学生活力四射东昌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课程外,还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社交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篮球赛到艺术展览,从社团活动到职业技能大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积累实践经验。
此外,学校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和职业发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提前规划职业生涯。
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受欢迎东昌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素质教育,让他们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广受企业青睐。
不仅如此,学校的职业服务中心定期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的工作岗位。
无论是在制造业、服务业还是信息技术行业,东昌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都能顺利融入工作岗位,很多学生还在毕业后短时间内获得了晋升机会。
选择东昌职业技术学院,为未来加速如果你是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或者是家长正在为孩子的未来选择学校,那么东昌职业技术学院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优选。
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还通过务实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职场上脱颖而出。
在未来的道路上,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才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东昌职业技术学院,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完备的就业服务和丰富的校园生活,成为了众多家庭和学生心中的理想选择。
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妨亲自走访一下,感受一下这所学校为学生带来的不同体验。
未来,从东昌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开启属于你的职业新篇章!
上遂宁职业学院到底如何,真的是值得去读吗?
作为一所地方性较强的院校,遂宁职业学院近几年吸引了不少考生的关注。
究竟这所学校在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就业前景等方面如何?本文将结合网络上真实的反馈和评价,从多个维度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来说说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虽然上遂宁职业学院的整体排名不算特别突出,但在本地区内,它无疑是一所比较有影响力的院校。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学校的专业比较贴合市场需求,尤其在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机械制造、酒店管理等,学院的课程内容较为实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技能。
很多毕业生也反馈,学校的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校园环境与设施谈到校园环境,遂宁职业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对较为完备。
校园绿树成荫,整体环境较为安静,非常适合学习。
宿舍条件上,学校大部分宿舍配备了空调、热水器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些宿舍略显陈旧,但总体上是符合一般学生生活需求的。
学校的食堂在口味和价格上也较为亲民,虽然选择相对较少,但胜在价格适中,且食材新鲜。
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上遂宁职业学院的师资力量相较于一些老牌大学,确实有一定差距,但在地方院校中,整体还是较为优秀的。
学校的老师大部分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接地气的教育。
虽然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以顶尖为目标,但可以确保学生得到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
在课堂之外,也有一些专业的讲座和实地考察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就业前景与就业支持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选择一所学校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顺利就业。
关于上遂宁职业学院的就业情况,网络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部分毕业生表示,虽然学校的就业服务并没有很多名校那样的资源优势,但通过学校的招聘会、企业合作等途径,还是能够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
尤其在遂宁本地,很多企业更愿意接收本地学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对本地的就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比较熟悉。
不过对于那些打算进入大城市或跨行业发展的同学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自己额外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校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上遂宁职业学院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地理位置相较于一些大城市而言的确有些偏远。
对于外地的学生来说,可能在交通上会有一些不便。
尽管如此,学校周围的交通条件还是比较方便的,遂宁的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完善,学生往返城市的出行还是相对便捷的。
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地理优势较为明显,能省去一部分住宿费用。
学校的社会声誉与评价至于社会声誉,遂宁职业学院在地方的声誉较好,尤其在本地企业中,很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评价较高。
学校注重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培养了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也是学校在本地拥有较好口碑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全国范围内,学校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因此如果你希望通过这所学校走向全国或更大的舞台,可能会有一些难度。
总的来说,是否选择上遂宁职业学院,关键在于个人的需求和职业规划。
如果你打算留在当地,或者追求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职业,遂宁职业学院无疑是一所不错的选择。
学校注重实用性教学,能够为你提供较好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
如果你期望进入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企业,或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跨地区发展机会,那么这所学校可能在资源上会有一定的不足。
总的来说,它适合那些有明确职业方向并愿意在本地扎根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