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同比下降50万,“考研热”因何退却?
【千问解读】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438万)下降50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考研报名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6年到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177万上升至474万,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次下降,较2023年下降36万人。
“考研热”因何减退,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升学决策?本期锦囊,将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分析。
01 读研是道经济题:成本与收益考量影响决策
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减弱。
毋庸讳言,在就业市场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现实原因。
然而,近年来研究生的扩招以及就业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研究生学历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社交媒体中,研究生群体就业去向落实率以及薪资待遇远低于预期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些企业甚至出于稳定性和薪酬的实际考量,更倾向于选择本科毕业生。
这样的现实情况让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意识到,研究生学历并非是获得理想工作的必要条件,并且,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大学生不再盲目跟风考研,而是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尽早积累工作经验。
读研成本持续提高,研究生学历性价比降低。
学硕缩招、专硕学费增加且学制延长等因素使得读研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不断提高。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指明,未来的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将大幅增加,而学术型研究生都逐渐向博士层次迁移。
而以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的专硕学费较高,并且多数无法获得政府补贴。
同时,根据培养要求,专硕学制普遍延长至3年,攻读专业型硕士的经济与时间成本大幅提高。
攻读研究生的成本投入显著增加,而未来的收益却无法清晰预期,这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升学决策。
02 考研并非最优解:其他选择吸引力增强
公务员、事业编等体制内工作更受追捧。
疫情期间,工作的稳定性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时最为看重的属性,即使在疫情结束后,社会大众的“求稳” 心态依然持续,公务员、事业编等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岗位仍是炙手可热的选择。
并且,考取此类岗位一定程度上并不需要更高的学历,面向本科生的体制内岗位数量颇多。
根据新锦成研究院《2024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岗位是2023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最为期待的岗位。
此外,2023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显著的“慢就业”特征,希望找到体制内稳定工作岗位的意愿比较强烈。
留学政策改善,出国读研性价比更高。
随着疫情影响的消失以及各国留学政策的调整,出国读研的渠道更加畅通,申请难度也相对降低,这促使一些原本考虑国内考研的学生转向申请国外院校。
国外部分高校在教育资源、学术氛围、专业设置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另外,部分国家高校研究生学制仅1-2年,与国内高校相比毕业时间大大缩短,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完成学业进入职场,积累工作经验,比同龄人在职业发展上领先一步。
整体而言,考研人数逐年下降这一趋势反映了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考量更加多元化和务实,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越来越关注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职业技能的提升以及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
当然,普遍来说,攻读研究生目前仍是一个会带来一定正收益的选择,大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更深入地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加就业选择权,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应该考虑到读研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在充分了解后作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决策。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