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排名的共性与个性
【千问解读】
导读: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排名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
中美两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而其大学排行榜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与独特的价值取向。
本文聚焦于中美大学排名,通过对 16 个中美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展开深入的比较分析,揭示出其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从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共同关注点,到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师生荣誉、科研产出等个性维度,再到美国大学排行榜的学生学位完成、多样性等特色方面,全面剖析了两国大学排名体系的差异与联系。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美高等教育评价,更为我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完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路径,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且符合本土需求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
· 摘 编·
大学排名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工具,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尽管部分名校抵制排名,但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发达,其大学排行榜积累了丰富的评价经验,对中国设置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选取了16个中美大学排行榜,通过构建筛选标准、数据收集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提取出56类评价指标,发现中美大学排行榜各有39类、35类评价指标,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更为丰富且联系紧密。
中美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特点:
共性分析:两国大学排行榜均注重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但衡量方式有所不同,如美国主要通过标准化考试成绩和录取率衡量生源质量,中国则主要依据高考成绩。
个性分析:
中国大学排行榜:重视师生荣誉获得,关注高校办学条件尤其是教育教学条件,注重科研产出,凸显立德树人使命,关注高校社会声誉。
美国大学排行榜:重视学生学位完成情况及学生流失情况,凸显学生群体多样性,注重高等教育成本与学校财务状况,反映学生就读体验。
对中美大学排行榜共性与个性比较分析的思考:
细化测量指标:当前测量内容较为单一,需拓展,如考虑大学新生求学意愿、教师职业发展、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与薪酬水平等。
立足中国特色:应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建设需要,设置动态的评价指标模块,同时关注省域和地方层面的社会需求,注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考察。
重视人本属性:增添学生多样性相关评价指标,关注高校中弱势群体的教育获得情况;巧用高校的学情调查数据,融入满意度、认同度、归属感等与学生就读体验密切相关的软性评价指标。
以下是文章全文——
大学排名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强烈的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公众对“何为最好的大学”的困惑。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大名校联合抵制并陆续退出排名榜单,[1]大学排行榜的“信用危机”日渐突出。
现代大学是复杂的多元化巨型组织,很难从单一或若干维度对其全貌进行考察。
社会各界对大学排行榜的争议颇多,造成其“声誉塌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指标体系的不合理性。
但正如“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学排行榜在备受质疑的同时,不可否认其在助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前依然活跃在排名舞台上的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仍能对“好大学”内涵的阐释提供借鉴。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大学排名将一直存在并持续发挥影响。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同时拥有相对成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美国大学排行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第三方高校评价经验,对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大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考察美国大学排行榜与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共性与个性,可以为我国设置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01
中美大学排行榜的案例选择与指标分析
研究案例的选择需要有一套可操作的标准,以便从众多研究对象中挑选出合适且典型的案例。
本研究通过建构一定的筛选标准确定中美大学排行榜,并基于各大学排行榜官方发布的信息来展开分析。
筛选标准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建构如下筛选标准:其一,中美大学排行榜应为国家性排行榜,即排名范围以本国为界限,区域性(如亚洲大学排行榜等)以及国际性(如世界大学排行榜等)的排行榜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其二,应为衡量大学整体情况的综合性榜单,需涉及综合得分计算并会公布相应的大学总得分排名;其三,排名对象为高校,主要指本科院校;其四,一个发布单位只选取一个大学排行榜,若一个单位在同一时期发布了多个大学排行榜,则选择评价指标更偏向于综合性的榜单;其五,大学排行榜排名需定期发布且目前(至少在2022年)仍处于更新状态;其六,大学排行榜信息完整,应当有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公布。
数据收集
本研究借助中外综合性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维基百科等以及中外知识资源数据库如知网、谷歌学术等获取中美两国各类大学排行榜信息。
出于对数据真实性和可获得性的考虑,本研究将各个大学排行榜的官方网站作为数据收集主要来源,并以两国相关媒体对大学排行榜的新闻报道以及知识资源数据库中与大学排行榜相关的文献资料等作为数据补充。
基于上述标准,许多大学排行榜被排除在外。
例如,有美国高校的“大众点评”之称的Princeton Review美国最佳大学排名虽设置了涵盖大学学术与行政、人口多样性、课外活动、政治、生活质量、社交场景、城市生活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但仅提供了单一评价指标下的大学排名,并未对大学进行总体排名,故未纳入;再如,Kiplinger美国最具性价比大学排名并没有持续发布,目前仅更新至2019年,故未纳入。
最终得到中美大学排行榜共计16个,其中,81.25%的大学排行榜提供了指标权重或赋分方式。
美国大学排行榜共9个,包括U.S. News美国最佳大学排名、Niche美国最佳大学排名、Washington Monthly美国大学排名、The Wall Street Journal美国最佳大学排名、Money美国最佳大学排名、College Simply美国最具价值大学排名、College Factual美国最佳大学排名、College Raptor美国最佳大学排名、Forbes美国顶尖大学排行榜;中国大学排行榜共7个,包括软科中国大学排名、ABC中国大学排名、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高准(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GDI大学排行榜、神针中国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名。
中美各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异质性较大。
为便于统计与分析,本研究一方面将内涵一致但表述不同的内容进行了合并,例如,将“学生群体的种族构成”和“获得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s)的学生占比”等合并为“学生多样性”;另一方面将含双重或多重含义的单一评价指标进行了拆分,例如,将“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拆分为“教师学历”和“教师职称”。
最终,共计提取到56类评价指标,中美大学排行榜各有39类、35类。
本研究根据重新建构的各类评价指标在排行榜中出现的频率以及共存的情况分别生成评价指标频率表和评价指标共现矩阵,借助Ucinet软件展开社会网络分析。
结果显示中国大学排行榜各评价指标构成的网络整体密度明显大于美国大学排行榜,结合各评价指标出现的频率展开分析,中国7个大学排行榜涉及的评价指标总频次为148次,平均每个大学排行榜有21.14个评价指标,美国9个大学排行榜涉及的评价指标总频次为91次,平均每个大学排行榜有10.11个评价指标。
可见,相比较而言,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更为丰富,且各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从中美大学排行榜共有的评价指标来看,就业情况、生源质量和师资规模三者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且在大学排行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三者之间的连线也较粗,共同构成了网络图谱中的“铁三角”。
教师获奖荣誉、办学荣誉资质、高层次人才和学生获奖荣誉的出现频率虽然也较高,且围绕在“铁三角”的周围,但从出现频次上看,四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
从中国大学排行榜特有的评价指标来看,一流学科专业、技术转让(专利)、科研设施平台、教学条件、科研项目课题、高被引学者、出版物数量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均在5次及以上,各类评价指标之间的连线较粗,说明这些高频次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中国大学排行榜区别于美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特色。
从美国大学排行榜特有的评价指标来看,毕业情况、学费/负债贷款、学生多样性、学生流失情况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均在5次及以上,其中,毕业情况处于四者的核心位置,与另外三者的连线均较粗,此外,学生流失情况与教职工薪酬等的连线亦较粗,由此形成了美国大学排行榜区别于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特色。
02
中美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特点
两国大学排行榜存在某种共识,作为面向国家范围内的大学评价工具,中美两国的大学排行榜均表现出一定的本土特色。
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两国大学排行榜共同关注的重点,师生荣誉获得、办学条件、科研产出、立德树人、高校社会声誉共同构成中国大学排行榜的个性,而学生学位完成情况、学生多样性、高等教育成本、学校财务、学生就读体验描绘出美国大学排行榜的特色。
1、中美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共性分析
首先,注重学生的输入质量。
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和基础。
案例中66.67%的美国大学排行榜和85.71%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相应评价指标。
美国大学排行榜主要以标准化考试成绩和录取率衡量生源质量。
标准化考试直接反映生源质量,包括具有“美国高考”之称的学术能力考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ACT);录取率侧面反映出生源质量,被部分美国大学排行榜视为反映“公众对特定学校学位价值的看法的一个指标”,显示了“高校的选择性以及高校淘汰申请准备不足学生的能力”。
中国大学排行榜主要以高考成绩衡量生源质量,具体表现在全国高考录取提档线、新生录取分数线、本科分数线排名等测量内容上。
可见,中美大学排行榜普遍借助权威性的数据衡量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各大学排行榜中高低不一,例如,U.S.News美国最佳大学排名中的权重为5.00%,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的权重不足5.00%,而College Raptor美国最佳大学排名中权重达17.00%。
其次,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力量,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流学科的建设以及一流大学的创办均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
综观中美大学排行榜,总体上看,主要关注教师数量规模。
结合研究案例情况,中国和美国大学排行榜中设置了师资规模评价指标的占比均在65.00%以上,具体表述为全职教职工规模、全职教学型教师百分比、教师规模、科研人员规模、师生比等,但更多以师生比的形式反映出来。
不同大学排行榜中关于师生比的解释并不一致,例如,College Simply美国最具价值大学排名中指的是教学型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College Raptor美国最佳大学排名中指的是教职员工总数与注册学生人数的比值,但无论如何,师资规模已被视为衡量高校办学情况尤其是教育教学情况的常用评价指标。
再次,重视毕业生就业情况。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尤为如此。
虽然各国政府相关部门致力于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和条件,但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依旧举步维艰。
面对这一现象,作为人才“输出地”的高校应当有所作为。
因此,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成为考验一所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参照。
结合研究案例情况,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就业情况评价指标的占比超过71.00%,而美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该评价指标的占比高达88.89%。
美国大学排行榜更关注教育投资收益,即以收入衡量毕业生的就业回报率。
例如,Forbes美国顶尖大学排行榜等关注了毕业生在若干年后的薪酬水平,Money美国最佳大学排名等关注了大学毕业生薪酬与高中毕业生薪酬的差距(超越)情况。
中国大学排行榜更关注毕业生就业率。
例如,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关注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准(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关注本科生就业率等。
2、中美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个性分析
(1)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个性特点
其一,重视师生荣誉获得。
对于教师的荣誉获得而言,案例中所有的中国大学排行榜都设置了相应评价指标,兼顾了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双重成就。
科研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各类科研奖励(含人文社科类),例如国家级科学与技术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各省科学技术奖等;教学方面,主要指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教学成果奖以及教学名师称号等。
此外,高层次人才、高被引学者、教师学历和教师职称等评价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出教师获奖荣誉在高校评价中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获得的荣誉而言,案例中85.71%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相应评价指标,主要关注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体育艺术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
此外,案例中超过71.00%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升学情况评价指标,以本科生深造率进行衡量。
其二,注重高校办学条件,尤其是教育教学条件。
案例中超过85.00%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一流学科专业和教学条件评价指标。
一流学科专业以认证、评估以及排名等的结果衡量,涵盖“双一流”、顶尖、优势、星级、品牌等内容,形式多元,反映出学科与专业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条件涵盖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平台(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量、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数量、国家优秀教材数量等内容。
部分大学排行榜还设置了研究生学位点以及办学硬件/校园设施等评价指标,后者主要用来衡量学校的固定资产,以生均校园占地面积、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数量、生均图书资源等来反映。
其三,注重高校科研产出。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
案例中超过85.00%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技术转让(专利)、科研设施平台、科研项目课题等评价指标,超过71.00%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出版物数量、高影响力刊物论文等评价指标,另有部分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科研经费或收入、论文合著、出版物被引、高被引文献数量、与产业界合作研究等评价指标。
由此可见,以科研设施、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代表的科研投入和以技术转让、专利申请(经济效益)以及出版物(学术成果)为代表的科研产出是大部分中国大学排行榜密切关注的焦点。
其四,凸显高校立德树人使命。
立德树人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指标。
立德树人被视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新时代中国高校的灵魂和使命。
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案例中超过一半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相关评价指标,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作为衡量,包括模范代表(模范学生、模范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况(思政名师数量、思政教学基地数量等)以及师德师风等。
其五,关注高校社会声誉。
社会声誉代表了符号资本,反映出高校在公众心中的认可度。
一般而言,办学层次越高,建校历史越长,获得权威机构认证或被列为特定试点、示范单位的高校的社会声誉越高。
案例中超过85.00%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办学荣誉资质评价指标,通过高校的办学层次、建校背景、本科办学时长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地方高水平建设大学、工信部直属大学、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身份反映出来。
部分中国大学排行榜关注了高校的网络曝光度以及社会关注度,例如,ABC中国大学排名考察了大学的年度舆情,以年度内重大持续性正负面舆情事件为参照,GDI大学排行榜考察了学校热度,以学校人气值、社会关注度等为衡量。
(2) 美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个性特点
其一,重视学生学位完成情况。
大学生毕业率低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社会现象,如何降低学生的流失率、帮助学生顺利毕业成为美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
因此,美国大学排行榜密切关注高校学生学位完成情况,将其视为“好大学”的重要评判标准。
案例中所有美国大学排行榜均设置了毕业情况评价指标,关注了本科生从学校毕业所需的平均时间以及在四年、六年或八年内按期毕业的比例等。
超过一半的美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学生流失情况评价指标,关注了本科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的平均留存率、学生最终的学位完成率等。
其二,凸显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学生多样性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是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移民国家,多种族、民族、宗教、肤色等亚文化群的混合体等)在高校中的直观反映。
[3]案例中66.67%的美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学生多样性评价指标,关注了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阶层情况、身份特点(如种族构成、是否残疾)等,侧面反映出美国大学排行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其三,注重高等教育成本。
美国高校本科生高流失率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学生的经济负担问题。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学费的平均上涨速度远远快于一般的通货膨胀速度,[4]2000年至2017年期间,美国接受本科教育的人均年费用上涨了58%,学生贷款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1.5万亿美元。
[5]因此,低经济资本家庭子女的入学情况备受关注。
案例中77.78%的美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学费/负债贷款评价指标,涉及高等教育支出、在校生贷款以及毕业生负债即贷款偿还情况。
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排行榜关注了学校奖助学金设置情况,旨在考察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扶持能力。
其四,关注学校财务相关问题。
美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政府投入、学杂费收入、社会投资(捐赠)以及高校的销售和服务收入等在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6]保障了高校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
然而,不同学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并不一致,办学经费收入差异性极大,学校财务情况的校际不平等问题十分突出。
美国的顶尖大学往往拥有雄厚的资金,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同时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生均投入。
案例中40.44%的美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教职工薪酬和生均投入评价指标。
其五,反映学生就读体验。
美国大学排行榜关注软性评价指标,偏爱使用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数据。
与上述学生学位完成情况等四个方面相比,美国大学排行榜对学生就读体验方面的关注度不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大学排行榜设置了评价指标,相关测量内容主要分散在学生就读经历、校园生活、教学满意度、学业就业支持、学生社会活动参与、大学周边地区等之中。
例如,Niche美国最佳大学排名关注了学生整体就读体验以及校园和学校周边地区的安全性(如犯罪率)等内容;The Wall Street Journal美国最佳大学排名设置了学生学习机会、就业支持、推荐指数(如果重新开始是否还会选择这所学校)等内容;Washington Monthly美国大学排名关注了大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民主参与情况等。
03
对中美大学排行榜共性与个性比较分析的思考
通过对中美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大学排行榜更注重“输出”和硬性评价指标,而美国大学排行榜更关注过程和软性评价指标。
虽然美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建构深受美国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但仍能为完善我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借鉴。
1、细化测量指标,灵活创新地引入多元性评价内容
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两国大学排行榜共同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人才培养的“输入—过程—输出”三环节,必须重视,但当前的测量内容仍较为单一,不够综合,需要拓展。
在生源质量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来临,上大学已由“一种权利”转变成“一种意愿”,单纯以大学入学前考试成绩作为参照显然有失公允,需考虑大学新生求学意愿等方面的内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两国大学排行榜均未考虑到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需要引进,但更需要养成,可围绕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等增设相应评价内容;在毕业生就业情况方面,我国大学排行榜主要关注毕业率,应当关注学生的“专业—职业”匹配度、第一份工作的满意度等,同时可借鉴美国大学排行榜的测量内容,纳入若干年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与薪酬水平,关注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长远影响。
2、立足中国特色,融合地区以及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当前,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关于师生荣誉获得、立德树人等的测量内容反映出中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共性,需要继续关注,但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仍待丰富。
大学排行榜作为社会对高校办学情况的一种评价形式,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的需求,体现出“社会导学”的特征。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促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两大基本点,[7]当前呈现的中国特色评价指标显然不能较好涵盖社会的各类需求。
一方面,应该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建设需要,设置动态的评价指标模块,结合相关政府部门的最新政策文本,及时更新动态模块中的测量内容;另一方面,亟需关注省域和地方层面的社会需求,注重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考察,以高校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中所作的贡献为焦点设置测量内容。
3、重视人本属性,凸显学生多样化特点与就读体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中至少需要增添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多样性相关评价指标。
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即是生源的多元化,传统生源中的弱势群体以及因各类主客观原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非传统生源逐渐受到关注,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延伸,中国大学排行榜应该关注高校中弱势群体的教育获得情况。
二是大学生就读体验。
当前中国大学排行榜测量内容缺少学生的声音,借鉴美国经验,应巧用高校的学情调查数据,在现有硬性评价指标中融入满意度、认同度、归属感等与学生就读体验密切相关的软性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熊丙奇. 大学与国际大学排名的关系评析[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1(3): 23-25.
[2]ADAM E A. Reappraisal of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 Influence in Canada: A Senior University Leaders’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24(1): 56-69.
[3]宋春燕,卢晓中. 论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代价——基于高校学生多样性的视角[J]. 高教探索,2009(6):81-84.
[4]CAI Z F,HEATHCOTE J. College Tui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2(1): 81-121.
[5]CHAKRABARTI R,FOS V,LIBERMAN A,et al. Tuition,Debt,and Human Capital[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23(4):1667-702.
[6]孙羽迪.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及启示[J]. 现代教育管理,2009(7): 98-100.
[7] 邵剑耀,别敦荣. 普及化阶段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基于存量与增量关系视角的实证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8): 85-95.
来源: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 "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工作台",免费下载近 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校友会2024和2025大学排名,结果大相迥异,前十名你能想得到吗?
全球排行前十大学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 2025 年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深入领略它们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1. 麻省理工学院(MIT)—— 美国 多年来稳居榜首,实力强劲到令人惊叹!它的工程系简直就是王牌中的王牌,连续七届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工科研究生课程评比中斩获冠军 电子工程专业更是声名远扬,在行业内拥有着极高的认可度。
机械工程专业同样表现出色,一点也不逊色。
此外,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也成绩斐然,斯隆商学院的 MBA 项目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培养出了无数商业精英。
想要踏入这所顶尖学府的大门可不容易,新生托福成绩中位数达到 100 分,雅思成绩中位数为 7.0 分,SAT 阅读和数学部分平均分为 750 分,ACT 成绩平均分为 34 分,可见对申请者的成绩要求相当之高! 2. 帝国理工学院 —— 英国 今年排名上升至第二位,在工程、科学、医学和商业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特别是在工程与技术领域,电子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其 A - Level 成绩基础要求通常为 AAA - AAA,IB 成绩基础要求为总分不低于 38 - 42,相关 HL 学科成绩更是需要达到 6 - 7 ,如此高标准也彰显了它的卓越品质。
3. 牛津大学 —— 英国 位列第三,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闻名于世。
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牛津大学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培养出了众多影响世界的杰出人才。
在入学要求方面,A - Level 成绩通常要求达到 AAA 或更高,部分专业可能还会要求特定科目达到 A*;IB 成绩通常要求 IB 总分达到 38 - 40 分,HL 科目成绩达到 7 或 6 ,严格的标准也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
4. 哈佛大学 —— 美国 排名第四,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在法学、医学、商学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哈佛法学院是全球著名的法律教育和研究中心之一,培养出了无数法律界的精英;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教学医院在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都位居全球前列,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哈佛商学院更是商业领袖的摇篮,孕育出了无数商业传奇人物。
5. 剑桥大学 —— 英国 排名第五,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拥有众多顶尖学者,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
A - Level 成绩通常要求达到 AAA 或更高,IB 成绩通常要求 IB 总分达到 38 - 40 分,HL 科目成绩达到 7 或 6 ,严谨的学术氛围和高要求的入学标准,共同铸就了剑桥大学的辉煌。
6.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排名第六,作为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之一,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表现十分突出,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学术联盟。
这里的学术氛围浓厚,创新精神十足。
SAT 总分在 1450 - 1590 之间,ACT 均分范围在 31 - 35 之间,如此高的分数要求,也反映出了学校对学生学术能力的高期望。
7.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瑞士 排名第七,在地球与海洋科学、地质学、工程 - 土木和结构等众多学科在 2024 年世界 QS 大学学科排名中都位居世界前列。
学校要求申请者具备优异的学术成绩单,尤其是在数学、科学和工程相关课程中要有出色的表现,这也使得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8.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新加坡 排名第八,作为亚洲领先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在工程、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学校注重国际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9. 伦敦大学学院 —— 英国 排名第九,药理毒理、放射学、教育与教育研究等多个学科在 2023 US News 学科排名前 50。
对于申请者的要求,985/211 学生均分 85 以上可以申请一些热门专业,而双非学生的要求则会更高,这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10. 加州理工学院 —— 美国 排名第十,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实力强劲,培养了众多顶尖人才。
学术成绩要求 GPA 成绩为 3.5+,实际申请中在读 GPA 达到 4.0 + 录取几率较大;SAT 录取均分为 1530 - 1580,ACT 录取均分为 35 - 36 ,高要求筛选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也保证了学校的学术水平。
这十所世界名校,每一所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学术氛围和优势学科,是无数学生心中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
你最向往哪一所大学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的梦想与憧憬!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