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大陆手机市场出货量2.85亿台:vivo第一 华为第二超越苹果 唯一大涨

数据显示,2024全年出货量达2.85亿台,在两年的下跌后迎
【千问解读】
进入严冬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虽然没有北方的银装素裹,但也依然寒气袭人。
2022年1月21日上午9点,笔者来到尚美嘉蔬菜公司一望无际的小香葱基地,一派繁忙有序的劳动场景让人倍感振奋。
王红莲正与村民们一起紧张地忙碌着
来自该县向阳乡的王红莲,正与村民们一起紧张地忙碌着。
她告诉笔者,今天在地里已经劳作3小时了。
春节来临,全国各地正是需要小香葱的时候,得赶紧把地里的香葱拔起来。
据来自重庆市的香葱收购负责人扬志勇介绍,泸西县的小香葱作为一种单品蔬菜,13万亩的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位,产品销往广东、重庆、湖南等全国14个省(市、区)。
泸西县蔬菜站站长赵洪坤说,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让泸西县小香葱在全国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据介绍,香葱产业直接带动泸西县5万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5万元,其中有4300户脱贫户到基地务工,户均增收4万余元。
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1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红河州13县市前列。
坚持龙头带动,确保增收稳定
泸西县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821米,年平均气温15.2℃,昼夜温差大,水利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小香葱生长,一年可种植4—5茬,基本实现常年种植。
这样,弥补了其他热区6—10月份难以种植小香葱的空白,市场潜力大。
当然,得出这个结论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相对不易的过程。
泸西县原来主要种植白菜、菜花等常规叶菜,由于市场饱和,缺乏竞争力,不宜大规模推广。
为避免增产不增收,切实帮助乡亲们找到一条持续增收致富的路子,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家清,先后到昆明、通海甚至广东走访调研,最后选定小香葱落户泸西县。
他先后从贵州、四川和云南玉溪等地引进20多个品种,在中枢镇立岗村、阿勒村开始试种,不到2个月,试验田里的红葱、白葱长势喜人,香气扑鼻,而且葱质厚重。
实验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并聘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担任顾问,公司基地种植面积也扩大到700亩。
泸西县一望无际的小香葱基地
为了不断增强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实力,在泸西县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2014年开始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并通过水电路的联通,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
县政府出台政策对土地流转租赁金实施调控,每亩1500元,每3年递增100元,合理维护双方权益。
同时,一体化推进水田路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128公里、田间干道300余公里,水利化程度也达到68%,其中坝区98%。
通过多方不懈努力,顺利引进广东深圳农产品集团股份公司。
这样一来,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融资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注册资金由原来的518万元扩大到1000多万元,更为重要的是销售市场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深圳日消费蔬菜9000吨,而且主要依靠外地供应。
深圳农产品集团股份公司进驻泸西县,带来更大规模的种植,对化肥、农药实现了标准化控制。
这样,既满足了深圳人民蔬菜消费需求,又保证了食品安全。
目前,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扩展到8000亩。
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在政府和公司的共同推动下,泸西县小香葱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9.5万亩的67%,其中中枢镇4.5万亩、金马镇5万亩、白水镇2万亩。
目前,泸西县先后培育和引进省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户,培育专业合作社45个,实现了产业的聚集和裂变,把小香葱发展成为惠及千家万户、覆盖全国市场的大产业。
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增收能力
种植小香葱对泸西县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因为,以前没有人种植过。
为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提升群众的增收能力,泸西县着力提升当地群众种植小香葱的技术水平。
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长田,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从广东深圳农产品集团股份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任上派来泸西县。
在他的努力下,一同邀请来的还有广东高要市的香葱种植大户陈建强、吴永基等14人。
他们首先从示范种植抓起。
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在泸西县待了9年多的时间,每个人的种植基地也从40多亩扩大到100多亩。
据陈建强介绍,周边的群众通过到基地务工,学到了技术,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标准,特别是对化肥、农药的控制,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并自觉主动地开始使用农家肥料。
洗葱厂生产线
通过政府推动和公司带动,在泸西县当地培养出一批种植能手和技术人才。
仅2021年,县蔬菜站组织的培训就达到20余次,培训600多人次。
目前,全县种植大户已超过1000户,还有不少技术能手。
脱贫户陈林波,作为金马镇新坝村的一名年轻小伙,头脑灵活,思路开阔。
通过参加培训和基地务工,很快掌握了施肥、打药等管理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并被泸西县一家农业技术服务公司聘请为技术员,每月工资9000元。
不仅高质量脱贫,而且建盖了新房。
年轻人锻炼提高大,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老年人和妇女也得到了实惠。
中枢镇大兴村的脱贫户张鹏建,60多岁了,每个月还能在公司基地里务工20天,一月下来纯收入2000多元。
金马镇嘉乐村的脱贫户张小梅,前几年患病不能干重活。
现在,手术痊愈后,两口子一起到公司基地务工,一年收入超过6万元。
家里盖起了新房,张小梅还连续两届被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来自广东高要市的吴永基高兴地介绍说,他从广东到泸西县这几年,见证了一些村子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由于群众学到了技术,也有了更多的务工机会,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建起了钢筋水泥小楼房,八成以上的家庭开起了小轿车,许多农户还有了10万元以上的存款。
融合产业链条,深化增收渠道
在泸西县,小香葱的种植,直接带动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全县38万农户中,有近10万人在香葱基地务工,直接推动餐饮业走进了田间地头。
由于水田路的一体化推进,城里的小餐馆把盒饭和饮食直接送到了在地里务工的群众手中,既增加了餐馆的收益,也保证了务工群众的基本生活。
目前,全县专业服务香葱产业的植保服务队、劳务派遣公司、物流运输车队、香葱经纪人、餐饮服务等行业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拓展的转变。
笔者(右)在云南尚美嘉香葱交易有限公司调研
产业的融合发展,更为明显的还由于冷链物流的需要,体现在洗葱厂、制冰厂和冷库的建设上。
目前,全县共建设冷库130座、库容5.5万余立方米,泡沫包装箱厂2家、日产5万只,制冰厂12家、日产冰2500吨,洗葱厂23家、生产线206条。
据云南尚美嘉香葱交易有限公司厂长余超俊介绍,洗葱厂每天正常用工120人,还不包括装车的40人。
13人组成一条洗葱生产线,由公司统一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目前,洗葱厂的工人都有2年以上的务工经历。
公司每天洗葱80吨左右,每人每天可洗1吨香葱,每吨兑付工资230元。
这样一来,工人每天的工资都在230元以上。
泸西县小香葱产品销往全国14个省(市、区)
作为泸西县本地土生土地成长起来的宏达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彬,种植主打产品也从葡萄转为香葱。
公司种植面积由4年前的74亩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亩。
在政府支持50万元补贴的基础上,公司还自建了冷库,办起了洗葱厂,并在黑龙江、湖南长沙等地打开了自己的销售市场。
公司每2天要派出一辆车外送香葱1200件,每件14公斤。
目前,公司常年聘请务工人员在100人左右。
(作者:李熙 作者单位: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
原标题:《云南泸西:小香葱变身致富增收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