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是不是红烧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12 点击数:
简介:感觉东坡肉和五花肉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却有两种叫法?这两种菜有什么样的区别?东坡肉是谁发明的呢? 东坡肉是不是红烧肉 东坡肉和红烧肉是不一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食用烹饪方式、口感和刀工上,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食物原材料都是五花肉。

1、烹饪方式: 东坡肉的烹饪较复杂,要经历多个工序,主要是焖熟的,有着浓郁的香味;红烧肉则不一样,一般都是炒熟

【千问解读】

感觉东坡肉和五花肉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却有两种叫法?这两种菜有什么样的区别?东坡肉是谁发明的呢?

东坡肉是不是红烧肉

东坡肉和红烧肉是不一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食用烹饪方式、口感和刀工上,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食物原材料都是五花肉。

1、烹饪方式:

东坡肉的烹饪较复杂,要经历多个工序,主要是焖熟的,有着浓郁的香味;红烧肉则不一样,一般都是炒熟的。

2、刀工:

东坡肉的肉块较大,成品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呈现出方正的方块形状;红烧肉的体积则较小,出锅的时候多是放在一起的。

3、食用口感:

东坡肉的食用口感是非常好的,色泽鲜红,有着较高的颜值,肥而不腻;而红烧肉最大特点在于入口即化。

东坡肉有着较为久远的食用历史,有着薄皮嫩肉、味醇汁浓和香糯而不腻口等优点。

在多个菜系中均有着东坡肉这道菜,但是做法均不一样,最正宗的应该是浙菜中的东坡肉。

传说,东坡肉就是由北宋词人苏东坡创制的,是徐州“东坡四珍”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坡肉是不是红烧肉 东坡肉是谁发明的

东坡肉是谁发明的

东坡肉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发明出来的,当时苏东坡被贬黄州,对黄州烧肉情有独钟,苏东坡自己又非常喜欢吃肉,但是后来去杭州的时候,那地方并没有这样的菜肴,于是苏东坡结合黄州烧肉发明出了东坡肉,当然这个名字应该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

东坡肉是不是红烧肉 东坡肉是谁发明的

东坡肉是哪里的名菜 

杭州东坡肉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属于浙菜系。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

苏东坡(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写诗、书法都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

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亦有 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如《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 》、《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

东坡肉是不是红烧肉 东坡肉是谁发明的

东坡肉有多少年历史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轼(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创制(一说为苏轼小妾王朝云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为改善饮食所创),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

原型是徐州回赠肉,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5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苏东坡是怎么逃过乌台诗案的处罚的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苏东坡还是非常厉害的啊,当时乌台诗案很严重的,话说都要株连九族的,但是苏东坡最后成功化解了问题了,那么最后都是怎么化解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

很多人只知道,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却不知道比被贬黄州更可怕的是,他曾经面临死亡的威胁。

相对于被处死,所谓的“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并无权签署公文”,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1、乌台诗案个人觉得,“乌台诗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了。

这个乌台,就是御史台。

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御史台是古代的监察部门,对官员进行弹劾,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吧。

其实,“乌台诗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苏东坡写的诗,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后给皇帝写的谢恩奏章。

本来,这种谢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说自己过往业绩一般,但是皇恩浩荡,感谢组织信任,又给小臣换了这么好的职位,将来自己一定要鞠躬尽瘁,永远忠于皇帝等等。

只是,苏东坡不是写这类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内容是这样,他的文章总要说些真正的事情的,“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新进”就先让人皱眉头。

这里面的新进,不同于现在的意思,当时北宋为王安石变法新政引起的党争里,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义。

我们一般人以为,苏东坡给皇帝写的奏章,骂了一些人就骂了,怎么样?皇帝还能看那么仔细,给挑出来?这皇帝也是小肚鸡肠,闲得慌。

是的,我记得我们之前上课,老师讲到“乌台诗案”,苏东坡因为写的奏章开始吃亏,我们都是这样想的。

其实,我们想错了。

苏东坡写的奏章,实际上是要上报纸的。

在中国古代,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了。

苏东坡的文章,谁不抢着看?这次的谢恩表,就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的笑柄。

苏东坡过往的生活态度,一直都是嫉恶如仇,碰到不好的人与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没事,这次吐到一百次的时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杀与不杀,是个难题。

但是,抓起来,关进御史台监狱,是最起码的待遇!2、死亡威胁古代全能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这家伙还是苏东坡的旧友,他说:苏轼许多诗词都是泄愤之作,意在讥讽朝政。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

两人在杭州畅叙旧情,沈括顺带搞了苏东坡近期的很多新作,带回开封。

回京后,沈括认真研读苏东坡的作品,并用附笺把自己认为的有诽谤朝廷嫌疑的诗句做了详细的注解。

《湖州谢上表》爆料后,沈括赶紧地,把这些做过注解的诗词送给监察御史舒亶。

舒亶则是个坚定的倒苏派,他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潜心钻研,最终筛选出诽谤朝廷嫌疑最大的几首,公之于众。

比如,《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明显是在讽刺青苗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在讥讽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公开和朝廷大力推广的农田水利法唱反调。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最有分量的是“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苏东坡,你是有多恨当今圣上,非要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真龙,当今圣上可没死呢!在古代,诅咒皇帝,这是要掉脑袋的吧。

古代,说到御史,是不是眼前浮现出一批耿直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比如魏征、包青天、海瑞、左光斗等等。

可是,北宋那时的御史台,有自己的特殊性,已经因为之前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清洗过,换上了李定、舒亶等小人。

那些当政的小人把苏东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除了而后快,更要借这个机会把反对派一网打尽的。

舒亶奏请连同司马光、范镇、张方平和苏东坡另外5个朋友,一律处死。

甚至副相王珪在御史的逼促下,还想着在皇帝面前给苏东坡加上谋反之罪。

要知道在古代,这样的罪名,一给定上,只有死路一条,只是理由太过于牵强,竟然说苏东坡在一首关于柏树的诗里说龙在九泉,好在皇帝不信他这么牵强附会的控告。

3、逃过一劫乌台诗案的最终处罚,苏东坡被贬黄州,降职,充当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无权签署公文。

这个相对于御史台要求的处死、流放等,简直不是事。

“乌台诗案”由于案情重大,最终判决是皇帝亲自决定的。

当时的宋神宗,在御史台的强大压力下,也还是轻判了苏东坡,原因有几个,说来让大家判断判断。

第一个说法是宋仁宗的皇后,她一向支持苏东坡。

这时候身染重病,她对当时的神宗皇帝说,“我记得苏东坡兄弟二人中进士时,先帝很高兴,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到两位宰相之才。

现在我听说苏东坡因为写诗在受审,其实都是小人针对他。

小人没法子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就想由几句诗入罪。

这样控告他不也太无谓了吗?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别冤枉好人,老天爷是不容的。

”,又说大赦天下为她祈福的话,不用赦免那些凶恶之徒,把苏东坡赦免就行了。

这些话实际上等于遗言。

第二个说法是,定罪时候,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据说,王安石的上书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个说法,审问完毕之后,有一天晚上,一话不说,有人走进苏东坡的监室,往地上丢个小箱子做枕头,躺在地上就睡了。

苏东坡以为他是个囚徒,不管他,自己也躺下睡了。

四更时分,苏东坡觉得有人推他的头。

那个人向他说:“恭喜!恭喜!”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安心睡,别发愁。

”说完带着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

这个事情,实际上是皇帝暗中派宫中一个太监到监狱去观察苏东坡。

那个人到了苏东坡的屋子之后,苏东坡就睡着了,而且鼻息如雷。

他 回去报给皇帝说苏东坡睡得很沉,很安静。

这样,皇帝就判定苏东坡是问心无愧的。

还有,苏东坡在狱中以为自己要被处死,给弟弟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如果解析这首诗的话,措辞方面极为悲惨,手足之情愿世世为手足。

也足够呈于御前,因为诗中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自己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这次的事情别无他怨,都是自己的过错。

而这首给子由的诀别诗,最终传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看了后十分感动。

苏东坡也坚信自己写的这首诗会传到宋神宗手中!这也是虽然御史施予强大压力,苏东坡却最终判得很轻的缘故。

4、乌台诗案,里面都是哪些诗?很多人都会好奇,“乌台诗案”,里面都是苏东坡的哪些诗文惹了事情?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中说:“幸亏诗人陆游曾编有一本历史,其中包括所有审问苏东坡的亲笔文件。

现在我们还有一本书叫《乌台诗案》。

既然林语堂先生写的时候提及这本书,按道理是还有存于世的,只是,我在某当,以及广州图书馆搜索此书,都没有找到,在深圳图书馆搜索,感觉有,叫做《乌台诗案研究》,但只限馆内阅读,应该是非常稀缺的。

《乌台诗案》包括四件弹劾本章、审问记录全部,苏东坡的口供、证物,和最后的判词。

北宋在苏东坡逝世25年后,于靖康元年(1126)灭亡时,朝廷官员都向杭州逃难,尽量携带珍贵的文件。

金人攻入北宋京城后,特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作品、书画。

因为苏东坡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其实也已经驰名域外了。

反正,这批资料是逃过金人的魔爪,到了扬州,一个名叫张全真的政府官员看到这一份手稿,从朝廷档案里抽出来。

后来,张全真死后,一位姓张的宰相,受张全真的后人请求为先人作一篇墓志铭。

这位宰相要以那份手稿为代价。

那家后人只答应交出一半,另一半作为传家之宝。

陆游的日记记载说,他看见全部手稿都是苏东坡手写的,还有改正之处,都由苏东坡签名,再盖上御史台的官印。

我们不敢确言今日流传下来的这本书是完全根据陆游所见的那本手稿,不过内容却记载了朝廷公报的细节,包括苏东坡对自己那些诗句的解释。

”看过《乌台诗案》的话,就可以全部找到当时的肇事诗文吧,重点是还有苏东坡对自己诗句的解释。

毕竟,苏东坡从湖州任上被押送到京城,他的家人惊慌中,认为都是他写诗惹的祸,焚烧他的手稿,烧了三分之二,这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大的遗憾了。

很多人只知道,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却不知道比被贬黄州更可怕的是,他曾经面临死亡的威胁。

相对于被处死,所谓的“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并无权签署公文”,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1、乌台诗案个人觉得,“乌台诗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了。

这个乌台,就是御史台。

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御史台是古代的监察部门,对官员进行弹劾,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吧。

其实,“乌台诗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苏东坡写的诗,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后给皇帝写的谢恩奏章。

本来,这种谢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说自己过往业绩一般,但是皇恩浩荡,感谢组织信任,又给小臣换了这么好的职位,将来自己一定要鞠躬尽瘁,永远忠于皇帝等等。

只是,苏东坡不是写这类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内容是这样,他的文章总要说些真正的事情的,“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新进”就先让人皱眉头。

这里面的新进,不同于现在的意思,当时北宋为王安石变法新政引起的党争里,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义。

我们一般人以为,苏东坡给皇帝写的奏章,骂了一些人就骂了,怎么样?皇帝还能看那么仔细,给挑出来?这皇帝也是小肚鸡肠,闲得慌。

是的,我记得我们之前上课,老师讲到“乌台诗案”,苏东坡因为写的奏章开始吃亏,我们都是这样想的。

其实,我们想错了。

苏东坡写的奏章,实际上是要上报纸的。

在中国古代,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了。

苏东坡的文章,谁不抢着看?这次的谢恩表,就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的笑柄。

苏东坡过往的生活态度,一直都是嫉恶如仇,碰到不好的人与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没事,这次吐到一百次的时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杀与不杀,是个难题。

但是,抓起来,关进御史台监狱,是最起码的待遇!2、死亡威胁古代全能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这家伙还是苏东坡的旧友,他说:苏轼许多诗词都是泄愤之作,意在讥讽朝政。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

两人在杭州畅叙旧情,沈括顺带搞了苏东坡近期的很多新作,带回开封。

回京后,沈括认真研读苏东坡的作品,并用附笺把自己认为的有诽谤朝廷嫌疑的诗句做了详细的注解。

《湖州谢上表》爆料后,沈括赶紧地,把这些做过注解的诗词送给监察御史舒亶。

舒亶则是个坚定的倒苏派,他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潜心钻研,最终筛选出诽谤朝廷嫌疑最大的几首,公之于众。

比如,《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明显是在讽刺青苗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在讥讽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公开和朝廷大力推广的农田水利法唱反调。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最有分量的是“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苏东坡,你是有多恨当今圣上,非要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真龙,当今圣上可没死呢!在古代,诅咒皇帝,这是要掉脑袋的吧。

古代,说到御史,是不是眼前浮现出一批耿直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比如魏征、包青天、海瑞、左光斗等等。

可是,北宋那时的御史台,有自己的特殊性,已经因为之前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清洗过,换上了李定、舒亶等小人。

那些当政的小人把苏东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除了而后快,更要借这个机会把反对派一网打尽的。

舒亶奏请连同司马光、范镇、张方平和苏东坡另外5个朋友,一律处死。

甚至副相王珪在御史的逼促下,还想着在皇帝面前给苏东坡加上谋反之罪。

要知道在古代,这样的罪名,一给定上,只有死路一条,只是理由太过于牵强,竟然说苏东坡在一首关于柏树的诗里说龙在九泉,好在皇帝不信他这么牵强附会的控告。

3、逃过一劫乌台诗案的最终处罚,苏东坡被贬黄州,降职,充当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无权签署公文。

这个相对于御史台要求的处死、流放等,简直不是事。

“乌台诗案”由于案情重大,最终判决是皇帝亲自决定的。

当时的宋神宗,在御史台的强大压力下,也还是轻判了苏东坡,原因有几个,说来让大家判断判断。

第一个说法是宋仁宗的皇后,她一向支持苏东坡。

这时候身染重病,她对当时的神宗皇帝说,“我记得苏东坡兄弟二人中进士时,先帝很高兴,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到两位宰相之才。

现在我听说苏东坡因为写诗在受审,其实都是小人针对他。

小人没法子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就想由几句诗入罪。

这样控告他不也太无谓了吗?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别冤枉好人,老天爷是不容的。

”,又说大赦天下为她祈福的话,不用赦免那些凶恶之徒,把苏东坡赦免就行了。

这些话实际上等于遗言。

第二个说法是,定罪时候,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据说,王安石的上书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个说法,审问完毕之后,有一天晚上,一话不说,有人走进苏东坡的监室,往地上丢个小箱子做枕头,躺在地上就睡了。

苏东坡以为他是个囚徒,不管他,自己也躺下睡了。

四更时分,苏东坡觉得有人推他的头。

那个人向他说:“恭喜!恭喜!”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安心睡,别发愁。

”说完带着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

这个事情,实际上是皇帝暗中派宫中一个太监到监狱去观察苏东坡。

那个人到了苏东坡的屋子之后,苏东坡就睡着了,而且鼻息如雷。

他 回去报给皇帝说苏东坡睡得很沉,很安静。

这样,皇帝就判定苏东坡是问心无愧的。

还有,苏东坡在狱中以为自己要被处死,给弟弟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如果解析这首诗的话,措辞方面极为悲惨,手足之情愿世世为手足。

也足够呈于御前,因为诗中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自己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这次的事情别无他怨,都是自己的过错。

而这首给子由的诀别诗,最终传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看了后十分感动。

苏东坡也坚信自己写的这首诗会传到宋神宗手中!这也是虽然御史施予强大压力,苏东坡却最终判得很轻的缘故。

4、乌台诗案,里面都是哪些诗?很多人都会好奇,“乌台诗案”,里面都是苏东坡的哪些诗文惹了事情?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中说:“幸亏诗人陆游曾编有一本历史,其中包括所有审问苏东坡的亲笔文件。

现在我们还有一本书叫《乌台诗案》。

既然林语堂先生写的时候提及这本书,按道理是还有存于世的,只是,我在某当,以及广州图书馆搜索此书,都没有找到,在深圳图书馆搜索,感觉有,叫做《乌台诗案研究》,但只限馆内阅读,应该是非常稀缺的。

《乌台诗案》包括四件弹劾本章、审问记录全部,苏东坡的口供、证物,和最后的判词。

北宋在苏东坡逝世25年后,于靖康元年(1126)灭亡时,朝廷官员都向杭州逃难,尽量携带珍贵的文件。

金人攻入北宋京城后,特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作品、书画。

因为苏东坡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其实也已经驰名域外了。

反正,这批资料是逃过金人的魔爪,到了扬州,一个名叫张全真的政府官员看到这一份手稿,从朝廷档案里抽出来。

后来,张全真死后,一位姓张的宰相,受张全真的后人请求为先人作一篇墓志铭。

这位宰相要以那份手稿为代价。

那家后人只答应交出一半,另一半作为传家之宝。

陆游的日记记载说,他看见全部手稿都是苏东坡手写的,还有改正之处,都由苏东坡签名,再盖上御史台的官印。

我们不敢确言今日流传下来的这本书是完全根据陆游所见的那本手稿,不过内容却记载了朝廷公报的细节,包括苏东坡对自己那些诗句的解释。

”看过《乌台诗案》的话,就可以全部找到当时的肇事诗文吧,重点是还有苏东坡对自己诗句的解释。

毕竟,苏东坡从湖州任上被押送到京城,他的家人惊慌中,认为都是他写诗惹的祸,焚烧他的手稿,烧了三分之二,这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大的遗憾了。

大盐平八郎领导太平天国的传说是不是真的?

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期间,人民起义不断。

据不完全统计,1603年至1853年,全国共发生1100次暴动和起义。

特别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于商品货币关系侵入农村,阶级矛盾激化,加上天灾人祸,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

从文化到天保年间(1804-1843)约40年内,共发生320余起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

天保八年(1837年),大阪爆发了次规模空前的“米骚动”。

下级武士出身的警官大盐平八郎(1794-1837)同情人民的饥苦,抱改革幕府政治的愿望,号召城乡人民起义。

起义虽只经一天半便遭镇压,但它有计划有口号震撼了幕府的心脏地区,因此,在日本人民中留下深刻印象,人们长久地怀念领导起义的大盐平八郎。

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不久,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的消息大约从日本嘉永五年(1852年)起,从日本和中国、朝鲜的往来,荷、美、英、俄等赴日的船只,以及日本漂流民“荣力丸”船员等渠道,传到日本。

由于了解的渠道和阶级立场不同,日本各阶层对太平天国革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对劳动人民来说,太平天国反映了他们力图摆脱封建压迫的愿望。

所以当“荣力丸”漂流船员文太从上海回国,谈论他所看到和听到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情况后日本城乡劳动者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

下层知识分子堀照明据文太的谈话,编述《荣力丸漂流记谈》一书。

此后,又出现《云南新话》、《鞑靼胜败记》等以太平天国为基线的小说。

这些小说的倾向性说明,作者同情太平天国,客观上反映日本人民对幕府的不满、寄希望于攘夷倒幕的情绪,正因为如此,劳动人民和下层知识分子中间,流传着大盐平八郎到中国,领导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的虚构传说。

日本劳动人民同情和支持大盐领导的大阪起义,因而幻想大盐未死。

并且这种幻想还有客观原因。

天保八年二月十九日,起义失败,可大阪官方尽一切力量30多天还没有搜捕到大盐。

三月二十七日,官方在大阪油挂町美吉屋五郎兵卫的小屋发现大盐,立即捕捉,但大盐自焚,面目焦烂难以辨认。

幕府官员川路圣谟对面目焦烂的尸体是否是大盐也发生疑问,稍后便出现“大盐在美国船上”的传闻。

劳动人民因此幻想大盐脱离魔掌,避难中国或欧洲。

恰在五十年代初,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大盐便被幻想来到中国,并成为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中国实现他在日本未竟的事业。

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很久,到后,又形成文学,似乎真有其事了。

明治23年(1890年)大盐的姻戚秋篠昭足死后,其婿为之建碑,将此传说写进碑文:“大盐父子及其徒十二人遁河内,窜土屋中。

七人自尽,余乃泛海遁肥前天草,居岁余,更航入清国。

”以后日本学者石崎东目为大盐作传也写道:“对大盐等的搜索因纱屋五郎兵卫处烧死僧侣二人而告一段落。

乘此机会,大盐父子及秋篠等一度逃亡九州。

父(指秋篠)隐于亲属天草庄屋长冈行之助家,与寓居于长崎崇福寺的清商周某相亲近,乘清商回国时,与大盐共去中国……,”于是大盐来中国的故事变成事实。

更玄的是,按石崎氏所说,清商周某即周云山,也即太平天国的南王冯云山。

一日上帝会创始人朱九涛会见三位来访者一为,一为冯云山、一为“东海伟人”,乃洪、冯之先生。

最后朱九涛与“东海伟人”互就道义问答,胜者为,统率上帝会,问答三日,朱服,让上帝会于“东海伟人”,即传说中的大盐平八郎。

他居于幕后策划,由洪秀全出面领导太平天国革命。

从日本劳动人民说,这无疑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未死的大盐领导中国劳动人民,实现梦寐以求的解放事业,日本人民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解放,从感情上敬仰大盐,大有自身得到解放的感觉。

然而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这只是美好的传说。

随机文章为什么夏朝不是中央集权?神秘莫测的间歇泉之谜,黄石公园间歇泉喷射高度达116米火星表面纹身图案之谜,火星风暴刮起粉尘形成奇特图案女妖洞在什么地方,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内(世界第一无底洞)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东坡肉是不是红烧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