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礼于嘉祐六年(1061年)中进士,最初在幕府中担任河东路唐介门下官职。
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入侵边境,河东宣抚使韩绛匆忙调集四万百姓进行防御。
【千问百科解读】
王安礼(1034-1095年),字和甫,出生于抚州临川,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诗人,也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弟,与王安国、王雱一起被誉为"临川三王"。
王安礼于嘉祐六年(1061年)中进士,最初在幕府中担任河东路唐介门下官职。
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入侵边境,河东宣抚使韩绛匆忙调集四万百姓进行防御。
然而,王安礼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民众不擅战事,现在驱使他们上阵,即使不被敌人击败,也会因寒冷和饥饿而丧生。
应该停止征兵"。
后来吕公弼采纳了他的建议,调集精兵迎击敌军,使得四万无辜百姓免于灾难。
吕公弼非常感激王安礼的意见,并将此事上报。
宋神宗听闻其才能,召他为崇文院校书,进入集贤院,担任润州、湖州知州,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参与修撰《起居注》,并担任知制诰的职务。
王安礼勇于坚持正义和直言不讳。
他与王安石在政治上意见不合,曾上书反对变法。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撰写了一些反对变法的诗文,被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指控并入狱,处境十分危险,无人敢于施援。
然而,王安礼泰然面对君王,对宋神宗说:"自古以来,有度量的君主不会因言辞而定罪,现在突然将苏轼拘捕并加罪,恐怕后人会说陛下不能容忍人才"。
神宗原本也没有打算深究此案,但在王安礼的进谏下,最终对苏轼从轻处理。
王安礼在担任开封知府期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善于审理案件,执法严明。
有成千上万的案件积压,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和公正判决。
他日夜努力工作,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暗访,不畏权势,认真剖析案情,秉持公正执法。
在他上任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他审理了所有的积案,导致"所有囚犯都获释",并将结果公之于众。
辽国使臣在府前看到这一幕后,也对他大加赞赏。
宋神宗听闻此事后,也赞扬道:"王安礼勤勉于公务,惊动邻国,实至古无愧。
"为了奖励他,特别晋升了他的官职。
元丰四年(1081年),王安礼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后来晋升为左丞(副相),参与国家的政务议事。
元丰七年(1084年),由于他多次反对神宗派兵攻打西夏,遭到御史张汝贤的弹劾,被贬为端明院学士,调任江宁府知府。
在元祐年间,他被授予资政院学士的职位,并先后担任扬州、青州、蔡州、舒州等地的知州以及永兴知军。
绍圣二年(1095年),他任太原知府期间逝世。
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太师、魏国公的荣衔。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本页面内容仅为信息发布,不作为任何招生依据,亦不构成任何报考建议。
如果您需要报名,请直接与学校联系,谨防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