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变化大?专治不读书?|专访温儒敏
【千问解读】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
2024年秋季,中国中小学按照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年级、七年级学生开始使用新修订的语文统编教材,其他年级将于明后年陆续铺开使用。
网络上,对于语文统编教材争议不断……
吴小莉对话温儒敏
10月18日晚20:30
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
专访温儒敏
网友们对语文教材提的意见,
主编们看了么?
很多意见它是不能成立的,是炒作……比较多的矛头对向我:“这老头子怎么还不退休,中国人都死光了?”
吴小莉:作为总主编,您在2017-2019年参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您说这是您一生当中做的最困难的事情。
温儒敏:有个新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它比较理想化,要用一些新的学习模式。
但实际上高中的时间很短,三年里最多两年上课,第三年就复习了,而90%的学生还是要参加高考。
所以我们认为要做到兼顾,既要改革,加强综合性、实践性,同时也要照顾到中国的国情。
还有各方面的专家、上面的要求,这版教材要过很多关,因为是统编教材,需要求得一个最大的共识。
吴小莉:那您的“如履薄冰”,是什么?
温儒敏:我们编教材的过程都是保密的。
统编语文教材网上经常会炒作,平均一个月、两个月就会炒作一次,全民狂炒,因为谁都可以提意见的。
吴小莉:那这个意见你们后来会听取吗?
温儒敏:很多意见它是不能成立的,但要炒作的话,必须要应对。
吴小莉:您又是总主编
温儒敏:那就更挨骂了。
吴小莉:所以炒作的时候,基本矛头都对向您是吗?
温儒敏:比较多的对向我,“这老头子怎么还不退休,中国人都死光了?” ,是吧,什么样的都有。
吴小莉:那对于炒作,通常是会听专家的意见多,还是也会听听网友的意见?
温儒敏:网友的意见也要听,可能他不了解情况、不专业,这都可以理解的,但有很多是炒作的,它会给公职人员,特别是给政府部门相当大的压力。
吴小莉:所以你们要去解释?
温儒敏:我们是学者,相对来说,还没有那么大压力。
譬如我们选的课文里面有科幻小说,有儿童角度的一些科学小品文,这些是非逻辑性的,它不一定有科学性,可能有些院士看了以后,说你这个不可能、不合适,我们就要给他解释,什么是儿童文学,为什么对儿童来说,它是可能的。
要做大量协调的工作。
吴小莉:后来被接受了吗?
温儒敏:有些接受,有些不能接受。
实在不能接受的,我们只好妥协了,或者就删掉了。
譬如说《哈利·波特》,我也读过,我的外孙女也读。
吴小莉:我也是《哈利·波特》迷,而且是一本一本出、一本一本追着看的那种。
温儒敏:我觉得非常好啊,我们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时候,曾经把《哈利·波特》和刘慈欣的一个作品也选入了课文。
吴小莉:结果呢?
温儒敏:《哈利·波特》在这次修订的时候被砍掉了,以前是有的,刘慈欣的一篇科幻作品——《带上我的眼睛》留下了。
统编语文教材被称作“专治不读书”
阅读量这么大,学生能理解吗?
一些经典作品,希望中学生、小学生就懂,是不可能的,只是要求他们有所接触、有所感知、有所了解,也许要通过他们以后人生的发展、人生的经验,去补充、去丰富、去感悟它……
吴小莉:这次统编的初高中语文教材,有人形容叫做“专治不读书”,您觉得达到这个效果了吗?
温儒敏:应该说比以前好一点。
因为现在高考也在改革,有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里又分为应用类、文学类等等,它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如果光做题不读书,阅读能力跟不上,就应对不了。
吴小莉:大家又问了,高考范围这么大,您也强调要整本阅读,需要整本阅读的书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这些书是高考可能会考的内容吗?
温儒敏:基本都是经典的、具有社会共识的一些书才会指定必读,书目是非常严格的。
至于高考是不是要考整本书阅读,在有些题中会有所反映,比如说《红楼梦》,不会考你对《红楼梦》的研究有多么深,它只是大概来考察你有没有接触过,对它有没有理解,出的题是比较活的。
吴小莉:高中教材要读《红楼梦》,学生们可能读不懂,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去读?
温儒敏:既然是经典作品,它必然和普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之间会存在隔膜,像《庄子》、《论语》,这些经典作品,希望中学生、小学生就懂,这不可能的,只是要求他们有所接触、有所感知,作为一种知识有所了解,也许要通过他以后人生的发展、人生的经验,去补充、去丰富、去感悟它。
吴小莉:是否担心孩子们读了之后,觉得都像《红楼梦》这么难读,以后觉得经典作品都不好读了?
温儒敏:完全可能。
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经典作品,它作为一个素养,我们的要求是兜底,并不要求学生有多高深的了解,那是不现实的,这是为了我们整个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
古诗词里的一些字读音改了,为什么?
古代并没有统一的古音,各个朝代的读法都可能不一样,古代也没有普通话……
温儒敏:最近炒作的,古诗词里有一些读音,以前有古音,现在要统统改为今读。
吴小莉:但是古音有古音的道理呀?
温儒敏 :古音它有道理,押韵,在一首诗里,可以注明它读的古音是什么,但注音的时候,还是要注今读。
吴小莉:那久而久之,到了下一代可能都不知道古音了。
温儒敏:那不奇怪,因为古代人他也不知道,要不怎么有训诂学。
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是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规定。
如果都是注古音的话,那一首诗里面,你不知道古音还有很多。
古代并没有统一的古音,各个朝代的读法都可能不一样,古代也没有普通话,像是洛阳音或是陕西话,和广东读法就完全不一样。
作为初等教育,还是要今读,老师可以去说,古音也可以这样读,比较押韵。
语文教材又深又难,
到底是提高兴趣还是扼杀兴趣?
深浅的问题,只能求一个共识。
同一个水平,城市里的好学校觉得浅了,农村又觉得深了……
吴小莉:网友有问题想问您,他说:“现在的语文教材又深又难,比30年前、20年前的教材难多了,要求也高多了。
又深又难的语文教材,到底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语文兴趣,还是扼杀兴趣?”
温儒敏:也不能说现在的语文又深又难,确实有些小学课文是难的,但教学上要求“难文易读”、“深文浅读”。
比如说小学选了一篇鲁迅的作品,其实很难,但是只要求学生有所接触、了解,有个初步印象,并不列入考试。
它的难度系数是有讲究的,不是说专家几个人“捏估”一下,是有课标要求的,而课标是根据全国那么大的一个范围,取中等稍微偏上的水平。
譬如说,取一个普通县里的普通中学的水平,比这个水平稍微高一点就可以了。
但这种高度,对于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很好的学校,觉得浅了,但对农村来说又觉得深了。
所以这个深浅的问题,只能求一个共识。
那你看看高考题,比现在教材难多了。
吴小莉:那这些高考题,是不是都从教材里出的呢?
温儒敏:不是。
只有一部分是靠教材。
吴小莉:那学生们要读的东西好多啊?
温儒敏:必须要难度更大才有选拔。
所以高考题的设计,有些就是基础题,送分的,大家基本上都可以做,但小部分题,只有非常聪明的孩子才能做。
所以我们是做过调查的,而且要经过试教,像这版教材的修订本经过了6个省市100多个学校的试教。
吴小莉:一线老师的反应是如何?
温儒敏:反应很好的。
小学、初中的教材,都得到了第三方调查,85%以上的教师都是认为这套教材非常好。
高中的没有做调查。
吴小莉:小学、初中的版本在审议的过程当中,两次进了中南海汇报,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指示?
温儒敏:有二十多个部委的领导参加,一个是政治把关,然后提一些很细腻的意见,管海洋的、管民族的、气象的等等,各方面都要去让他们挑错的。
中央领导在有关批示中指,统编教材,叫“此乃铸魂工程”。
制作人:韩烟
编导:穆媛
编辑:金芃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1 1、九十九,猜一字答案是:白 2、九号,猜一字答案是:旭 3、二兄弟,各自立,猜一个字答案是:竞 4、人有他则变大,猜一个字答案是:一 5、人都到了,猜一个字答案是:倒 6、人无信不立,猜一字答案是:言 7、八十八,猜一个字答案是:米 8、刀出鞘,猜一字答案是:力 9、十三点,猜一个字答案是:汁 10、十五天,猜一个字答案是:胖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2 1、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
(旧) 2、一点不出头。
(术) 3、一人住在山旁边,从来没有见过面。
(仙) 4、多出一半。
(岁) 5、七十二小时。
(晶) 6、一月一日非今天。
(明) 7、守门员。
(闪) 8、一口咬住多半截。
(名) 9、要一半,扔一半。
(奶) 10、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点。
(器) 11、一口咬掉牛尾巴。
(告)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3 1、空中布袋——装疯。
(装风)。
2、宋江的军师——无用。
(吴用)。
3、老太婆上鸡窝————————笨蛋。
(奔蛋)。
4、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
(留绳)。
5、哥哥不在家——少来。
(嫂来)。
6、外甥打灯笼——照旧。
(照舅)。
7、雨打黄梅头——倒霉。
(倒梅)。
8、半两棉花——免谈。
(免弹)。
9、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无发无天)。
10、矮子过渡——安心。
(淹心)。
11、马店买猪——没那事。
(没那市)。
12、腊月天气——动手动脚。
(冻手冻脚)。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4 1、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2、老虎拉车——谁敢(赶) 3、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4、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5、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6、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7、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8、飞机上敲铜锣——声名(鸣)远扬 9、蚂蚁尿书上——识(湿)字不多 10、墙头上挂狗皮——不像话 11、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12、猪鼻子里插大葱──装相(象) 13、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14、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15、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逢圆) 15、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鞋)归正 16、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17、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盐)在先 18、打灯笼搬石头——照办(搬) 19、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5 1、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2、老虎拉车——谁敢(赶) 3、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4、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5、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6、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7、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8、飞机上敲铜锣——声名(鸣)远扬 9、蚂蚁尿书上——识(湿)字不多 10、墙头上挂狗皮——不像话 11、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12、猪鼻子里插大葱──装相(象) 13、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14、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15、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逢圆) 15、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鞋)归正 16、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17、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盐)在先 18、打灯笼搬石头——照办(搬) 19、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6 1、空中布袋——装疯。
(装风)。
2、宋江的军师——无用。
(吴用)。
3、老太婆上鸡窝——笨蛋。
(奔蛋)。
4、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
(留绳)。
5、哥哥不在家——少来。
(嫂来)。
6、外甥打灯笼——照旧。
(照舅)。
7、雨打黄梅头——倒霉。
(倒梅)。
8、半两棉花——免谈。
(免弹)。
9、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无发无天)。
10、矮子过渡——安心。
(淹心)。
11、马店买猪——没那事。
(没那市)。
12、腊月天气——动手动脚。
(冻手冻脚)。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7 家里请吹鼓手——名(鸣)声在外 僵蚕作硬茧——不成功(宫) 江南的蛤蟆——难缠(南蟾) 酱菜缸里泡石头——一言(盐)难尽(进) 酱油铺里的伙计——爱管闲(咸)事 叫花子过烟瘾——讨厌(烟) 叫花子看滑稽(独角戏)——穷开心 叫花子讨灰面(白面)——一穷二白 金子当作黄铜卖——屈(财) 景德镇停业——没词(瓷)了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酒壶里插棒棒——胡(壶)搅 贾宝玉的父亲——假正(贾政) 叫人吃砖头——难言(咽) 借米一斗还六升——赖死(四) 近视眼下棋——失(识)不了足(卒) 精装茅台——好久(酒) 韭菜面孔——一吵(炒)就熟 酒壶里翻跟头——胡(壶)闹 江中的鲤鱼——油(游)惯了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8 1、和尚挖墙洞——妙透了 2、张飞哈气——自我吹虚 3、懒厨子做席——不想给你吵 4、耗子跳到钢琴上——乱谈 5、门外吹喇叭——想得开 6、桅杆顶上吹唢呐——四方闻名 7、黑瞎子坐月子——吓熊了 8、丈二宽的长袍——大摇大摆 9、弯藤结歪瓜——孬 10、耗子啃皮球——客气 11、国画馆里倒垃圾——尽废话 12、香炉里长草——慌了神 13、裱糊匠止天——胡云 14、马尾绷琵琶——不值一谈 15、秃子当皇上——不要王法 16、盐堆里爬出来的人——闲话不少 17、狼头上插竹笋——装样 18、两代寡妇——没功夫 19、黄连泡瓜子——苦人儿 20、倒贴的门神——翻脸 21、空着手回娘家——无理 22、小擀杖掉油缸——又奸又猾 23、倾巢的黄蜂——各散四方;一哄而散 24、天亮公鸡叫——白提 25、十五面锣鼓一齐敲——七想八想 26、矮子过河——安心 27、肚皮贴在脊梁上——妖气 28、东西路南北拐——走邪道 29、长就的牛角——值不得;直不了 30、森林里野炊——有的是才 31、裁缝不带尺——存心不良 32、枣核儿解板——没有几句 33、铜叉碰铜锣——想到一快了 34、懒婆娘上鸡窝——笨蛋 35、蚂蚁尿书本——识字不多 36、橡皮棍子做旗杆——树不起来 37、灯草打鼓——不想 38、开会请了假——没出席 39、六月里戴手套——保守 40、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41、二月的闷雷——想得早 42、邮包掉水田——半信半疑 43、寿星老儿练琵琶——老生常谈;老调重弹 44、牛毛羊毛和驴毛——全是痞子出身 45、玻璃瓶里装王八——原形毕露 46、旗杆顶上放鞭炮——想得高 47、酒壶里插棒棒——胡搅 48、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又动人 49、灶神上贴门神——话里有话 50、脚趾缝里长茅草——慌了手脚 51、沙漠里烤火——就地取材 52、耳朵里塞棉花——装样 53、老鼠吃高粱——顺杆爬 54、王八肚子上插鸡毛——归心似箭 55、六月里的鱼汤——不动 56、孙女穿上奶奶的鞋——钱紧;老样子 57、猴子拿虱子——瞎抓 58、一斤肉放进四两盐——闲人 59、肉汤里煮元宵——混 60、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又动人 61、帽子上面戴斗笠——官上加官 62、庙里的马——精不了 63、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盯上不放 64、壁上的春牛——离不得;跟 65、老婆婆喝稀饭——无耻下流 66、屎盆往脑袋上扣——栽赃 67、菱角碰粽子——尖对棱;奸对奸 68、两响炮升天——想到一块了 69、碓窝吞下肚——实心眼 70、鳝鱼的脑袋——又奸又猾 71、小猪抢食——吃里爬外 72、虾子掉在盐堆里——忙中有闲 73、癞痢头上长肿瘤——突出 74、大槐树上挂电灯——四方有名 75、掉下井的秤砣——扶不上来 76、阎王的参谋——鬼点子多;诡计多端 77、裁缝干活——忘不了吃 78、蜂蜜待客——给他点甜头 79、霜打的茄子——软不拉耷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谐音歇后语9 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 君寿星打靶——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题(蹄) 旱魅拜夜叉——尽(精) 见鬼园外竹笋——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龟盖量米——什么声(升) 难出扯胡子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空想(响) 抓蜂吃蜜——恬(甜)不知耻(刺) 两百钱的花生——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有理(礼) 护国寺买骆驼——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麻烦(饭)了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作品原文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作品注释 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2、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3、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4、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5、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就。
6、如或:如果有人。
如:假如。
或:无定代词,有人。
7、则:连词,那么,就。
8、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动词,用。
9、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10、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11、乘:兵车。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1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
乎:于,在。
13、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在上面。
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14、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动词,接着。
饥馑,饥荒。
15、比及:等到。
16、且:连词,并且。
17、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18、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19、方:见方,纵横。
20、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21、足:使……富足。
22、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23、其:那。
24、以:把。
后边省宾语“之”。
25、俟:等待。
26、能:动词,能做到。
27、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28、如:连词,或者。
29、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30、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31、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32、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33、愿:愿意; 34、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35、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36、鼓:弹。
37、瑟:古乐器。
38、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9、舍:放下。
40、作:立起来,站起身; 41、撰:才具,才能。
42、伤:妨害。
43、乎:语气词,呢。
44、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
莫,通“暮”。
既:副词,已经。
45、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46、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
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47、喟然:叹息的样子。
48、与:赞成。
49、后:动词,后出 50、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5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
以:介词。
靠,用。
让:礼让,谦逊。
52、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
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作品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你们是不了解我的!’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
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 (曾皙说):“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如: (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 (4)尔何如(即,尔如何)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 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皙,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关于“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有下面一些理由。
⑴从孔子的思想看。
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
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⑵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
《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
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
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
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笑”了。
可见,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⑶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
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
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
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
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⑷从《论语》中其他篇章有关记载看。
《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
’子说。
”(斯,指仕进之道,说,同“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孔子见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
”(邢昺:《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
《公冶长》里这段记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一个注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赏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
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
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
《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
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
《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
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