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素的吸收为物理扩散性,吸收量与摄入量多少相关
【千问解读】
胡萝卜素的吸收部位在小肠,小肠细胞内含有胡萝卜素双氧化酶,在其作用下进入小肠细胞的胡萝卜素被分解为视黄醛或视黄醇。
体吸收步骤日常饮食中的胡萝卜素进入并贮存于机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日常饮食中胡萝卜素在动物胃肠道中消化酶的作用下,从其蛋白质复合物中分离出来,在十二指肠与其它酯类物质一起经胆汁乳化后形成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向肠道吸收细胞刷状缘靠近以便被摄取,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
、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小肠上皮细胞内立即被转移到细胞的一侧,一部分经双氧酶在中央或一侧裂解后转化为维生素A满足机体的需要;
4、肝外组织利用酯蛋白脂酶的作用先于肝脏摄取胡萝卜素;剩下的部分和乳糜微粒一起释放进入淋巴和血液,以低密度脂蛋白为载体转运到肝脏;
肝脏摄入的胡萝卜素贮存于肝脏或者分泌入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胡萝卜素被肝外组织摄取,并贮存于肝外组织。
影响吸收的因素1、脂肪和脂肪酸: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的,脂肪对胡萝卜素起运输作用。
日粮中脂肪的含量会影响胡萝卜素的吸收,日粮中的脂肪经胰酶和胆盐作用形成胶粒,胡萝卜素溶于其中而一同被吸收。
脂肪可刺激胆汁分泌乳化脂肪,从而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吸收。
研究发现,牛体脂肪中油酸含量与胡萝卜素的含量间存在正相关。
在灌注液中添加游离脂肪酸极显著促进了胡萝卜素的吸收,而且油酸的促吸收作用最大,添加脂肪酸后血清中维生素A 的浓度极显著提高。
游离脂肪酸促进了胡萝卜素的吸收。
日粮脂肪促进了细胞对胡萝卜素的吸收,提高了细胞内胡萝卜素断裂酶的活性,使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
虽然许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胡萝卜素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但比油酸弱,因为在肠黏膜细胞内存在一种脂肪酸结合蛋白,不饱和脂肪酸比胡萝卜素更易与脂肪酸结合蛋白结合,这种竞争性降低了胡萝卜素的吸收。
人食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向日葵油时,胡萝卜素在小肠的吸收高于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牛脂。
2、胆酸盐:胆汁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小的胶粒,易在小肠的液态环境中吸收,从而促进溶解在脂肪中的类胡萝卜素的吸收。
当胡萝卜素溶于胶体溶液,在无胆汁存在时胡萝卜素既不能被吸收也不能发生断裂生成酯,说明胆汁不仅起肠腔助溶作用,而且参与了胡萝卜素的吸收、断裂和酯化的全过程,并且胆汁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吸收无种间特异性。
胆汁中起作用的物质是结合性的胆酸和胆盐,促吸收的最佳浓度为0.04~0.008 mol/L,浓度过高反而起抑制作用。
3、维生素A:日粮中维生素A 的含量也影响类胡萝卜素的吸收。
已有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A 会增加胡萝卜素的断裂。
缺乏维生素A 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胡萝卜素下降。
但尽管小肠黏膜细胞吸收胡萝卜素的能力下降,但总的胡萝卜素吸收量却上升,这可能与淋巴吸收有关,这表明维生素A 缺乏可导致胡萝卜素的净吸收增加。
4、其它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碳氢类胡萝卜素与含氧类胡萝卜素如斑蝥黄,黄体素,西红柿红素之间存在着拮抗或协同作用。
黄体素阻碍胡萝卜素的吸收,但并不影响胡萝卜素的断裂,当黄体素占优势时,这种阻碍作用非常显著,各种日粮纤维包括果胶,在日粮中高水平(20%)会影响人体对胡萝卜素的利用率,而且果胶的影响作用大于纤维素,琼脂及谷物糠麸;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也影响胡萝卜素的吸收,蛋白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胡萝卜素断裂为视黄醛,从而有利于维持胡萝卜素梯度扩散;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充足可提高胡萝卜素加双氧酶的活性,此外,日粮中类胡萝卜素及适宜的Fe,维生素E 和含- SH 基的物质如谷胱甘肽,硫醇等,均有利于该酶活性的正常发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