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学经验,碰撞智慧火花!黔西南州150余名数学老师开展“同课异构”
【千问解读】
为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水平,黔西南州150余名教师日前在册亨参加了全州中小学(八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以课例展示+评课议课+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同时,活动全程直播分享授课教师的精彩课堂,让这场教育盛宴跨越时空界限,让更多教育者得以共享智慧碰撞的火花。
据悉,本次活动在评价体系上也实现了创新突破。
除了专家团队的专业评价之外,还特别邀请了28位州县观摩教师,通过扫码加入评分小程序,共同参与课堂评价。
这一举措,让评价更加客观、全面,赢得了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活动期间,全州13位授课教师分别围绕《等边三角形(第二课时)》和《最短路径问题》两个课题,精心设计了13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完美诠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课堂上,教师们巧妙融合生活实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的无限热爱与探索欲望。
同时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
在评课议课环节里,州级专家团队对每位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与点评,既表彰了教学创新与实践成果,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与相互启发。
同时,教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们纷纷表示,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为自身教学技艺的精进提供了宝贵思路。
“教育之路,从不缺理论者、理想者、批判者和评论者,但真正稀缺的,是那些勇于实践、敢于行动的探索者。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教育的力量。
我将把所学所得,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行动,不断追求卓越,为学生的成长与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结束后,一位教师分享道。
特约通讯员 韦洁 王贤高
贵州教育报记者 潘国虎
编辑 杨睿
二审 刘钢 罗欢
三审 李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解析:古时候文人集会一般有什么娱乐活动?
相比起现代丰富多彩的活动,古代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生活很枯燥。
人们往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实际上这真的是一个误会。
角抵、博戏、掷骰子、九连环、斗百草、蹴鞠、叶子戏、彩选格等等。
这些不过是古人娱乐方式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足球、扑克、相扑等的原型。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其实远不止这些,他们还将一些娱乐活动发展成商业,增加收入,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且他们还将一些娱乐活动引入宴会,丰富了宴会的娱乐属性,增强了人们的体验感。
不同类型的宴会有不同类型的活动。
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集会时的娱乐活动都有什么?我们该如何玩转古代文人集会时娱乐活动,下面是一份文人娱乐活动攻略,请签收。
01曲水流觞 原为古代民间的风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和的雅事。
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祓禊仪式后,大家在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可以浮在水面的木案上并放入溪流中,自上游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住,谁就要即兴赋诗并饮酒。
若没有办法作出诗,则要自罚三杯。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
其中最为出名的曲水流觞集会就是的兰亭集会和的亭集会。
这种活动是比较放松的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大家在一起吟诗作对的乐趣,而且不会使吟诗作对显得很枯燥。
这种活动主要看个人的即兴发挥,如果参加这个活动,你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并且思维灵活。
02投壶 指投壶者按照一定距离向壶内投箭,投中多者的为胜,负者按照事先约定的杯数喝酒。
其顺序是先宾后主。
投壶所用的壶大小不等,高约27厘米,壶口直径约4.6厘米,颈长11.5厘米:箭则是用去云皮的柘制成的,长约92厘米,无箭镞。
秦汉以后,它在阶层中盛行不衰。
早期的投壶中装有红豆,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大,壶内不再装有红豆,并且壶的造型也发生了改变。
,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耳,因此在投壶花式、计分规则上也发生了改变。
投壶讲究礼节,内心的从容平静,考验个人对力道的把握,力道轻了,投不进;重了,箭会弹出来。
如果参加这个活动,你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勤加练习。
第一需要注意投壶的弧度;第二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更容易投进。
03双陆 双陆在古代又叫握槊、长行,是博戏的一种,指棋子的移动由掷骰子的点数决定,第一个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棋手就获得胜利。
与六博、围棋的局呈方形不同,双陆的局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的中点各刻有一个半月形的门,其两侧左右各有六个圆点,标志着十二条路。
双陆子为马形,也叫马,分为黑白两色,各三十枚,作捣衣杵状。
另外还有两枚骰子。
与围棋一样双陆在开局前要进行布局。
如北双陆的布阵规则是“右前六梁,左后一梁各布五马,右后六梁二马,左前二梁三马”(《谱双》) 中国双陆讲究对全局的把握,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局道以取胜。
它算是一种斗智重于斗巧的博戏。
你如果要玩转双陆,那么就得深刻把握双陆规则,思维灵活,心中要有成算,要纵观局的变化并能根据局面形式采取不同的行马步数来占据有利的局道。
以上仅仅是古代文人娱乐活动的一小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集会时也不仅仅会煮茶品茗,吟诗作对,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