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名师:怎么让孩子跟数学搞好关系?
【千问解读】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陈硕
清华本硕、 清北冲刺班老师
曾从四川小镇普通班逆袭上清华
孙维刚研究院小学教研负责人
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
孩子一看难题就躲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数学,兴趣能培养吗?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怎么回事?
……
大多数时候,真的不是孩子不喜欢数学,或者没有学数学的脑子,而是一开始,没有人告诉孩子数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才能学好数学,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清华本硕、清华冲刺班陈硕老师,总结了“数学思维培养九问”。
在我们看来,想清楚这9个问题,就拥有了定海神针,找对了学习成长的姿势。
文章略长,欢迎收藏,也欢迎你文末扫码入群,领取陈硕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
01
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
很多人觉得,只有特别聪明、有天赋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
这是个常见的错误认知。
想跟大家分享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学生,父母都是初中文化,从不管他学习。
在镇上读小学,从未考进普通班前十。
你觉得这个学生聪明吗?
这个学生,就是我。
在小学和初中前半段,放眼整个班,我都是能被所有人忽略的那种。
后来几乎靠自学考上清华,很幸运,但不是因为聪明,而是找对了学习方法。
只有特别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这个结论绝对是错的。
如果觉得我的个例还不够,再看看孙维刚老师教的一群孩子。
他班里的大多数同学原本连重点中学都考不上,但最后高考的时候,40名学生中有22人考进清华北大。
关键就是,学习方法到位了。
所以“聪明孩子才能学好数学”这个问题,反过来说才对: 正确的方式学数学,孩子才能变聪明。
02
孩子一看难题就躲,怎么办?
我们成年人遇到困难,难道 第一反应不是躲?
很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一遇难题就躲,特别生气。
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躲避困难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吧?只不过我们成年人,扛着责任,还有化解问题的一些方法。
而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还谈不上责任心,他得是靠另一个词,内驱力。
内驱力主要是由孩子的好奇心和成就感组成。
他对这个事儿感兴趣,做完这个事儿之后倍儿有成就感,有正反馈,他就愿意接受数学的挑战。
除了孩子的内驱力,还要给到孩子面对难题的方法。
第一,化解畏难情绪。
孩子为什么怕数学?因为太在意对错,太怕犯错。
太在意对错这个事儿,是由社会的标准化带来的。
只要孩子一错,老师批评,家长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犯错特别敏感,把犯错看作洪荒猛兽,一遇到困难他天然就有个联系,做,就可能错。
畏难,就想逃。
所以 解决畏难情绪的第一个要义,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允许他犯错的环境。
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我的探索是可以犯错的,犯错是能带来新的思考的。
而这个新的思考是能慢慢让自己越来越理解这个问题,越来越深刻地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二,说出卡点。
我教了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他面对困难的时候,只有一团感受。
但其实,如果他能说出卡点在哪, 把一团感受化为具体问题,就没有那么难了。
但很多学生迈不出这一步。
这一步迈不出去,你永远在原地踏步。
所以,我们在平时多引导孩子培养这个习惯,就是当他感到困难的时候,要说出卡在哪,可能一开始不太擅长,这个事儿本身是难的,但慢慢去培养习惯。
当孩子积累了很多解决困难的经验,慢慢地,他可能就会更加有信心了。
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就愿意试着破解一下。
△陈硕老师与家长聊天的微信截图
03
孩子不喜欢数学,数学兴趣能培养出来吗?
可能99.5% 以上的人都不喜欢数学,觉得 难,烦,对不对?
很多人认为数学这个学科天然就是这个样子的。
不是的。
我们要反思的是数学为什么带来这样的感受。
其实是源于我们错误的学习模式。
比如, 死记硬背模型,生搬硬套刷题。
这导致了数学学习的索然无味。
陷入解题的套路,确实一些题也能解出来,但当题目变化之后,原来的东西就使用不了了,不知道怎么处理,也就退缩了。
那数学该有的样子是什么呢?
两个字,“活”,和“深”。
数学思维非常“灵活”,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联想、去分析。
至于“深”,你想想,世界那么复杂,却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清楚。
极精简,严谨,透过现象见本质。
那问题就来了,很多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这两者都没有感受。
怎么让孩子感受到呢?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下题:
为了更快到家,你选哪个选项?
一个方法是,给一些数值去计算。
这个方式比较繁琐、枯燥。
但这个方法算出来之后,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论,3个选项,时间都一样。
换个角度去思考呢?其实,我们想想,从整体出发,无论这个人是往家里边走,还是朝着车走,或者原地等待,总的时间都是取决于,车从一开始驾驶到家的时间。
所以,和人往哪儿走,压根儿没有关系。
这就是 数学思维灵活的地方。
它有非常多的角度, 有正向的、有逆向的、有整体的、有局部的、有特殊的,有一般的。
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看到它不同的样子。
一道题你去多想想它的各种变形,多做一些方法的时候,你会发现,知识的网你就解开了。
除了“换个角度”思考,还有个底层方法就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看下图,一个小圆圈在大圆的里边滚,下图中的A点会留下什么样的轨迹?有些学生可能凭直觉回答,会留下一条曲线、弧形之类的。
这是我们的一个直觉想象。
然后我们做实验去验证,让它转起来,会发现A点的轨迹其实是非常非常直的线段。
很反直觉,是吧?
这个时候,我们班同学有一个习惯,就是问:but why。
追问基本原理,是个非常重要的习惯。
当时,给同学讲到这里,我说,这背后的逻辑,非常非常难,相信连全国95%的小初老师,也不知道。
但哪怕如此,班上的同学还是会不自主地问为什么。
有的同学,一次逻辑没通,他还会继续问,非常有韧性。
这是我课堂上截的图,就是有同学会说,“ 突然从0%到100%”。
从特别难,到顿悟,享受智力愉悦。
找对方法,感受到数学奇妙的地方,有这样的感觉之后,才会真正地深深爱上数学。
数学本来的样子,就应该这样。
△陈硕老师数学思维课直播间,同学留言互动
04
奥数该不该学?
奥数该不该学?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学奥数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学奥数的原因是其他孩子在学,但是忽略了自己学奥数的目的。
那学奥数的目的,又要再往前去追问一个问题,就是奥数成立的初衷是什么?主要是两点,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和能力,第二,跟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选拔最顶尖的数学人才,进行国际交流。
所以大家如果问,奥数要不要学。
你先问一下自己的目的,为什么学,以终为始。
你家孩子就是数学天赋极好,想走奥数的路,那就找好厉害的数学教练,不仅数学厉害,而且规划能力也强。
你家孩子就是为了培养兴趣、思维和能力,就一定要注意奥数的学习方法确实能激发兴趣、思维和能力,而不是给一堆套路解题大全。
我们知道,有段时间奥数变成了一个择校工具,奥数就沦落为了我们前面说到的,死记硬背公式、生搬硬套模型、机械刷题,让很多学生更讨厌数学。
△奥数变味后,国家就开始打压奥数
举个例子,比如说速算原理。
有的老师教83x87,怎么教呢?8 乘以 9 等于72,3乘以 7 等于21,直接拼到一起,7221。
这就是 83 乘以 87 的得数,是不是很神奇? 很少有老师会去教学生,为什么这个模型是这个样子的?中间有个黑洞。
但是,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也可以类似这样处理?这些问题才是更应该关心的。
当学生真得搞懂这些东西之后,他才会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才会觉得这个模型原来是这么的美妙,原来我学的很多模型本质上是相通的。
奥数本身有很精彩的地方,但是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体验千差万别,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05
小学成绩好,为什么中学就不行了?
简单来说,因为小学的课内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更注重基本功。
这个时候,只要按照老师说的一步一步做,学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但到初中,特别是到高中以后,就会有点不一样了。
因为初高中的很多题目,考察的是思维和能力,反复刷题也解决不了。
这个时候学习方法、思维水平会拉开学生间的差距。
而不再是我们简单说个“天道酬勤”,只要你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去学就能学好了。
比如说,下面是一个题目的逻辑链。
很多学生一看,答案几十步,蒙的。
而有一些思维方法的学生,会看到这看似很复杂,其实只有三大步。
这就是用一个封装思想去封装一些模型后,把它转化一个框架性思考,从上到下去俯瞰一个问题的能力。
有没有掌握思维方法,很重要。
06
思维训练,到底练什么?
肯定不是随便拿点奥数题做做,就叫思维训练了。
因为思维,本质上是我们人脑的认知过程。
如果对思维分类的话,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非常多。
很难具体地去描述。
所以还是落脚到外在的结论上,什么是思维训练?就是 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让他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解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为解题、创造、判断,是思维的外化。
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结论,去评估他的思维到底有没有得到一些锻炼。
有这么三个评判的维度,大家可以做参考。
1、思维的 灵活:反应快,思路广。
看到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2、思维的 严谨:逻辑严密,有条理,考虑周全。
这个事需要长期训练的。
3、思维的 深刻:透过表象,洞察本质。
孩子能看出来很多问题,表面不同,其实思路是相通的。
你们如果去找思维训练课的话,可以看一看老师到底有没有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更严谨、更深刻,还是说只是扔一堆题给孩子去练。
具体到方法层面,让孩子变聪明,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装备很多办法,比如,逆向思考、有序思考、分而治之等等。
遇到一些复杂问题,孩子会有启发式探索或者研究问题的一些框架。
比如,通过有序观察,把问题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
有序思考的时候用正向思考或者逆向思考。
情况不多可以枚举。
繁琐的时候,可以先从一些易确定的入手。
思路探索的时候有类比推理、迭代式或简化探索。
等等。
他是会有很多思维模型的。
△陈硕老师的简易思维导图“如何解题”(点击图片放大看)
扫码入群
免费获取『数学思维方法』资料
07
孩子不懂举一反三怎么办?
这个问题,孩子可以反问:家长老师何曾教过举一反三?
就像我们小学,学过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公式,但我们有去探索过,在不同年龄段学过的这些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孩子学过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圆形可以转换为三角形吗?
如果放在一起研究,孩子会发现,所有的求面积公式都是彼此关联的,都用到了共通的方法。
举一反三的本质,是转化的思想,就是把一个没有学过的新问题,通过一些不变的特性过程,把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旧问题。
但问题是,我们小学不这么学。
每学一个问题,都在当一个新知识去学。
每一道题、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分散去学习的,那凭什么要求学生懂得举一反三?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要 把新知识构建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去关注新旧问题之间的共性和区别,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它们相通的地方在哪?要在比较当中去思考新问题。
它不是强行归因,而是要找到一个题目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的内核,有可能是它们题干的结构上,有可能是它们解题的方法上,也有可能是某一个模块求解用到了相同的步骤,共同的思想,这些都是去寻找共性的。
千万不能说从来没教过孩子举一反三,就要求他一定要举一反三,这非常耍流氓。
08
年龄小的孩子,计算错误率高怎么办?
老规矩,还是要分析原因。
很多问题都是表象,就好像你跟医生说我肚子疼,医生也不会就给你开一种药,它肯定有很多原因,要去具体把一下脉。
计算错误率高,第一,有可能是数感差,或者运算规则不理解。
数感差是什么意思?孩子如果对数字不熟悉,他对这个东西到底代表什么,没有一种内化的感受。
这个时候容易犯错。
本质上跟学习自行车是一样的,还不理解、 不熟悉。
不理解,就找好的教学方式让他去理解,跟他去多讨论,让他来多表达。
不熟悉,就去刻意练习。
计算错误率高,还可能是习惯不好,存在一些跳步。
很多家长训练孩子,搞限时计算。
其实,我是不提倡的。
你一强调速度,孩子就要跳步、乱写,什么坏习惯都来了。
就像我教学生练习数学思维,学生少写一步,我是不批的。
因为我知道,跳步带来的现实教训太惨重了。
到高三了再去改习惯,很多来不及了。
很多同学还觉得自己不跳步好像显不出自己多聪明似的,这其实都是非常错误的理解。
所以一开始,就要扭转他们的观念问题。
最后,还是 思维方法问题。
比如,计算1991 乘以 1992。
这就属于策略问题。
老老实实计算,会变得非常复杂。
但如果有策略的话,可以转化为 1992 乘以1992,再减去一个1992。
09
听课都懂,考试就错,怎么回事?
我们大脑很擅长自我欺骗。
你以为你懂了,就真的懂了吗?未必。
听课和考试完全不一样。
听课是作为听众,在判断老师上一句到下一句是否通顺。
而考试,孩子是作为选手,需要自己去思考要用什么知识、什么方法、什么切入点,要自己判断。
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呢?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费曼学习法,把听别人讲,转为讲给别人听,以教代学。
△你不能向其他人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么你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
——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费曼
比如,我们课后有一个追记的任务,有的学生可能用视频的方式去讲一讲,有的可能用笔记的方式。
让孩子对学过、讨论过的内容重新去复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老师一样去把它给表达出来。
△学生的笔记追记
你可以想象一下,不管是知识梳理的笔记,还是解题的笔记,孩子梳理一遍留下的印象和他听老师讲一遍,差距是很大的。
数学思维系统课
清北名师帮孩子突破思维局限
寒假报名开启
01
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
从有趣的密码深入数学思维
探究密码背后的数学原理
认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把编码思想应用到记忆与学习中
10节视频直播课+作业批复+班级群答疑
02
初中数学思维系统课
站在系统、整体高度结构教学
寻找知识间普遍联系
掌握高效自主学习方法
不刷题,提升思维,主动探究
扫码入群
一对一回复你的问题
免费获取『数学思维方法』资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