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在曹魏为何得不到重用
【千问解读】
刘晔是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刘晔乃魏国三朝元老,曾多次提出优秀的战略计谋,助曹家得势。
不过刘晔的职位一直不算太高,知名度也比较低,但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曹操、曹丕和曹睿都曾将他视为心腹,不过刘晔晚年却是因为遭到曹睿的疏远,最后郁郁而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在人才辈出的魏国,刘晔虽然不如荀彧、郭嘉等谋士出名,但论功绩,建国功臣也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1、三朝元老199年,庐江太守刘勋没听刘晔的意见,出兵上缭,结果被孙策偷袭。
刘晔跟随刘勋北上,投靠曹操,自此他开始为曹操效力。
当时,庐江山贼陈策聚众数万人,难以对付,曹操手下的谋士大多认为,“守易攻难”,索性就放弃。
刘晔却提出了恩威并恩威并济的策略,成功搞定了这伙山贼。
215年,曹操征讨汉中的张鲁,由于“山峻难登,军食颇乏”,曹操打算撤兵,让刘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
刘晔得到命令后,立即来见曹操,力主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这才平定张鲁,占领汉中。
之后,刘晔又侍奉曹丕、曹叡两位皇帝,堪称三朝元老。
直到234年,刘晔才病死,前后效力三十五年的时间。
2、算无遗策曹操占领汉中,刘晔建议乘胜攻取益州,“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但曹操没有同意,而是选择撤兵北归。
曹丕称帝后,向群臣询问刘备是否会发兵攻打荆州,众人都认为不会,但刘晔却不这么认为。
吴蜀开战前,孙权向曹魏称臣,曹丕打算接受,刘晔力劝伐吴,“可因其穷,袭而取之”,但曹丕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夷陵之战后,曹丕打算出兵伐吴,刘晔反对,“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促”,曹丕又没有听从。
3、不受信任刘晔是曹魏的三朝元老,能力超群,但升迁速度却很慢。
199年,刘晔被曹操任命为仓曹掾,九年后司马懿才在曹操手下担任文学掾,可是司马懿却后来居上,超过了刘晔。
曹丕即位时,“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而司马懿则被封为“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曹丕临死前,安排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
魏明帝即位后,加封群臣,刘晔仅仅被封为“东亭侯,邑三百户”,依然做皇帝的侍从,而司马懿的爵位是舞阳侯(县侯),还是曹魏重臣之一,手握重兵。
刘晔一生中担任过最高的官职,不过是九卿之一的大鸿胪而已,和司马懿、陈群等人相差甚远。
4、身份尴尬后来,在讨论伐蜀之事时,刘晔一面建议魏明帝用兵,但又与杨暨说不可攻伐,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他们认为刘晔首鼠两端,于是在皇帝面前诋毁他。
结果,魏明帝开始疏远刘晔,结果“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刘晔之死与他不受皇帝的信任有关,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刘晔的出身!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他的先祖正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刘秀的第四子名叫刘延,被封为阜陵王,而刘晔正是他的后裔。
刘备、刘表、刘繇这些人虽然也是宗室,但并非光武帝的后裔,而刘晔是正儿八经的东汉宗室。
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刘晔虽然才智过人,但曹魏祖孙三代依然不能够完全信任。
刘晔对此也很清楚,所以他在朝时,“略不交接时人”,以避嫌疑。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