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1.92的身高是真的吗?
【千问解读】
说起诸葛亮,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从古至今有很多非常喜欢他的人。
诸葛亮原来是一个农民,这农民一当,就当到了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也就是他二十七岁的时候。
那么此时这位隆中的农村知识青年,从外表上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青春风貌呢?
先看外表,包括身材、容颜和面部特征三项。
其中单是前两项,他就非同凡响。
用现今流行的话来说,那是要身材有身材,要颜值有颜值。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有如下的明确记载: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说是诸葛亮当时不仅身材修长,而且容颜很是奇伟,即现今所说的“颜值很高”,当时的人们看到他都会感到惊异。
八尺究竟相当于现今多高呢?关键之处在于,三国时期的一尺,究竟相当于现今公制长度单位的多少。
此前学术界对于三国时期一尺的长度,多采纳相当于现今23厘米的数值。
但是这一数值,乃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当时的学者通过清代的营造尺进行折算之后,算出当时的一尺约合现今0.23米。
按此数据计算,八尺就折合现今1.84米。
1984年6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郊发现了孙吴大将朱然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完整的木尺一件,其长度不多不少,正好就是24厘米。
以此为准,算得孔明身长八尺,相当于现今1.92米。
在《先主传》中注为:“七尺五寸,约合今一公尺八十公分。
”在《诸葛亮传》中则取其整数,注为:“八尺,约合今一公尺九十公分。
”
蜀汉的彭羕,与诸葛亮相同,也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见《三国志·彭羕传》。
同时代人比诸葛亮更高者,则有曹魏的许褚,《三国志·许褚传》称其“长八尺余”。
八尺有余,便是接近两米的高度。
只是许褚“腰大十围”,虽然身材高,体型却有点粗肥,不如诸葛亮的玉树临风了。
诸葛亮的籍贯,是在今山东省境内。
“山东出高个儿”,是今人的总结。
但是山东地界,历史也屡出“高人”。
除了诸葛亮,确凿记载于史传者,尚有先秦的孔子和西汉的东方朔。
相比于孔子、东方朔,诸葛亮1.92米的身高,又不算奇特了。
可见山东出高个儿,古已有之。
因此,我们不必对此有所怀疑,倾向于使用每尺23厘米的老数据,去有意降低诸葛亮的身高。
最终还有诸葛亮的面部特征。
他本人的面部特征,史书没有明确描绘,但是却有一个相当可靠的参照者,这就是他的侄儿诸葛恪。
诸葛格,诸葛亮胞兄诸葛瑾的大儿子。
《三国志·诸葛格传》裴松之注引《吴录》中,对诸葛恪的面部特征有如下明确记载:
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广额,大口高声。
说他身高七尺六寸,相当于现今1.82米,看来诸葛恪也有身材高大的家族遗传基因。
而他的面部特征,史文中记载有五点:
一是“少须眉”,即眉毛和胡须稀少而不浓密;
二是“折颏”,即鼻梁的凹陷处很深;
三是“广额”,即额头宽广;
四是“大口”,即口形不小;
五是“高声”,即声音非常大。
根据史文对诸葛亮这位侄儿的细致描绘,那么诸葛亮本人的面部特征,就大体可想而知了。
再来看风采,他也非同凡响。
这方面的趣事就更多一点了。
但是归纳起来,一是有情调,二是有才艺。
诸葛亮虽然自愿下乡当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儿,但是官宦家族的文化修养,知识分子的高雅情调,他却并没有抛弃,而且还在平常生活中,时不时地展现出来。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说他“每晨夜从容,常抱滕长啸”,又说他“好为《梁父吟》”。
此处的“从容”一词,乃当时的习用语,准确含义是空闲。
说他早晚有空闲的时候,经常抱着膝盖高声长啸;还喜欢对着那绿水青山,放歌一曲《梁父吟》。
看来一个长啸,一个高歌,正是诸葛亮的最爱了。
为什么他会最爱这两样呢?你看《诗经》当中的《江有汜》篇,不是有“其啸也歌”的诗句吗?还有《白华》篇,不是也说“啸歌伤怀”吗?所以诸葛亮的长啸和高歌,那都是对儒家文化传统一种继承性的弘扬,而不能将其视为一般性的个人情趣和爱好了。
归结起来,成公绥笔下描绘的啸,是一种使用口腔随意发出响亮声音曲调的特殊才艺。
与后世的口哨或口技,具有某些类似之处。
水平一般的类似于口哨,水平高超的则类似于口技了。
不过,长啸虽好,却没有歌词相配,难以表现更为复杂的心境和感情,还得要有配词的歌曲来做搭档,所以诸葛亮还要高唱一曲《梁父吟》。
歌手唱歌,最好要有一个合适的歌台,オ能尽情展现一番。
我们眼前这位隆中最爱慕飙歌的“麦霸”,有没有自己亲自选中的歌台呢?
当然有的。
唐代欧阳询等编辑的《艺文类聚》卷七引录的《荆南图制》记载:
邓县城西七里,有作乐山。
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父吟》。
说是邓县城池的西边七里郊外,有一座山,名叫作乐山,诸葛亮经常会登上这座山顶,放歌一曲《梁父吟》。
看来这座作乐山,顾名思义,就是当地人们在此登山寻找快乐的地方。
当时的邓县,就在襄阳的北面不远,从邓县管辖的隆中前往作乐山也就十多里路的距离。
每当诸葛亮忙完农事有了闲空,来到这作乐山的山顶纵情高歌《梁父吟》之时,胸中的豪情总是奔涌起伏,大有傲视古今吞吐宇宙之意了。
《梁父吟》,又名《梁甫吟》,这是一首先秦时期出现的乐曲。
明白了《梁父吟》是什么样的歌曲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破解诸葛亮与《梁父吟》之间的秘密了。
《艺文类聚》卷十九引录了一首作者署名为诸葛亮的《梁父吟》歌词,文句如下: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哪位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第一个秘密,这首歌曲真的是诸葛亮本人的作品吗?
歌曲的曲调和歌词,两者的版权肯定都不属于他。
关于曲调,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那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首古曲,早在他之前就已经流传很久了,论版权自然没有他的份儿。
至于歌词,也不可能出自他本人之手。
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得非常之明白,他最钦佩的前辈,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
如果他本人要想来为这首古曲配词,他还不如直接去写形象比晏婴更为光辉的老前辈管仲好了。
同样都是齐国的大臣,他干吗不去写自己最为倾慕的管仲,却要去写次一等的晏婴,还把晏婴写成一个进谗言、耍阴谋的角色呢?
第二个秘密,歌词的真正作者究竟是哪位呢?
歌词当中,对齐国故都临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地方风物,有相当细致、具体而生动的描绘。
因此,原创者应当是齐国故地,甚至就是临淄这一带对三位勇士的悲惨遭遇抱有深刻同情的民众。
他们经常在临淄荡阴里的三座大坟堆前面来来往往,自然会有所感触和议论。
其中有文化的人士,再把这种民众的感触和议论加以提炼,写成可以与古曲相配的文雅歌词,这首《梁父吟》就诞生了。
虽然诞生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最为合理的推断是,歌词的原型,应当产生于先秦时期的齐国故地,所以才会在西汉时与相配的曲调一起,被收集到乐府当中。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歌词的文本应当又经过了一次更为精细的文学加工,最终才形成《艺文类聚》中的样子。
第三个秘密,为什么《艺文类聚》又把诸葛亮说成是歌词的作者呢?
真相有四。
首先,歌词原型的作者,已经遥远难考。
其次,经过诸葛亮的传唱,这首歌曲才得以著称于世。
再次,他也很可能在不断传唱当中,对其中的文句有所加工,使之更加雅驯和上口。
最终,也是最主要的点,《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明确记载他“好为《梁父吟》”。
基于这四点,《艺文类聚》就直接把他当成这首歌曲的作者了。
准确地说,诸葛亮应当是这首歌曲的重要传唱者,甚至还有可能是精细加工者,但肯定不是歌词的原创者。
第四个秘密,为什么诸葛亮会十分喜欢这首歌曲?
前面说过,诸葛亮的老家在阳都县。
而阳都县的正西边,直线距离不到三百里处,就是春秋时鲁国的都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阳都县的正北面,直线距离三百里左右处,又是齐国的故都临淄。
所以他的家乡就在齐鲁大地的交汇地带。
他十分喜欢这首歌曲,根本真相在于它所蕴含的故乡色彩实在是太浓厚了。
上面所介绍的青年诸葛亮非凡的外表和风采,这都属于外在的美好可以称之为“外美”。
但是,他最主要的非凡之处,还在于内含的优秀品质,可以称之为“内秀”。
正是因为有了内秀的实质性根本,再与外美形成绝佳的配合,所以当时人们给他的评语也同样非凡,这就是广泛流传而众所周知的“卧龙”,即等待时机充分施展远大抱负的杰出人オ。
这正是:
兼修内外雄心在,美誉人称是“卧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