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凌迟处死汤若望
【千问解读】
汤若望是在明末清初时期,非常著名的外国传教士,同时,也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汤若望,德国传教士,本名约翰·亚当,“汤若望”实际上是根据其本名的音译所取的名字。
在中国的47年岁月中,他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修订历法、建造火炮、宫廷医学方面都有着很多贡献。
康熙朝时期被封为“光禄大夫”。
汤若望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修了《时宪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直至今日依然为人所使用。
除此之外,汤若望深得满清皇室的信任,他先后使用西方医学医治好了孝庄太后以及孝惠章皇后的疾病,并且在顺治临终前立保得过天花的康熙皇帝继位为帝,康熙皇帝更是尊称其为“玛法”。
而在汤若望去世后,更是被允许葬在北京,并且葬在同样是著名传教士的利马窦陵墓的左侧。
这些都说明汤若望在清朝事情享有极高的威望。
康熙朝时期,汤若望先后被卷入了“历法之争”以及“洪范五行案”,最终拿下问罪。
由于汤若望不断受到皇帝的重视与重用,并且汤若望及其学生长期掌管钦天监,这就引得了以杨光先为首的清朝官员们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纷纷想尽办法来构陷汤若望,其中,最为致命的就是“历法之争”以及“洪范五行案”。
首先是“历法之争”。
早在顺治时期,杨光先等人就对汤若望等人制定的新式历法提出了挑战,于是借助一次日食的观测,来检测汤若望编写的《时宪历》,明朝时期使用、也是杨光先等人力主的《大统历》,以及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写的《授时历》。
尽管杨光先等人从中作梗,但是《时宪历》还是最为准确的预测了日食的时间,而得到了顺治皇帝的欣赏。
在顺治皇帝去世后,杨光先再度卷土重来,撰写《辟邪论》对于汤若望等人编写的《时宪历》大肆批判,一方面,杨光先等人打出了“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直接挑起了华洋矛盾,另一方面,他又吹毛求疵的提出,《时宪历》之编写两百多年,就是诅咒大清王朝只能延续两百多年的江山。
最终在鳌拜的主持下,支持了杨光先等人的主张,废黜了《时宪历》,进而重新使用落后的》《大统历》。
其次,便是“洪范五行案”。
这件事情的起源还要追溯到顺治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所生下的儿子荣亲王未满一岁便不幸夭折。
而当时再给荣亲王确定下葬时间的时候,没有按照正五行进行演算,而是使用了洪范五行确定了下葬时间。
然而在这之后过了三年,董鄂妃因为天花去世,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不久也因为感染天花去世。
所以杨光先等人就将矛头直指汤若望,认为是汤若望误用洪范五行,才最终导致了董鄂妃以及顺治皇帝的死,毕竟当时的人还是非常迷信的,随即也将罪名按在了汤若望的头上。
也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情,汤若望及其学生均以重罪论处。
实际上,当时的康熙皇帝并没有亲政,真正要除掉汤若望的正是鳌拜。
顺治皇帝去世后,当时朝堂之上有三股势力,即满洲官员势力、汉族官员势力以及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洋官员势力。
鳌拜等人自辅政开始,就确定了“独尊满洲”的策略的,对汉族官员及西洋官员进行打压,与此同时,也开始整顿和梳理八旗内部的势力划分。
此时的鳌拜正好借助了杨光先等人与汤若望在权力、地位、利益上的矛盾冲突,进而大力支持杨光先对汤若望等人进行弹劾与构陷,最终导致了汤若望被问罪,其学生或被杀、或被流放,而鳌拜也借此消除了西洋官员在朝中的影响力,将权力进一步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汤若望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杨光先也只是鳌拜除掉汤若望等人的工具。
此时的康熙皇帝尚未亲政,并没有掌握实权,所以,并不是康熙皇帝要除掉汤若望,而是鳌拜等人想要除掉他。
最终,汤若望没有被凌迟处死,之后也被平反昭雪。
康熙四年(1665年),在鳌拜的主持下,杨光先弹劾汤若望等人的奏折得到了确认汤若望被判处凌迟,南怀仁被流放,钦天监中与传教士合作的中国人如李祖白等被处决,史称“康熙历狱”。
然而就在行刑之时,天空出现彗星,京城一连五天发生地震,孝庄太后认为处死汤若望必然引得天怒人怨,最终改判汤若望、杜如预、杨宏量免死,但是李祖白等五人依然被斩。
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去世,享年75岁。
康熙八年(1669年),除掉鳌拜之后的康熙皇帝马上为汤若望进行了平反昭雪,同时严厉的处罚了当年构陷汤若望的杨光先等人,并在康熙九年(1670年)恢复使用了由汤若望等人编写的《时宪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