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可以在活着的时候自己选择谥号吗?
【千问解读】
“谥号”是古代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用来概括他生平事迹的封号,换言之,一个人虽然很在意自己死后别人的评价,但是自己却怎么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谥号。
可是,历史上就是有这样一位奇特的皇帝,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谥号确定好了,但悲催的是,刚确定好谥号,一年后他就真的死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皇帝的谥号吧。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对一个人进行高度概括。
包括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都会在死后得到一个字数不定的字,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
同一个王朝的皇帝,谥号是由下一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
比如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额……其实就是康熙帝,他的谥号就是继任者雍正帝确定的。
而末代皇帝的谥号呢,则是由下一个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朝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谥号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朝上谥号为“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至于一些有功的大臣,他们的谥号是由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比如岳飞又称岳武穆,“武穆”二字便是死后所赐的谥号。
谥号呢,又分为美谥、中谥和恶谥。
“庄、武、文”等字,属于美谥。
“哀、闵、殇”等有些同情意味的字,属于中谥。
而“厉、灵、炀”则是彻彻底底的恶谥了。
可以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人死后能有谥号,甭管美谥还是恶谥,都足以说明他生前的显赫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如果得到了谥号,则说明他死了。
所以,尽管许多王公大臣想要得到它,却没人愿意跪在地上,一边说着“谢主隆恩”,一边领着属于自己的谥号。
不过有人不信邪,偏偏在自己活得好好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一个谥号。
这个人便是魏明帝曹叡,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
作为魏文帝曹丕的长子,曹叡这个人继承了曹家的优良文学传统,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曹丕驾崩,年轻的曹叡在洛阳即位。
他在位期间,魏国的国力稳步上升。
不仅指挥了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住了南边的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对北边也颇有建树,平定了鲜卑,攻灭了公孙渊。
曹叡的政治生涯与孙权有些相像。
前期励精图治,国富民强。
到了统治后期,可能是觉得之前的日子太苦了,于是开始大兴土木,耽于享乐。
据《三国志 魏明帝纪》中裴松之注记载: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
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熈之舞。
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之舞。
曹叡觉得自己治理有方,于是给自己定了个谥号明皇帝,庙号为烈祖。
祭祀的时候,用章武之舞。
可能是曹叡一时兴起,又或者他觉得自己命硬。
总之,他干了一件操之过急的事情。
就在给自己定下谥号的一年后,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得了重病,死在了洛阳,年仅三十六岁。
死后的曹叡葬在了高平陵,就是日后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的地方。
可惜在谥法中没有“逗”这个字,不然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配得上这个谥号。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