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和武则天在历史上是如何较量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和在历史上是如何较量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唐太宗的托孤大臣,即位后被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千问解读】

和在历史上是如何较量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唐太宗的托孤大臣,即位后被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在公元659年,李治继位的十年后,被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最终自缢而死。

令人唏嘘的结局背后是寒门和关陇军事集团势力的此消彼长。

一、强大的“国舅”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打算废黜,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在古代,废后可是大事,对于继位不久的李治来说无疑难度巨大,况且王皇后身份显赫,必定遭到大臣反对,而朝臣之首长孙无忌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于是李治与武则天主动到长孙无忌家中拜访,宴饮期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他的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无忌。

而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李治的意思,。

李治只能怏怏而归,后来,武则天的母亲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无忌正色拒绝。

堂堂为何屈尊主动示好大臣呢? 因为长孙无忌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股百余年非常强大的势力——。

这个集团包括创立的宇,创立的杨氏,创立的,还有出过六个皇后的独孤氏和强大无比的长(长孙无忌的父亲是北周大将,妹妹是李世民的结发妻子,也是李治生母),因此关陇集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集团内部长久相互通婚,盘根错节,长久的把握政权。

而李治要废掉的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北朝名门,地位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

因此李治和武则天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而是一股强大的集团势力。

我们再来看看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之首,是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心腹,从李世民到,长孙无忌就一直跟随在身边,属于创业元老级的人物,在李世民死后成为当朝首辅宰相,外加李治舅舅的身份,用当时朝臣许敬宗的话讲:撼泰山易,撼国舅爷难。

而武则天是寒门势力的代表,一直受长孙无忌这个门阀世家的压制,影响了其上升的途径。

在强大的门阀军事贵族面前,武则天代表的寒门与皇权结合到一起,准备推翻关陇军事贵族的垄断。

二、寒门昭仪的逆袭 国舅爷虽然强大,但他面对的对手却是更加厉害的武则天。

在拉拢失败后,武则天开始了第一步:离间长皇帝的关系,经常在李治面前说长孙的坏话,说长孙无忌藐视皇权,李治在武则天的鼓励下决定与长孙切割,不再“唯舅舅马首是瞻”。

第二步是聚拢朝中寒门势力,首先是拉拢礼部尚书许敬宗,让许敬宗成为支持武则天为后的,然后是中书舍人,当时的李义府已被厌恶他的长孙无忌抓到了一些过失,将其贬至壁州司马。

武则天急忙将此消息告诉李义府,暗示李义府支持其立后,于是李义府连夜写好建议立武昭仪为后的奏折,请求进见高宗。

高宗召见义府的结果是:取消了他左迁的敕命,留任现职。

另赐予珠玉一斗。

第二天,武昭仪派密使到义府府上慰问和勉励。

同时在武则天的运作下,李治调回了一个老资格的大臣——杜正伦。

杜正伦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因为太子的事情被牵连。

现在李治也把杜正伦弄回来当宰相,这一下高宗李治的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

第三步是分裂元老重臣力量,随着武则天这边一步步对长孙无忌进行合围,一批支持立武昭仪为后的朝中官员集结起来,包括重臣李绩,在李治征求他立后的意见时,他竟然说这是皇帝家的私事,无需问别人,这等于对立后的支持与默认。

这时候长孙无忌也无能为力了。

永徽六年,武昭仪在的搏斗中终于取得了胜利,被立为皇后,这标志着寒门势力与关陇军事集团的第一轮博弈中取得胜利。

三、长孙无忌出局 此时的武则天已不是那个力量单薄的武昭仪,她正以寒门势力的代表快速崛起,准备在通往权力的巅峰扳倒关陇军事集团这个拦路虎。

武则天的打法是先剪除其羽翼,再连根拔起。

先是对已经被贬的褚绪良(当高宗征求他立武昭仪为后的意见时,他不仅不同意,且在高宗面前将头部在地上磕破了,鲜血直流而以不敬被贬)继续贬斥,先将其左迁到岭南的桂州(今桂林)任都督,不久,又将他左迁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接着,将朝中无忌派的实力人物侍中韩瑗左迁振州(今海南最南端)刺史,中书令来济左迁台州(今浙江临海县)刺史。

这样,在中央,无忌的手足重臣全部被剪除。

同时将立后第一功臣李义府列宰相之位,后又兼太子右庶子。

三月又加封李义府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使李义府成为一个的实权人物。

与先期列为宰相的许敬宗一起,形成了武后派死党。

此时,武则天决定彻底摊牌,密令许敬宗寻找机会向无忌进攻。

公元659年,许敬宗等人密奏李治,说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极有可能造反,并劝李治尽早缉拿长孙无忌。

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

长孙无忌的儿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就这样被拿下,但这不是最后结局,武则天一般不会留下“春风吹又生”的遗憾!不到半年,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而许敬宗得到武则天密令,于是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在双方的残酷政治博弈后,以长孙无忌和关陇军事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武则天经过干掉长孙无忌这一仗,充分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

剪除之后,武则天的目标变成了李氏宗族,李世民的子孙几乎被杀光。

最终武则天登上皇位,成为唯一的女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子是哪位 南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她是怎么样的人

《论语》:”子见“,一个女人的名字就此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而在前几年上映的大片《》,以”子见南子“大做文章,一时间”感情戏“、”三角恋“等等各种街边传闻炒得沸沸扬扬,赚足了各方的眼球。

抛开这部影片,究竟南子又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她和孔子到底又有什么关系? 南子,春秋时期女政治家。

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后嫁卫灵公为夫人。

南子作为一介女流,在时期,却以政治家的身份游走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其手段可见一斑。

据说,南子生性淫乱,原是宋国的公主嫁给卫国国君卫灵公为夫人,后因宋国公子容貌俊美,于是便和他私通。

史书称她”美而淫“,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作风有严重的问题,古人的结婚年龄比今天要小好多了,南子还很早就成为人妻。

后来,宋国由于过于弱小,抵不住卫国的压力,国君只好把南子嫁给了糟老头子卫灵公。

没想到,他的老公卫灵公好龙阳之癖,最喜欢的是一个名叫的美男子,有一次吃桃子,弥子瑕竟然把剩下的一半送进卫灵公的嘴里,卫灵公居然笑而纳之,而且:”子瑕爱我爱得太厉害了!一个甜美的桃舍不得一个人吃,还分一半给我。

“文武大臣无不掩嘴偷笑。

由此,”食桃“一词成为男子同性恋的代名词。

这么一对奇葩夫妻凑到一起,互相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竟也相处和睦,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卫灵公三十八年(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卫灵公因大臣公叔戌富有,而开始讨厌公叔戌。

当时,公叔戌对南子干预朝政不满,企图铲除南子的党羽,南子对卫灵公说:”公孙戌将要发动叛乱。

“次年春天,卫灵公驱逐公叔戌及其党羽,公叔戌逃亡到鲁国。

公叔戌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女人竟会真的对自己下手,由此可见,南子的确是有手段的女人。

更让人惊讶的是,南子不忘旧情,和堂兄公子朝依旧保持来往。

卫灵公不仅不生气,反而乐得做顺水人情,专门为南子另建了一座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邀请公子朝来作国事访问。

不久之后,南子生产一个儿子,名叫蒯瞆,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是谁的,不过,蒯瞆成年后就被立为世子。

《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

大(太)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

野外的人唱歌说:“已经满足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母猪是指南子,公猪是指宋朝,意思是说,已经满足南子,为什么不把宋朝归还宋国。

太子蒯聩感到羞耻,对家臣戏阳速说:“跟着我去朝见夫人,夫人接见我,我一回头看你,你就杀死她。

”戏阳速同意。

亲生儿子想要刺杀母亲南子,企图平消丑闻。

南子的浪荡闹得人尽皆知,自然不必多说。

二人前去朝见南子。

南子接见太子蒯聩,太子蒯聩回头看了戏阳速三次,戏阳速不敢刺杀南子,太子和他手下的行为太过诡异了,引起了南子的注意,并识破太子的计谋,知道太子蒯聩要刺杀自己,南子害怕,哭着逃走并在卫灵公面前参了太子一本,卫灵公大怒,太子蒯聩于是逃亡到宋国,卫灵公又将太子的党羽都赶出了都城。

后来,卫灵公死了,按照卫灵公的遗愿,南子立公子郢为太子。

但公子郢回答说:“郢和别的儿子不一样,而且我伺候国君到死,如果有这话,郢一定会听到。

并且还有逃亡者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在那里,我不敢即太子位。

”一番推辞后,南子便拥立辄为国君。

又过了几年,出逃的太子蒯聩,想重新联合浑良夫准备夺取卫国国君之位,太子蒯聩之子卫出公逃奔鲁国,太子蒯聩于是继位,是为公。

卫庄公继位后,如愿所偿杀死了南子。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和南子发生交集的呢?南子虽然生活放荡,但是个很有品位的人,她十分仰慕孔子,派人捎信给孔子:“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

寡小君原见。

”在《孔子》片中,南子美艳淫乱,却是当时卫国朝政的实际掌控者。

她起初见孔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一是好奇心作祟,二是想成心挑逗一下这位宣扬仁义道德的老夫子,三是挽留孔子做的老师,以便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孔子原本不想赴约,但是当时他正在人家卫国的地盘上做事,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他也就应邀而去。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两人的见面就在一阵环佩玎珰的清脆声中开始了。

南子虽然生性淫荡,但是对于孔子依旧保持着对他的尊重。

在孔子与南子的对话中,面对言语轻佻而步步紧逼的南子,孔子始终从容不迫,应对有礼有节,不失圣贤风度,使得南子的态度逐步改变,最后变成了钦佩和恳求。

南子与孔子的交谈,从试探到深谈,逐渐进入佳境,虽说南子人品不怎么好,还是有一定见识的,孔子的一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则是如一缕清泉沁入了南子的心田,而南子最末的一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则又深深穿透了孔子孤独的内心。

两人就在此刻达成了某种共识,某种程度上说,南子和孔子是知音,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是从言论中都找到了各自的慰藉。

不过孔子的弟子子路事后的反应却十分搞笑,他怀疑老师和南子发生了什么,令老师尴尬得发毒誓: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其实,南子和孔子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南子邀请孔子纯粹就是聊聊天,顺带让孔子做自己儿子的老师。

只不过是南子的名声太臭,导致一些无聊的古人和今人瞎想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恪造反是被长孙无忌冤枉的吗 真相如何

是时期的皇室家族成员之一,他的父亲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唐太宗,而他的母亲则是的女儿,唐太宗的妃嫔如意公主。

他在唐太宗的儿子中排行老三,也曾经有过继位的机会,但是因为他被牵扯进了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而最终被处死,只活了短暂的三十五岁。

之后在神龙年间被平反,重新获得了亲王的的称号。

李恪从小便善于骑马射箭,同时又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奇才。

因为他的母亲是前朝的隋炀帝的女儿,因此他的地位和声望在各个皇子中都处于较高的位置。

李世民废掉了太子,因为妄图暗杀自己的弟弟,立了当时的晋王为新的太子。

但是他又觉得李恪英勇的表现十分像自己,便动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

此时一直力挺李治的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便对长孙无忌说道:“你是由于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就不喜欢他吗?但是我觉得这孩子的个性和品行跟我很像,即使让他保护舅舅的家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长孙无忌却说:“李治仁德忠厚,是一个可以固守帝业,维持我朝长久统治的好。

陛下已经立他为太子了,如今却想要废了他,这样犹豫不决可会出大乱子的。

”李世民听了之后,认为他说的确实在理,于是便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头。

可以说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李恪论才能并不比李治差,他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并没有一个可以倚靠的亲信在李世民身边替他说话,这或许才使他没有被立为太子的原因所在。

李恪怎么死的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是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

因为他的身世还是非常显赫的。

而且他从小的表现也十分突出,骑马射箭,读书绘画,样样信手拈来,再加上他的个性,因此李世民对于子怡这个儿子还是非常欣赏和疼爱的。

甚至还动过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即便如此,他最后非但没有当上皇帝,反而因为某个人的诬陷而丢掉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当时唐朝的重臣,唐太宗的哥哥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个人,早年因为投奔李世民四处征战,又替他策划了夺取皇位的,再加上后来他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对他十分信任,先后册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司空司徒和中书令等重要官职,可以说是手握大权,位极人臣,再加上她皇后的哥哥的身份,更是有恃无恐,完全把持了朝政。

在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时候,他担心长孙一族的荣耀可能会遭到威胁,表示激烈的反对,同时坚决支持自己的妹妹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李治。

因此与李恪产生了嫌隙。

在永徽四年,他授命处理一代贤相的次子房遗爱谋反案,这原本跟李恪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对此怀恨在心的长孙无忌认为这是除掉李恪的好机会,于是他诬陷李恪也参与了此次谋反案,最后李恪和参与此案的人一起被处死,享年三十五岁。

李恪实在是死得冤枉,本该做出一番功绩的人物就这样被陷害而死,让人不禁感到哀叹和怜惜。

李恪到底造反没有 吴王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他的身份一个是非常显赫的,但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因为被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认为参与了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被处死。

但是历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所流传下来的史料以及对了解一下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李恪和房遗爱的谋反没有任何关系,他绝对是被含冤而死的。

首先看一下李恪的生平经历。

他出生于公元619年,自小聪明好学,无论是习武、读书还是绘画都是样样精通,无不得心应手。

而且因为他性格沉稳冷静,跟李世民的个性十分相像,因此自小便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和信任。

原本由于他并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没有争夺皇位的资格,但是因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和嫡二子李泰都为了争夺皇帝而起了异心,因此他对李恪十分偏爱,想要立他为太子,这个时候就牵扯出来另外一个人:朝中重臣,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他因为担心立李恪为太子之后,长孙一族的命运会受到损害,因此他对于这件事表示强烈的反对,唐太宗最后只能作罢。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恪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他没有理由学习李承乾和李泰的谋反举动。

而李恪被杀的关键人物就是长孙无忌。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李恪早就心怀不满,此时发生的房遗爱谋反一案正好由他全权处理。

这是多好的除掉李恪的机会啊,长孙无忌这么老辣世故的人怎么可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呢!于是他便“义正辞严”的向当时的唐高宗李治上奏:李恪也参与了此案。

李治和长孙无忌是什么关系?叔侄关系!李治自然不会怀疑他的话,于是李恪就和房遗爱等人一起被处死了。

李恪的死,长孙无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说他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奸臣,但从害死李恪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胸非常狭隘的人。

李恪的后代 李恪,可能是唐朝历史上死得最冤枉和最委屈的皇室成员之一。

他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文韬武略,才能出众,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和青睐,因为他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的儿子,原本没有资格争夺皇位,当时由于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偏爱,他一度起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最终这个想法因为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而打消了。

最后害怕官位不保的长孙无忌诬陷他参与了房遗爱谋反案,因此他被无辜赐死。

时年三十五岁。

据史书记载,李恪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

其中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只有六个人。

首先是他的长子李仁,出生于公元646年。

在他生命中的前半生,因为父亲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至死,他也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到偏远荒凉的岭南之地。

在显庆五年即659年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恪被追封为郁林郡王博尼格立庙急死,他的冤屈第一次得到平反,同时还任命河间王的李荣为郁林县侯作为李恪的继承人,把李仁一干人等仍然排除在外。

就这样一直到了684年,李荣因为触犯了律法而获罪,到这时李仁和他的兄弟才总算被赦免,李仁好继承了父亲”郁林郡王“的爵位。

之后的李仁还参与了推翻,恢复李唐王朝的,此后一路仕途顺利。

一直到708年,他因为参与景龙政变失败,和儿子天水王李禧一起被杀,享年六十二岁。

李恪的其他几个子女:二子李玮很早就过世了,死后被追封为郎陵郡王;三子李琨,封为吴王;四子李璄,封号为归政郡王;信安县主。

李恪的四女,名字不详,武则天时嫁给了魏景帝穆帝的八世孙元思忠生下了三个儿子,死于开元四年;五女李华,是宣城县主。

其他的三个女儿已经不可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长孙无忌和武则天在历史上是如何较量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