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提出的奇袭平壤城为什么遭拒?

唐太宗晚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并未达成灭亡高句丽的战略目标。
后世历史学
【千问解读】
唐太宗晚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并未达成灭亡高句丽的战略目标。
后世历史学者们将这个作为贞观年间的污点,认为是李世民在战争中少有的失败。
而李世民后来也引为憾事,认为自己没有能抓住机会一举达成战略目标。
从两唐书的记载来看,当时对高句丽在战略上形成压制作用,是有机会一举灭国的。
而且作为征辽重要将领的江李道宗也提出了奇袭平壤城的作战计划,可惜这个计划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批准。
事后李世民和在复盘时也提到这个问题,李世民却,这是为什么呢? 江夏王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侄子,与李世民是堂兄弟关系,他与河间王李孝恭并称为李唐皇室最能打的两位王爷(李世民按算)。
无论是在平定隋末乱世的过程中,还是在贞观年间征战四方,李道宗都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李世民的一再嘉奖。
对于李道宗的军事能力,李世民是非常称道的,而且在各种场合反复夸耀。
在征讨高句丽的宴会上,李世民就把他与李勣、薛万彻并称为三大,以此来显示自己御驾亲征的。
可以说在李唐皇室中,李道宗是少有的在军事上得到李世民认可的人。
在驻跸山大战前,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兵来战,对唐军形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于是李道宗便提出了奇袭平壤城的计划。
当时唐军攻打到了高句丽的辽东重镇安市城下,高句丽方出兵救援安市城,两军对峙。
李道宗判断高句丽倾国之力来援,国内必然空虚,于是提出跨海奇袭平壤城,一举端掉对方老窝,前线的高句丽军队将不战而降。
后来复盘时,李靖对这种出奇制胜的战术表示赞扬,认为李世民该听从李道宗的建议奇袭平壤城。
李世民却顾左右而言他,并没有说出否定这个提议的原因。
从军事上来看,这招无异是出奇制胜的妙招。
当时高句丽北部面对强大的唐军,南部还要和百济对付反攻的新罗国,两线作战压力很大。
渊盖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两线取得胜利,能保住现有地盘就已经很不错了。
本来的意图是让高延寿、高惠真坚守安市城,把时间拖到冬天,唐军就不得不撤退。
因此从战略上看,唐军从北线攻打平壤城的可能性很低。
事实上,后来高句丽方的确靠着坚守安市城度过了第一次灭国危机。
而李道宗提出的奇袭平壤城就是应对坚守安市城最好的策略,也是唯一快速灭亡高句丽的办法。
可是从整个历史大环境看,我认为李世民否定奇袭平壤城的计划,而选择了李勣引蛇出洞消灭高句丽军队的打法,是出于对唐朝国内形势和朝鲜半岛局势的的考虑。
李道宗的计划虽然能出奇制胜却也会给唐军留下很大的后患,这是李世民不愿采用的原因之一。
李道宗的计划是他亲自带五千精锐跨海出征,趁着平壤兵力空虚发动奇袭,一举拿下对方首都。
这个作战策略很精妙,但风险也是极大的。
首先李道宗只带五千人出征,这在兵力上就处于劣势。
跨海作战,深入敌后,在后勤上没有保障。
一旦战事不利,陷入对方的包围之中,撤都撤不出来。
虽然李靖认为可行性很高,但李世民却不愿意冒这个险。
因为李道宗是李唐皇室的王爷,身份上不只是普通将军那么简单。
在出征高句丽之前,唐朝刚发生了废太子和魏王争夺太子位的事情,而且引发了李承乾谋反案。
李世民处置了李承乾和李泰,让成为新太子,所以李唐皇室正处于动荡之中。
此时正需要李道宗这样的宗室王爷镇守局面,因此李道宗不能轻易的深入敌后冒险。
一旦李道宗在高句丽出事,这将给李唐皇室带来更大的动荡,甚至会影响整个大唐的政治局面。
而当时的唐朝内部局势也不太适合灭亡高句丽,因为李承乾和李泰引发的乱局还没有完全平定。
如果当时李世民灭了高句丽,那必然将负责对高句丽进行重新整治,以方便唐朝派兵进行管理和执政。
从后来灭高句丽高祖李治的操作来看,安东都护府的设立,熊津等都督府和州郡的设立,唐朝官员的派遣、战后百姓的安抚和创伤的修复等等,都是一大笔开销。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既要承担国内重整政局的支出、攻打高句丽的军费,还要支出重建高句丽的投资,这对唐朝来说也是难以承担的巨大经济压力。
这种压力不但会直接体现在政治和朝堂之上,也会动摇唐朝的国本。
当时唐朝经过灭东、薛延陀、等战争在经济上已经很拮据,休养生息积蓄的国力几乎耗尽,非常不适合再背上高句丽这个包袱。
失败,然后背上巨大的经济包袱,才导致国家崩溃,乱兵四起。
李世民在这方面非常谨慎,就是为了不重蹈杨广的覆辙。
他在出兵时都谨慎挑选兵源和军队,就是为了减少国内的动荡,对于战后处置高句丽的事情更加要谋定而后动。
如果高句丽能主动投降自然很好,可要让唐朝完全承担战后重建费用,李世民就不太愿意。
因此李世民选择了李勣引蛇出洞策略,将十五万高句丽军队引到驻跸山下进行两路夹击。
最终三万唐军步骑大破十五万高句丽军队,一举消灭了高句丽在北方战线的有生力量。
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是李世民谨慎考虑的选择,既可以取得辉煌的战果,也不用冒险背上高句丽的包袱。
战后李世民又将辽东高句丽的百姓迁入中原,获得了大量的牲畜、马匹、田地等战争资源,可以说在收益上非常丰厚。
这种打法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可以以战养战,见少唐朝的经济负担,削弱高句丽的战争潜力,为后来的李治奠定基础。
不可兼得,李世民在战场上面对的就是这种两难的选择。
他与李靖复盘时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想得到的答案。
但李靖并不能给予他想要的答案,只能给出和李道宗一样的打法。
这是军事家从军事角度处理战争问题的选择,而非政治家的考虑。
李世民作为皇帝和古代政治家,想的自然更多,考虑的范畴更广泛,受到的掣肘也就更多。
这种军事上的遗憾并不是统帅能力不足所致,而是历史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要改变这种情况也不是人力可以为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灭南唐之战的具体经过简介,最后结果如何?
战争过程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十八日,中路军曹彬部沿江北岸东下,令八作使郝守溶领舰船跟进。
南唐军误为宋军例行巡江,未加阻截,致曹彬军顺利通过湖口。
二十五日,曹彬率军突然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
闰十月初五,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
十三日,于铜陵(今属安徽)击败南唐军一部,获得战舰200余艘。
连克芜湖(今属安徽)、当涂(今属安徽),于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采石)击败南唐守军2万余人,俘获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千余人,抢占要隘。
遂命郝守溶率兵丁工匠于采石矶架通跨江浮桥,保障后续部队渡江。
李煜闻讯,急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万人和天德都虞侯杜真领步兵万人阻击,与宋军遭遇,在新寨(今江苏江宁附近)战败。
开宝七年(974年)十一月十五日,西路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3000余人。
东路军围攻常州(今属江苏),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八,各路全线出击。
黄州兵马都监武宁谦等渡过长江,攻占樊山寨(今湖北鄂城西);行营左厢战棹都监田钦祚率军破溧水(今属江苏),击败南唐军万余人,杀其都统。
十七日,曹彬率大军攻南唐都城江宁。
南唐水陆军10余万人前依秦淮河、背靠江宁城列阵防守。
潘美为不失战机,不待渡河船只齐备,即令步涉水进攻;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李汉琼亦率部渡过秦淮河,以大舰载芦苇,对南唐水寨实施火攻,歼灭南唐军数万人,进逼江宁城下。
未几,南唐军再次反击,企图溯江而上夺取采石浮桥,又被潘美率军击破,神卫都军头郑宾等被俘。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二十日,命京西转运使李符益调运荆湖军粮到江宁城下,补给宋军。
至五月,宋军占领袁州(治今江西宜春)、白鹭洲(今江苏南京西南)、江阴(今属江苏)等州地。
东路军亦攻占常州。
王明所部在武昌江州(治湓口,今江西九江)、击败南唐军万余人,夺取战舰500艘。
宋军围城数月,李煜知形势危急,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兵10万赴援。
朱令赟恐王明军从背后切断粮道,迟迟不敢东进。
南唐灭亡 开宝八年(975年)六月初二,曹彬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2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
八月,丁德裕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击败南唐军5000人,并于九月初九与吴越军合势攻占润州城。
经李煜再三催促,朱令赟方于十月率兵15万,搭乘百米长的木筏和可容千人的大舰出湖口顺流东进,欲冲断采石浮桥。
时逢长江水浅,航道狭窄,大船不能并行;加上屯驻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的王明军在江边竖立船桅形木桩,致使朱军不敢贸然轻进。
二十一日,朱令赟孤军乘大舰行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皖水入江口),遭宋行营都指挥使刘遇部阻截,遂用火油攻击,适风转向,火势反烧,朱军不战自溃,混战中朱令赟被烧死,战棹都虞侯王晖等被俘,数万件兵器为宋军缴获。
九月,李煜又命侍卫都虞候刘澄率军赶赴润州,加强江宁以东防御。
刘澄抵润州,惧战投降,吴越军占领润州,江宁局势更加危急。
李煜急遣使赴东京(今河南开封)乞宋言和罢兵;同时严令湖口守军火速入援。
十月十九日,朱令赟率援军号15万分乘巨舰、大筏顺江东下,企图烧毁采石浮桥,解江宁之围。
获悉后,密令屯于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的王明军,在沙州多竖长木伪为帆樯。
朱令赟见状疑为伏兵,率军进入皖口(今安庆西),遭宋军伏击。
南唐军纵火攻宋军,因风向骤变,反遭火烧大溃。
宋军乘势猛攻,朱令赟被俘,余部败退湖口被歼。
江宁孤城援绝,李煜再遣使赴东京请缓兵,赵匡胤以"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辞,予以拒绝。
宋军三面进攻,十一月二十七日,江宁城破。
战争结果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十二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派5000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
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
李煜奉表投降。
南唐灭亡。
战争评价 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
其中水军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宋军5路出师,分进合击,其中2路是水军:一路为主力,自荆南沿长江东下,直取金陵。
一路进行战略迂回,自汴水而下,经扬州入长江,从南面逆水而上,进攻金陵,对灭亡南唐,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再一次证明,在南方作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水军的较量。
交战双方,谁的水军强大,谁对水上作战预有准备,谁善于发挥水军在水网地区机动性强的特点,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晋灭吴、隋灭陈都是如此,宋灭南唐也是如此。
南唐后主李煜过分依赖长江天险,欲以"坚壁以老宋师"的防御战法,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时机,终于失败。
随机文章隋开皇年间,隋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探讨汉武麾下李陵力战匈奴之可信度龙卷风风眼有人进去吗,龙卷风中心有没有风/没有风但是气压非常大可控核聚变根本不可能,耐高温材料需从中子星或黑洞获取太阳能汽车为什么不能普及,造价高容易损坏/地球气候风云多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灭南唐之战何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了,史称北宋。
随后,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在宋的辖区外,北方有强大的辽国及其控制下的政权;南方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占据湖南14州的武平、据有四川和汉中45州的、据有岭南60州的南汉、据有江南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
为终结五代分裂局面,一统天下,赵匡胤必然要发动统一战争,逐个消灭各割据政权。
为此,他在采纳诸文臣武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先北,南攻北守"的战略。
建隆四年(963年)到开宝四年(971年)间,宋相继消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
南唐在南方各国中实力最强。
不过,南唐事宋甚恭,使赵匡胤很难找到理由用兵。
因此,赵匡胤先夺取其周边诸国,形成对南唐的包围态势,然后寻找时机和借口消灭南唐。
宋灭南汉后,置南唐于三面夹击之中。
南唐后主李煜为求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
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加紧作战准备。
开宝七年(974年)五月,下令在荆湖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干艘,以备架设长江浮桥之用。
九月,赵匡胤派遣使者,要李煜入朝,李煜以生病为由拒绝。
[2] 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吴越王做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今属浙江)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10万由江陵(今属湖北)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今屑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随机文章河南周口清朝干尸,一夜间疑似还魂自己消失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出丑效应是什么意思,完美无瑕的人不受人喜欢(优缺明显惹人爱)普通人为什么反感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贫富距离拉大)佐助通灵外道魔像为何没出现,鸣人和佐助谁更厉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