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夏州都督刘兰为什么会被腰斩?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唐初夏州都督刘兰为什么会被腰斩?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唐初将领刘兰,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被人鼓动

【千问解读】

唐初夏州都督刘兰为什么会被腰斩?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唐初将领刘兰,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被人鼓动要谋反,可惜被人先一步被人揭发,事情败露后,被第一个腰斩的功臣,还被人挖心。

刘兰被《》评价为:颇涉经史,善言成败然性多凶狡。

刘兰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谋反道路的? 刘兰,字文郁,青州北海郡人。

刘兰对于经史子集方面的书籍,读了很多,可以说通读了,就因为读了很多书,对于一些事情来说,敢于断言成败,这样一来,他的性格就有点和别人有明显的不同,养成了阴险狡猾的性格,这也为以后带来的后患。

时期,刘兰任职鄱阳郡书佐,就是后来的参军职位,隋末各地起义不断,刘兰就有意和一些作乱份子们结交。

为了在乱世中有一席之地,他看中了家乡的人民和财富,就和强盗们勾结,一举攻下了北海郡,得到了大量兵员和财富。

俗语说的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刘兰正好相反,说明这人很凶狠。

唐国公建国大唐后,李唐宗室皇亲淮安王李神通,当时任职山东抚大使,刘兰看准李唐应该是大隋夺取江山的明主,于是率领宗族投奔了李神通,刘兰在大唐李渊武德年间,多次立功,官至尚书员外郎,其实刘兰在这一段时间的功劳并不大,在后,刘兰的升迁之路才节节攀升。

李世民贞观初年,刚刚签订,为了一举灭掉东,那么朔方的梁师督就不得不被清除掉,要不说刘兰还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看准时机,向李世民进献攻取朔方的计策,李世民看了后,觉得非常有可行性,贞观二年(628年),突厥内部争斗,政局混乱,无力继续庇护梁师都。

唐太宗李世民乘机用书信劝其归降,梁师都不从,于是任命刘兰为夏州都督府司马,伺机出击。

这时候的刘兰表现出了军事方面的才能,当时梁师督有突厥支持,率领突厥兵马展开了对峙态势,而刘兰采取不直接对抗的措施,,不和你打,这样引起了梁师督的怀疑,这是有埋伏吗?他们也不敢进击,对峙了一段时间,梁师督趁夜逃跑了,这样的机会刘兰肯定不会错过,趁势追击,杀了不少的突厥兵,在柴绍和薛万彻等合围下,一举平定朔方。

因为此功,刘兰被拔擢为夏州刺史,授予右领军将军。

刘兰因功升任丰州刺史,又被征任为右领军将军,爵封平原郡公。

这一次刘兰封爵,非常不容易,因为贞观年间,李世民对于爵位的封赏是非常吝啬的,没有军功不封爵。

贞观十一年,突厥不安分,郁射设阿史那摸末率领部落进入河南地区居住,当时李愔被任命为夏州都督,刘兰为长史,因为蜀王李愔只是遥领夏州都督,刘兰其实就是实际上的夏州总管,一切事务都是刘兰处理。

刘兰在夏州任职期间,利用反间计,离间和阿史那摸末,结局很完美,果然颉利可汗开始怀疑阿史那摸末,阿史那摸末害怕被颉利可汗吞并,于是率领部落投降大唐,颉利可汗得知后,派兵追杀,刘兰率兵接应,并迎头痛击突厥,此次离间计大胜,并且收服阿史那摸末部落,李世民非常高兴,认为刘兰非常能干,于是越级提拔为丰州刺史,封为平原郡公。

要说按正常情况,刘兰没准又是下一个国公的人选,可惜世事无常,被一个人蛊惑,当时有一个叫许绚的人,这人会读谶言,对刘兰说,都说刘将军会成为天下之主,而刘兰的儿子刘昭也对父亲说,谶言说北海出天子,正好咱们家就是北海的。

所谓谶言,当然是刘兰为自己谋反制造的舆论。

当地很多人知道了刘兰散布出来的谶言。

他们还没有发动反叛,就被一个人揭发了。

刘兰治下有一个地方叫鄠县,这个县的县尉游文芝犯了罪,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

游文芝为了立功活命,就揭发了刘兰的谋反阴谋。

有谶言为证,刘兰谋反罪名成立,被处以极刑腰斩。

虽然刘兰被腰斩了,但是后面还有事呢!牵扯到了右骁卫大将军丘行恭,丘行恭办的事也被李世民训斥了,刘兰被腰斩后,丘行恭这人也不知道是为李世民表忠心,还是别的原因,把刘兰的心脏挖了,并且自己还吃了,后来丘行恭被李世民召见,说丘行恭的做法是不对的,既然刘兰以伏法,那么你就不要这样吃了逆贼的心肝,来表达自己的忠孝,要吃刘兰的心肝只能太子以及各位皇室宗亲,哪里还会轮到你?李世民说得丘行恭无言以对。

刘兰和他的党羽都被杀。

善于断言成败的刘兰,最终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败得如此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史小故事杨炎实施两税法,两税法是什么?

宗做了十多年,虽然也用过像、李泌等一些正直的大臣,平定了。

但是的国力大不如前了,国家越来越衰弱。

他死后由长子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

唐德宗即位的时候才三十多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

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决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前朝的老臣。

德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有一次,德宗和大臣们商议选拔宰相。

有位叫崔祐甫的大臣向德宗推荐说,杨炎是个有才干的人。

德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也曾听说过杨炎的名声,对杨炎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

现在正好有人推荐他,就下了一道诏书,拜他为宰相。

杨炎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杨炎是唐朝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

他年轻的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在汧州、陇州一带很有名气。

刚入仕途,就被任命为河西节度掌书记。

后来,又被提拔为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

当时,另一位中书舍人常衮擅长起草授官诏令,而杨炎善于起草恩诏。

由于他们两人起草的诏书文字优美,被许多读书人合称为“常杨”。

杨炎一到上任,唐德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

德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杨炎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开始。

” 原来在安史之乱以前,地方上进贡的税赋都储存在“左藏”(国库之一),由官员每季度汇报一次收支情况,再由比部(掌核簿籍)官员定期进行核实。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就派第五琦出任度支使、盐铁使。

当时,京城里居住的大官很多,他们经常以各种借口到国库来索要钱财,第五琦怕得罪他们不敢拒绝,可又担心国库被掏空了。

于是,他就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将左藏储存的钱财全部搬到皇宫内的仓库,由来掌管。

唐肃宗也觉得把库房搁在自己身边儿,用起来挺方便,便同意了。

从此以后,朝廷的国库就成了皇帝的私库,被太监们牢牢把持着。

户部的官员也不知道到底用了多少?还剩多少?这种情况到杨炎当宰相时已经沿续二十多年了。

杨炎任宰相后,决心革除积弊,就向德宗汇报说:“财税是国家的根本,好比是人的咽喉,非常重要。

以前的办法是由太监管理仓库,国库里到底有多少钱,连宰相都不清楚,这怎么能够管好国家呢?恳请陛下恢复以前的制度,还是由左藏来管理。

”德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下诏同意了。

杨炎的这项建议革除了唐朝的一个大弊政,天下的老百很称赞他。

杨炎的改革初战告捷,唐德宗很高兴。

这时,杨炎又经过唐德宗批准,趁热打铁,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把改革的大权抓了来。

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开始改革朝廷的税收制度了。

唐朝初年,国家收税仍然实行的是时期制定的租庸调制度,国家给每个成年的老百姓颁发土地,老百姓则每年给国家交一定数量的税负。

可安史之乱后,全国大乱,许多农民都在战争中死去了。

国家对户口削减、土地买卖和财产变化的情况,已经很久没有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

但征税时,官府也不管实际情况,只凭原有的户籍账册向老百姓收税。

而且官吏在收税的时候,也没有固定的标准,随意巧立名目增加赋税,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害得百姓几乎每个月都要纳税。

许多百姓因不堪忍受便逃离了家乡,躲到外地去了,能留在家乡种地的人少得可怜。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军饷的开支,公元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 1.废除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

2.不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作当地人。

一律登记在册要缴税。

3.不再按人口多少征税,改为按家产和土地多少征税,有钱人和大地主多交一些,穷人则少交一些。

4.每年只在夏秋两季收税,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

其他时间,不得随意收税。

5.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由经商所在地的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

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

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

德宗坚定不移,这才使两税法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实施。

两税法把过去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除此之外的收税,都是非法的。

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农民的负担相对稳定,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还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乱摊派、乱加税的可能,让老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

而且,两税法还规定了贵族、官员、僧人、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让老百了一口气。

杨炎大胆实施的两税法对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是,也触犯了许多太监、地主、贵族和僧人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这些人便常常在唐德宗面前说杨炎的坏话,时间一长,唐德宗渐渐地也对杨炎失去了信任。

不久,就罢免了杨炎宰相的职务,给了他一个左仆射的闲职。

有一次,杨炎为修建家庙,钱不够用,就委托一位老部下帮他在洛阳的旧房子给卖掉。

这位老部下图省事儿,就直接让公家出钱买过来作官署用。

这样一来,就有人诬告杨炎占了公家的便宜。

当时的宰相本就是杨炎的死对头,于是,他就让大理寺的官员田晋负责审理。

田晋心里也知道杨炎挺冤枉,但又不敢得罪卢杞,便判决为:“多付的钱,按照索贿论罪,应该免去他的官职。

” 卢杞对田晋的判决很不满,便将田晋直接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司马(低级武官),让其他官吏重新改判为绞刑。

唐德宗想到杨炎对国家还是有功劳的,没有杀他。

这时,又有许多趁机造谣说:杨炎在曲江南边修建的家庙有“王气”,杨炎这样做是存心想造反。

德宗听到后很生气,很快就下诏把杨炎贬到崖州(今海南省东北部)去当司马。

诏书下达后,杨炎踏上了流放的路途。

在途经鬼门关(今广西玉林天门关),他似乎已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到:“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

” 当杨炎就快要赶到崖州的时候,朝廷又下诏将他赐死,年仅五十五岁。

杨炎虽然遇害了,可他推行的两税法却对国家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直到明清时期制定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法”都还从“两税法”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随机文章【海狮欧洲史】序:欧洲史上最瞎的第一场暗杀请问明朝曾和葡萄牙发生战争吗?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大诗人王维曾被好色公主包养

维,字摩诘,太原人。

九岁知属辞,工草隶,娴音律。

岐王喜欢与文士交往,重之。

维将应举,岐王谓曰:“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

因出诗卷。

主曰:“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座曰:“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传》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王维地位似乎远不及和。

但在盛唐当时,王维的诗名却远在这两人之上。

尤其是杜甫,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少陵野老罢了。

说起来王维的诗作,正如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作中秀出丛林,,历代名家无不叹服。

就连《》中教读诗,也说:“我这里有《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王维的五律,的确是一绝,只有、老杜或可相比一二,其他人则远远不如。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指王维诗歌中的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 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曾誉之为“天下文宗”;“诗圣”杜甫则曾称其“最传秀句寰区满”。

但就是这样一位天赋异秉、才华横溢的天才大诗人,却曾经被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包养并宠爱有加。

那么,使“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以男小三的身份上位,从此踏上仕途,从此官运亨通的玉真公主又是何许人也? 史书记载,这玉真公主名唤持盈,乃是唐玄宗的妹妹。

玉真公主不愿意嫁人,自愿出家为女道士。

在煌煌大唐,当时流行一种时尚,那就是从皇室宫廷到普通百的男女,都喜欢出家作在籍或出籍的道士。

大诗人李白就曾一度和好友吴筠入山炼丹修道。

而当时唐代皇室女子修道更是成为和种风尚,最著名的如在成为皇后之前就曾入道观修道。

大家可不要认为,玉真公主一当上女道士,就是“缁衣顿改昔年妆”,过暮鼓晨钟、青灯黄卷的日子。

史载她的宫观之华丽一点不逊于皇宫,甚至尚有过之。

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嫌其太过奢糜,应给予削减。

还有一点,是大家早都知道的,这李唐家族,无论男女,都非常爱吃荤腥。

如唐太宗把自己的弟妹收入房中,搞上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私通和尚,大玩男宠,唐玄宗更是有“扒灰”之诮,曾经身为女道士的女皇武则天更是面首无数。

唐代女道士,本来就都是放荡情怀的“豪放女”,玉真公主当然也不例外。

《集异记》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熟女玉真公主一眼看上了,“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

于是,岐王与玉真公主唱双簧,设局下套引诱文学青年王维。

才貌双全的王维实际上是岐王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情人和男小三。

因为唐朝国风民风开放,公主一向如狼似虎,比如说太平公主,而玉真公主当时也已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

史书记载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落第。

这一年,他常在宁王、歧王府中出入,王爷对他相当好,好到什么地步?“待之如师友”。

然后,为了求得科第的门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就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

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之后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

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

之后,玉真公主向哥哥玄宗极力推荐帅哥王维;于是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这唐玄宗和兄弟姐妹们的手足之情还挺融洽的,不存在其他时代那些兄弟们间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样的情况。

而且大家看歧王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召呼自己的家妓出来待客的情形一样。

天真的王维早就成了歧王们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玩物。

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也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

此后,曾被玉真公主“强暴”和“霸占”和“包养”过的王维的仕途就一直大道通天,直到尚书右丞这样的官职。

,阅男人多矣,饮宴之后她当然不能放过纯真年少的“牛郎”王维。

但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的王维必竟不同于张昌宗、张易之等人,更不像宋之问那样想拚命抓住女皇、公主们的一条裙带。

王维是个单纯天真的少年,像白玉一样无瑕。

他初次应试时写的诗就是《赋得清如玉壶冰》,但现在他却被玉真公主“奸污”“强暴”了,这件事对他的刺激是相当大的,从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王维二十岁那年,他写下了《息夫人》一诗:“莫以今时宠,而忘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是在宁王(即玄宗的大哥)府中所写。

这其中,也有一段故事:玄宗的大哥把皇位让了出去,于是专心于。

他有家妓数十人,都是绝色女子。

其中有一个原是宁王府边卖大饼的人的妻子,长得“纤白明晰”,宁王一见就爱,于是多给她老公钱将她纳入府中,宠爱有加。

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你还想不想你那做大饼的老公?”此女默然不语。

宁王让人召她的大饼老公来相见。

这个女子注视无语,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当时王府中“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然。

”宁王命赋诗,当时二十岁的王维诗首先做成,众人叹服,后来宁王把这个女子还给了饼师。

大家看历来写息夫人的诗,都是指责的居多,像就抱怨她不像绿珠一样自尽(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但王维为什么却一腔同情,率先写出这样感人至深、感同身受一般的诗句?正是因为王维也有过被玉真公主这样的皇室公主“强暴”“包养”过的经历,他才能将息夫人的痛苦体会得这样深刻。

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

这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

玉真公主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让他方便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

但王维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出京,远去山东济州做了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

什么叫“伶人舞黄狮子”?据说依唐代律令,舞黄狮子节目是专门为皇帝而演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当以犯律处置。

王维身为太乐丞,手下的人可能彩排演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故而获罪。

但其实这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又不是私藏甲兵之类的谋逆行为,按说依王维和歧王及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会处罚这样重,甚至根本不会有什么罪责加身。

但王维却一下子贬到济州,这一去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为什么?原因很明显,正是因为王维不再愿意到床上侍侯公主,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妻子,于是玉真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找借口贬他到穷乡僻壤“劳动改造”一番。

曾几何时的王维也是满腔希望,充满理想的。

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也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

但是,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忍不住了。

他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

之后,他悄悄地潜回了长安。

但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根本没有实授什么官职。

然而,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

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

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

结果老孟赖狗扶不上墙头去,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

这孟浩然和王维是朋友,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地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这样突然。

而且,皇帝为什么要上他家去?要说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也要前呼后拥,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女生宿舍的,说来就来?原因只有一个,失意的王维此时正住在玉真公主居处,成了玉真公主的“外宅”。

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儿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

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

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因为玄宗的兄妹情深,所以不时常过来看看,玄宗兄妹间亲密得很,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事。

……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死去了。

或许是王维心中存在愧疚,或许是玉真公主不让他再娶,所以他后半生的三十年一直孤身未娶。

王维在妻子死后,孤居三十年不再续娶,这在唐代高官中相当罕见。

有人说王维学佛,这学佛未必就完全像出家人一样,不是一边诵经拜佛,一边左手搂着“杨柳腰”小蛮,右手抱着“樱桃口”樊素嘛。

王维的弟弟王缙,虽然和王维一样受家庭影响,信奉佛教,但王缙却奢侈靡费、妻妾成群,和王维清寂自苦的情境大相径庭。

但对于王维来说,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苦闷。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这两句诗,就正是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正是因为王维有这件难以齿的羞辱之事,所以他一直内心处在忏悔,在寻求解脱。

大家看历史上相当多的青楼名妓,以后,往往皈依佛门,寻求解脱,也是此理。

了解到王维这个心结,再读他的诗,应该有一层更深的理解。

被公主“强暴”和“包养”的这段不太体面的男小三和牛郎经历,对于自尊心极强很好面子的王维来说,成为他一生的痛和挥之不去的一个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总觉得自己的仕途和文名是通过这样的为人所不耻的手段得来,再加之后来爱妻的意外病亡,深受刺激的诗人从此看破红尘,留恋山水,这恐怕也是这位大诗人后期痴迷禅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唐初夏州都督刘兰为什么会被腰斩?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