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当初是如何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和湘军,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日本的文学界,非常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汉学。

20世纪的日本“汉学”的研究备受瞩目,曾经在很大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和湘军,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日本的文学界,非常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汉学。

20世纪的日本“汉学”的研究备受瞩目,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历史学界。

在针对复杂纷乱的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日本的学者们只用四个字简单的总结了从1840年到1911年的中国变局,那就是“南来之风”。

日本学界认为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再到维新变法,同盟会革命,中国的新兴力量无不来自南方的两广,江浙,湖湘地区。

这股“南来之风”吹垮了腐朽的大清帝国,让这个200多岁的巨人在军事革命中轰然倒地。

这些“南风”之中,刮得最猛的,同时对历史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毁灭的同盟会革命军,而是打断清朝脊梁骨,斩断爱新觉罗“龙脉”的。

“太平天国”是清朝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地位几乎等于明朝的“闯军”,是改朝换代级别的内乱。

史学家们认为正是太平军的出现,消灭了南方的和贵族势力,打空了大清朝可怜的国库,也间接培养出了一批手握军权的官僚,种下大清灭亡的种子。

太平天国盘踞江南13年,几乎跟清朝南北相对,差一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

最后没能坐天下,只因为他遇上了一个难缠的对手——湘军。

曾国藩从湖南拉出来的这支私人武装,以山民为兵,以儒士为将,一帮外行人居然跟太平军鏖战13年,最后攻破天京灭亡了太平天国政权。

史书记载的太平军“不分男女老幼,皆悍不畏死,锣鼓一动,鼓噪而前”,其战斗力曾让八旗、甚至外国雇佣军汗颜,但是这支军队却败在了曾国藩这个“不知兵”的儒生手上。

在史书上,评价湘军最多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六个大字,但就是这种平平无奇的战术,最后绞杀了的太平军。

湘军的“到底是种什么打法?它在当时是否奏效?在后来的战场,有没有办法能破解这一战术? 1、改朝换代:你可以吃饭,但不能砸锅 虽然湘军是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力量之一,但是它的建立者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儒生。

不仅曾国藩不懂,他手下的将领们也大多是外行,比如曾国藩最仰赖的弟弟,在战前就是个“贡生”,跟着自己哥哥在北京读书,想考试混功名。

只知道读圣贤书的兄弟哪能想到,自己求功名的道路会被战争打断,为了保全自己的未来,只能被迫加入刀口舔血的战场上。

1851年,在广西的山区,洪秀全带着几万贫苦的客家山民起义了。

当时是元年,咸丰帝刚刚登基,天下都等着这位能大展拳脚,结果南方一股名为“”的宗教组织发生了起义。

“金田起义”在历史上意义重大,咸丰帝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刚刚登基,居然就遇上洪秀全,清这些个煞星,堂堂大清朝差点被这些山民打倒。

广西地区的官军战斗力之差举国震惊,早期起义的“拜上帝会”成员以2万人打败清军的围剿,并且从广西北上,杀入湖南,湖北,江西,一路所到之处杀戮甚重,尤其是对清朝的官员士绅绝不留情。

作为一个半西化的宗教团体,“拜上帝会”的基督教基因很重,他们彻底反对封建的儒家传统。

洪秀全曾颁布法令:“凡一切孔、孟、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这简直是砸掉了全天下读书人的饭碗。

南方士人一时人人自危,都害怕太平军坐了天下,自己学的“”沦为废纸,有些士人甚至无奈“蓄发从贼”,只为求个前程。

1852年,太平军在湖南湖北肆虐,天王洪秀全号称50万人,先下武昌再下南京,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动。

朝廷已经知道南方大势已去,八旗、绿营,于是咸丰下令各省“自办团练,协助剿匪”,粮饷兵器都自己筹措。

当时整个南方刚被太平军打烂,湖南、湖北的官军或死或逃,军械,枪炮,舟船被洗劫一空。

江南地区更是成为太平军的主场,清朝自己也没指望这个命令有多大作用。

因在清代的中国,军事力量完全控制在朝廷,准确来说是八旗手里。

清朝武装力量以八旗为主,绿营为辅,军令出于朝廷,精锐驻扎在“满城”,军官选于旗人,汉族官僚几乎无法染指军事。

而在晚清时期,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官勇,全都“不堪用”。

这些军队经过长期的腐化,从兵到将都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值一提,而在这些军队以外,民间几乎无人可用。

此时在湖南老家“守孝”的曾国藩出场了,他深知这场战争是“国运之战”,洪秀全这不是要改朝换代,而是连中华文化这口锅都要砸掉。

他们一旦成功,不仅清朝会灭亡,中国的读书人也会。

于是他翻遍兵书,以明朝名将为师,想建立起一支像一样的常胜之师。

2、背下《纪效新书》,也成不了戚少保 曾国藩在建立湘军之初,就坚决咬死“不用营勇,不用镇将”,因为这些人太腐化,完全没有军人的样子。

他曾经亲眼目睹在一次战役里,官军被太平军围困,外围的援军不仅不去救援,反而“嬉笑视之”,坐看友军灭亡,让人触目惊心。

曾国藩自己是个外行,但是他读过书,知道什么样的军队能打仗。

他看过明朝戚继光的兵书后,明白军队凝聚力的重要性。

曾国藩写道:“(军队)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 湘军组建时,只选老实巴交的山区农民为兵,连目光稍微灵活些的都不要;在制度上,湘军完全由“募兵”组成,执行严格的营官制度。

军人完全跟着营官走,对其有人身依附,一营的兵只听命营官,整个湘军只听命于曾国藩。

在选将上,因为湘军的前身是“湘勇”,这是一支书生拉起来的队伍,所以曾国藩继续任用书生,将一批湖南的学生任命为将领。

这些人虽然没有沾染旧军队的习气,但有个致命缺点——完全不懂打仗。

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成军,“曾大帅”靠兵书上看来的方式整军,军容和士气虽然和绿营有云泥之别,但是战斗力却不敢恭维。

1854年,太平天国已经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同时开始“北伐”和“西征”。

太平军西征部队南下长沙,在岳州,湘潭,宁乡等地跟清军大战,曾国藩的湘军也参与了战斗。

曾文正公初战在长沙城外的靖港,曾国藩花费真金白银,从广东请来教官训练的水军一败涂地,被太平军的舢板用“狼群”战术击败。

曾国藩本人带领陆军从路上支援,结果在太平军的炮击下,湘军居然一触而溃,曾大帅亲自竖起大旗,下令“逃兵过旗者斩”,依然无济于事。

湘军在靖港大败,曾国藩气得跳水自杀,被手下给救了起来。

好在塔奇布带领湘军在湘潭取得大捷,才让湘军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重视。

曾国藩在此战中也彻底明白,自己实在不是个行军打仗的材料,虽然“苦读兵书”,但就算背下《纪效新书》,也成不了戚少保。

于是他从前台进入幕后,进行战略规划,军队建制和选用人才,不再去前线冲锋。

3、“结硬寨,打呆仗”本是太平军的绝招 对于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曾在奏折中总结:“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

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 这段话基本概括了曾公和湘军纵横江南的十年岁月,而且其中的“结硬寨,打呆仗”绝招,居然是抄袭得来的。

1854年的西征受阻后,太平军继续在长江中下游发展,湖北,江西和安徽三省成为了主战场。

当时的江西巡抚陈迈跟曾国藩不和,被咸丰皇帝给撤了职,曾国藩成功控制了江西的军政大权。

借助江西的财政,湘军和太平军在江西进行了持久战,两方激战5年,“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就在这期间出炉。

湘军在前期跟太平军野战,水战都互有胜负,石达开指挥的太平军战术灵活,英勇敢战,一度打通江西全境,让首府南昌成为孤城。

曾国藩对太平军越来越忌惮,湘军作为一支私人武装,较少消耗,保存实力是延长军队的唯一办法。

曾国藩发现,每次自己主动进攻,总是胜多负少,而且伤亡惨重,其原因就是太平军善于挖工事,打“龟壳战”。

太平军善于“龟壳战”其实很正常,太平军起自广西,以广西的客家山民为主体组成队伍。

这些人里有不少矿工,农民,烧炭工,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上,挖土都是一把好手。

在太平天国前期的苦战中,太平军挖堑壕,筑土墙,打防守反击,让清军吃了大亏。

曾国藩自己想不出来破解“龟壳战”的方法,只好严令各营不得强攻硬取,而且开始效仿太平军“扎硬寨”。

湘军无论战守都坚决执行“扎营”政策,行军打仗必扎营,这个“营”不是一般的驻扎地,而是能防御敌人的坚固阵地。

湘军的扎营,就是曾国藩口中的“结硬寨”。

大军行军时必以精兵悍将开路,辎重排在中间,在停歇时,哪怕只待一天也要扎营。

湘军扎营的阵仗很大,外围要有拒马,壕沟,陷阱,鹿砦,鹿砦的背后是一丈高的围墙,墙上有用来射击的枪眼。

这座营地几乎是一座“土城”,修筑起来费时费力,但是湘军各营依然坚决执行,天色将暗就开始扎营,修到晚上才吃饭歇息。

湘军的“土城”虽然是跟太平军学来的,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湘军的硬寨没有炮是不可能打进去的,这让江西太平军吃尽苦头。

除了“结硬寨”之外,太平军的水师也改变了打法,不再买大楼船,而是用小舟,舢板加火炮为主力。

这些小船来去灵活,火力强大,在1855年初扭转了江西和长江上的水战。

4、破“堑壕战”,要到半个世纪后 “结硬寨”的战术决定了湘军是一支行动缓慢,战术单调的军队,于是湘军只能“打呆仗”。

“呆仗”是指湘军打仗时很少大开大合,像兵书上写的那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事实上湘军打的打仗几乎都是围城战,防御战。

在扎营之后,湘军坚守不出,任凭太平军攻打,只是坚守而已。

在太平军粮草弹药见底开始撤退时,湘军才趁势出动追杀一阵,而且也不深追,这导致湘军从无“大捷”,也少有“大败”。

自古以来,被动挨打是犯了兵家大忌,但当时已经是19世纪,湘军这些缺点却成为了优势。

因为湘军归根结底是“官军”,在哪儿都是主场作战,他们的粮饷弹药都源源不断,最大的优点就是“耗得起”。

而太平军则是“流寇”,他们后勤非常差,尤其是后期失去了西方支援,枪炮弹药都比较紧张,属于是“耗不起”的一方,急于速胜。

湘军扎营的“硬寨”只是小场面,真正让决湘军名垂史册的是“攻城战”,曾国藩的弟弟就因为善于挖沟围城,被起了个外号叫“曾铁桶”。

湘军每次攻城绝不硬冲,而要连续不停地挖深壕,注水,摆鹿砦,直到把城市重重叠叠围起来。

被围城市断水,断粮,断援兵,在敌人被困得差不多之后,湘军再挖地道,炸城墙,一鼓作气拿下城市。

在太平天国后期,湘军攻城不是几天就能解决的,甚至不是几个月能解决的,要花上一年半载才行。

在“太平天国”的转折点“安庆保卫战”之中,湘军大将曾国荃带10000多人围城足足1年,城内3万多军民弹尽粮绝,被迫以死人为食,一根脚指头卖100文钱。

在“天京之战”中,几万湘军围住天京两年,李秀成率20万大军无法解围,自身死伤惨重,最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

湘军的堑壕战打法面对太平军时几乎是无解的。

在安庆城外,“英王”陈玉成手下的太平军猛烈冲杀,前仆后继,牺牲了4000多人也只是打通了一条防线,后面还有几条湘军的壕沟。

1863年,天京城外的“忠王”李秀成也牺牲了4万人去攻湘军的防线,依然无功而返。

英王、忠王都是太平军名将,但是他们面对湘军防线都无可奈何。

攻打湘军的堑壕和硬寨,太平军只有绝望而已。

其实在整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堑壕战都是陆军的主流战术,在面对挖深壕固守的军队时,枪械的作用十分有限。

改变战局只能依靠火炮,尤其是榴弹炮,迫击炮,当时的工业化还不足以支撑超大规模的炮兵,西方列强打堑壕战都够呛,何况太平军。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面对龟缩在战壕里的日军毫无办法,最后把船只上的小口径炮拆下来,用支架固定后发射。

俄军的这种简易火炮,可以让炮弹以大角度从天而降杀伤战壕里的日军,“迫击炮”就这样诞生了。

而在以“堑壕”闻名的一战里,榴弹炮和重机枪才是步兵的噩梦,后者是在冲锋路上收割生命,而前者则是防守方的死神。

榴弹炮配上爆破弹,能直接把敌方工事连同士兵一起摧垮,杀伤力非常可怕。

炮兵在20世纪成为陆军的主力,大陆国家都以建立“大炮陆军”为目标。

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这些东西离人们还很遥远,士兵们只能用人肉冲锋去填沟壑,这时候防守方天然占有优势。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湘军同时被大规模遣散,实在有“飞鸟尽,良弓藏”之意。

曾国藩被调往北方平,结果,只好自己向朝廷请辞,放下军事职务去做个文官。

作为曾国藩的后辈,的成为剿捻的主力,其地位也慢慢超过了湘军,成为清朝最后的依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工业革命是如何从英国传播到世界的是怎么回事?有关于革命的评价及影响有哪些

扩大 19世纪期间,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甚至世界的非欧洲部分。

起初,在传播方面存在着各种障碍。

英国有条法律禁止出口机械,欧洲大陆的形势也无助于工业化,这尤其是因为行会的力量以及与和战争相联系的动乱。

但是,战争于1815年结束,英国的那条法律也于1825年被废除。

很快,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铺设铁路热影响到欧洲大陆。

此外,在这个时候,英国实业家正在积累剩余资本和寻找向大陆投资的机会。

到1830年,仅仅法国就雇用了15000至20000英国工人来操纵新机器。

一旦工业革命开始传播,某些因素就决定了传播的方式。

自然资源、尤其是钢铁的充分供应和不受行会限制或封建义务妨碍的、自由的流动劳动人口,是非常重要的。

比利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有待工业化的国家。

这一过程在1830年以前开始,进行得非常迅速,到1870年,大多数比利时人已居住在城市,直接依靠工业或贸易过活。

早在1830年,比利时每年就生产600万吨煤,而到1913年,这数字已上升到2300万吨。

不过,工业的其他部门也发展得非常迅速,所以,从1840年起,比利时必须从英国进口煤。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要快得多。

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法国战败后,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

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

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

不过,工业化确逐渐影响了法国,特别是在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

蒸汽机的数量从1815年的15台增加到1830年的1625台、1871年的26146台和1910年的82238台。

1870年以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最为迅速;1870年时,法国制成品的价值为20亿法郎,而到1897年时,已增长到150亿法郎。

然而,事实仍旧是,到1914年,法国并未象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

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

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

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

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

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驯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

1914年,德国工业中的工人人数上升为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二,而农业中的劳动者人数则下降为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到1914年时,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已发展了巨大的工业,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俄罗斯帝国、和意大利。

在海外国家中,美国已以非凡的速度前进,而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尤其是美国,凭借前面提到的独特的有利条件,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例如,在钢铁生产方面,1910年时,美国生产26512000公吨钢,而其最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德国则生产13698000公吨钢;在煤的生产方面,美国的产量61700万公吨,而居于第二位的大不列颠的产量则为29200万公吨。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1914年,工业革命已从它在不列颠群岛的最早的中心地大大地向外传播。

实际上,这一传播已达到如此巨大的规模,以致英国这时不仅面临可怕的竞争,而且已为另外两个国家——德国和美国所超过。

评价 在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

于是发生了许多新的关于卫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问题,有时是未获解决的问题。

许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洁,住房,警察及犯罪等问题。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

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但是,增加对货物的需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沾污。

由于大量生产技术更加强的采用,世界若干地区的文化特征在食物,衣着,住房,,及生活方式上,就趋于标准化。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

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的国际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 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人感觉“人定胜天”,各种物质对人思想的冲击很大; 2、工业革命的大工业物质化,社会矛盾对立,导致了思主义的产生; 3、物质的大量富余和人民的相对贫困,使社会矛盾加剧,革命思潮汹涌,英国等国通过改革实行“民主”,使近代国家体制真正产生; 4、确立了的社会价值观 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化国家的民众日益分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2、资本家日益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在与贵族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3、人类从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聚集,而影响了人类之间的关系。

对欧洲关系的影响 英国因为工业革命更加强大,法国因为工业革命也在欧洲保持地位,普鲁士更加强盛,奥地利、俄罗斯、西班牙则日益衰落。

对环境的影响 1、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煤炭总量飞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气(沼气)等同上 2、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3、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

恶性循环。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大幅增加 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 ③引起了手工工场工业向工厂工业的转变 ④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的旧制度、旧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⑥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对西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1、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 3、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5、中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工业社会时代的平民更加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国家的科技革命客观上也帮助了当时的中国,中国近现代工业化从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发展,这就是,经历了、盛宣怀时代的江南制造业,广东、福建的经济特区时代,开始从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向中西部发展。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现在科学家、企业家与金融家的社会活力。

瞄准新科技革命,及时抓住从技术创意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经济链条,带来的是经济从根基上崛起的机遇。

后期影响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

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

不过,在南北美洲,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

它们利用美洲的人口比较稀少,真正地使北美洲和南美洲欧化了。

这一点在亚洲和非洲是办不到的,因为那里土著居民为数太多,而且已有高度的发展。

但是,在南北美洲地区和大洋洲地区,尤其是在澳大利亚,欧洲人从各个方面——种族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方面—— 整个地移植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这一欧化的主要原因。

我们已经看到,生产率的增长和医学的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

由此引起的人口压力是通过海外迁移找到出路。

铁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而种族迫害进一步促进了迁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5年中,150万犹太人从欧洲东部的俄国逃往北美大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主要例子。

这种种因素相结合,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

每过去10年,人口迁移的潮流便有巨大的增长。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

1885年以前,大部分移民来自北欧和西欧;那时以后,多数移民来自南欧、东欧和东南欧。

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的自治领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地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德国人前往美国,其中还有小部分人前往阿根廷和巴西。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

虽然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设法活下去,但幸存下来的只是少数。

换句话说,1763年之前这一时期中的殖民地分枝,在19世纪期间已成为与旧欧洲相并排的若干新欧洲。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1763年以前,这些大陆上的欧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带。

但在后一世纪中,大陆的内地被横越。

工业革命通过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术,使由陆路侵入成为可能。

如果没有从海岸导向内地的道路、没有连接河道的运河、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这些征服大陆的广阔区域用的机械装置对拉丁美洲人和澳大利亚人来说,如同对于美洲边疆居民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有个阿根廷人曾在1878年撰文评论道:“印第安野蛮人的军事力量被完全摧毁,因为雷明顿已使他们认识到,一支军队能越过整个南美大草原,使地面上盖满敢于反对它的人们的尸体。

” 新大陆在殖民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也自然地导致欧洲文化的移植。

诚然,文化在移植过程中发生变化。

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

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与大不列颠并不完全相同,拉丁美洲也不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精确的复制品。

然而,事实依旧是,语言基本上是相同的,虽然美国俚语使英国人着迷、陈旧的法属加拿大方言使法国人好奇。

宗教也是同样的,尽管存在着营火复兴会和摩门教信徒。

文学、学校、报纸、政体——所有这一切都有着可以追溯到荚国、西班牙、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根源。

当然,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也存在着某些并非起源于欧洲的文化。

美洲的黑人保留了有着其非洲背景的某种残余物。

幸存的诸土著民族,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促成了一种混合文化人们也不应忘记荒原的影响;它给欧洲移民及其风俗留下了难以去除的印记。

所有这种种力量说明了为什么纽约、墨尔本和多论多迥然不同于伦敦,为什么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利亚和墨西哥城迥然不同于马德里。

不过,从全球观点看,相似之处显得多于不同之处。

阿拉伯诸民族在从它们地处中东的家乡向西扩张期间,曾越过北非扩张到大西洋岸。

今天,摩洛哥的文化不同于阿拉伯半岛的文化之处,远远多于美国文化不同于英国文化之处或者巴西文化不同于葡萄牙文化之处。

然而,摩洛哥现被看作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无疑地,它自己也这样认为。

在同样意义上,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如今是欧洲世界的一部分。

新帝国主义征服新帝国工业革命不仅是美洲和澳大利亚被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欧洲庞大的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这种帝国的营建在1763年出现巨大的殖民拓居地之后的数十年间稳步地进行着。

确实,19世纪初叶,在英、法两国的某些集团中存在着不少反帝国主义的情绪。

自由贸易的拥护者认为殖民地仅具有极小的经济价值,而英国与13个殖民地打交道的经历似乎也为他们的意见提供了证据。

然而,事实依旧是,英、法两国在那数十年间继续获得属地。

例如,英国于1815年获得开普殖民地和锡兰,于1840年获得新西兰,于1842年获得香港,于1843年获得纳塔尔。

同样,法国在1830至1847年间征服阿尔及利亚,在1858至1867年间远征印度支那,此外,1862年时,还试图在墨西哥得到一块立足地,没有成功。

不过,这些获得物与1870年以后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1870年以后,“新帝国主义”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

殖民地可以作为数量日渐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场;从获取殖民地的不断增长的欲望中,可以看出新帝国主义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

19世纪期间开始工业化的几个欧洲国家和海外国家很快就在互相争夺市场,并在这过程中,提高各自的关税,以抵制别国的产品。

不久,有人主张,每个工业化国家都应当拥有能够为其制造商提供“不受外国竞争影响的市场”的殖民地。

1898年,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艾伯特·贝弗里奇就这种看法向波士顿的一群商人作了颇有代表性的说明: 美国的工厂正在制造比美国人民所能利用的更多的东西;美国的土地正在生产比美国人民所能消费的更多的东西。

命运已经为我们制订了我们的政策;世界的贸易应该而且必须是属于我们的。

因此,我们将如同母国(英国)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去得到世界的贸易。

我们将在全世界建立贸易站作为美国产品的分配点。

我们将派我们的商船队驶过诲洋。

我们将建立起一支真正伟大的海军。

自治的、挂起我们的旗帜并与我们通商的巨大的殖民地将在我们的贸易站周围成长。

工业革命还产生了剩余资本,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寻找殖民地作为其投资的去处。

资本在国内积累得愈多,利润降得愈低,对国外更有利可图的投资市场的需要也就愈大。

实际上,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

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

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

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

在19世纪上半世纪,这些海外投资的大部分是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白人的世界。

但是,在19世纪下半世纪,这些海外投资多半是在亚洲和非洲的非白人的、相对不稳固的国家。

提供资本的个私人小储蓄者和一些大的金融组织自然为其资本的安全而忧虑。

他们宁愿在其投资所在的地区出现“文明的”行政管理,而且这种管理最好是由他们各自的政府来进行。

如此,投入剩余资本的需要促进了新帝国主义。

新帝国主义的源起并不完全是经济性的;它也并不仅仅与工业革命有关。

当时,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在起作用。

一个因素是,希望得到象在马耳他和新加坡那样的海军战略基地以加强国家安全。

另一因素是,需要获得另外的人力来源,就如法国人在北非所做的那样。

再一因素是传教士的影响,他们在19世纪中特别活跃。

这些传教士一直试图使土著皈依,他们有时受到土著的虐待,甚至被杀死。

虽然传教士本身为了自己的事业起见,也许乐于容忍这样的危险,以为是可接受的,但是,舆论时常要求反击。

因此,政府知道,可利用这类事件作为进行军事干涉的借口。

最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的学说的流行,自然导致种族优势的观念和白人有“责任”统治世界上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观念。

杰出的帝国创立者塞西尔·罗得斯在这一问题上是十分坦率的。

这些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心理上的因素的最后结果,是导致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攫取,这种土地攫取甚至是的征服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1871至1900年的30年间,英国使其帝国的土地增加425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6600万,法国使其土地增加350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2600万,俄国在亚洲增加了50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650万人口,德国增加了5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1300万人口。

甚至小小的比利时也设法获得了9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850万居民。

这些征服地加上原有的殖民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势: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区统治了其余地区。

工业化的欧洲强国不仅完全地拥有这些巨大的殖民地。

而且还控制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实际共容的、经济和军事上软弱的地区。

晚清时期的中国、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亚洲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就是例证;它们名义上都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却经常遭到掠夺、蒙受耻辱、受到资本主义强国以直接和间接的种种方式进行的控制。

拉丁美洲也是各强国的经济附属物,只是在这一地区,欧洲的军事行动因门罗主义而遭受挫折。

不过,门罗主义并不妨碍美国海军陆战队为“恢复法律和秩序”而一再进行的武装干涉。

俄罗斯帝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欧的经济控制,但与此同时,沙皇政权的军事力量是很强大的,足以阻止外来的经济影响扩展到其他领域。

因此,我们看到,欧洲的控制不仅扩展到其辽阔的帝国,也伸展到同样广阔的附属地区。

事实上,投入附属国的欧洲资本比投入殖民地的更多。

这些投资通过各种手段和政治、经济压力——如:训练当地军队的军事代表团、监督并通常控制当地财政的金融代表团、给居住这些地区或在这些地区经商的欧洲人以专门特权的治外法权以及与治外法权有关的种种安排 ——而得到保护。

如果必要的话,还始终有美洲的海军陆战队或东半球的炮舰作为最后的一种手段。

有关诸强国与各种殖民地和附属地之间的关系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几章中加以考察。

这里的目的仅在于描述这些关系的一般格局。

这一格局清楚地表明,到1914年,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已受到欧洲少数国家以及俄国和美国的直接或间接的支配。

这一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今天,在别世纪中叶,世界上的大部分混乱就是对这种欧洲霸权的不可避免的反应。

新帝国主义的影响为什么欧洲在19世纪后期的大扩张应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呢?帝国主义毕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

如果将帝国主义定义为是“一个国家、国族或民族对其他类似的集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或经济的统治或控制”,那么,帝国主义就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

无疑,罗马人是帝国主义的,因为他们征服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近东,并统治那些地区达数世纪之久。

而且,在罗马人之前和之后,世界各地还有许多别的帝国为各种民族所征服。

然而,“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

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

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象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传统的帝国主义包含剥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

贡物仅仅归于某一统治集团而不归于另一统治集团。

相形之下,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国家发生彻底的变他这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不如说是西欧的生气勃勃的工业主义对非洲和亚洲的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权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换句话说,欧洲的工业资本主义太复杂、太扩张主义了,不能说是与殖民地的一种简单的贡物关系。

开始时,欧洲征服者肯定毫不迟疑地进行掠夺和征收贡物。

英国人在印度就曾这样做过,就象西班牙人早先在墨西哥和秘鲁所做的那样。

但是,经过这一最初的阶段之后,欧洲的生气勃勃的经济开始以各种方式包围和改变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如我们已知道的那样,工业化的欧洲需要为它的剩余资本和制造品获得原料来源和市场。

例如,英国曾用船把大量纺织品和资本运到印度,资本主要是用于铺筑铁路。

到1890年,印度已铺筑了约17000英里铁路,大致与英国的铁路网相等。

但是,从1890至1911年,印度的铁路网大约增加一倍,达33000英里,而在这同一时期中,英国的铁路仅增加了300英里多一点。

应该指出,铁路和其他大项目如灌溉工程和港口设施是用英国资本换来的。

换句话说,印度并不是必须待到它积聚起足够的资本时才发展其经济和增加其出口商品。

因而,在这早期阶段,印度的经济发展因与英国的联系而得到促进。

但是,重要的一点是,印度的经济不仅受到促进,也得到重建,并在后一阶段中归于无效。

英国的纺织品非常便宜,这时能通过铁路网而分配到全国,从而,象在早一个世纪时使英国工匠破产那样,无情地使土著工匠破产。

不过,这两种形势之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同之处。

英国工匠到城市中般地发展起来的工厂里去做工,印度工匠却由于他们的城市里没有出现工厂而无处可去。

英国人自然并不希望在印度建立一个相竞争的工业结构。

这是一种自然的、可理解的安排,但是,它深深地影响了印度人民。

他们以往历来是通过农业和手工业谋生。

而这时,工匠须削价与竞争者抢生意,没有可替换的生活来源。

农民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卷入为英国工厂生产黄麻和其他商品的过程中。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供养他们自己和附近城镇的人们。

这时,他们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受世界经济的波动和危机的支配。

欧洲还通过传入医学科学和种种卫生措施而从根本上影响了印度,因为医学和卫生措施导致人口急剧增低这种情况早先在欧洲也发生过,但是,欧洲有数百万人进入城市或去了海外,而印度人却做不到这些。

因此,最后结果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受阻。

这就是新帝国主义对殖民和附属地的影响的性质。

印度已用作这种影响的一个例证,但是,在其他地区,一般格局是相同的,只是自然地带有一些地方的变化。

这一格局应当记住,因为它说明了为什么今日的世界被划分成发达世界和不发达世界,为什么这两个世界的生活水平有着如此惊人的差异,为什么不发达世界的人民在获得政治独立之后,其首要目标是成为发达世界——尽可能迅速地达到西方的经济水平。

对新帝国主义的回顾不应该得出结论,说新帝国主义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

按照历史的观点,新帝国主义无疑将被看作是世界的一大进步,正如工业革命是欧洲人的一大进步一样。

实际上,新帝国主义的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国家即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

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无疑,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法估量地提高了。

事实上,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至1890年间增加了三倍,在1860至1913年间增加了七倍。

世界贸易的价值从1851年的64100万英镑上升到1880年的302400万英镑、1900年的404500万英镑和1913年的784000万英镑。

对于蛋糕的体积增大所带来的好处,人们没有不同的意见。

更确切地说,争论集中在蛋糕该如何切开的问题上。

诸殖民地民族已感觉到,过去,他们所得到的少于他们应得的份额。

他们所得到的总的量已明显增加,要不然,他们的日渐上升的人口就无法得到供养。

例如,有位英国经济学家指出,1949年,在矿物丰富的北罗得西亚从事开矿的欧洲公司将他们的产品总共卖得8670万英镑。

这笔钱中,他们花费在北罗得西亚的仅为1250万英镑;这意味着,有三分之二的钱给转移到国外。

而且,花费在北罗得西亚的1250万英镑中,有410万英镑是支付给在那里生活、工作的欧洲人。

3670万英镑中,只有200万英镑是给了在矿井里干活的非洲人。

然而,这些工人平均一年得到41英镑,而殖民地每个成年非洲人的平均收入是一年27英镑。

显然,在西方工人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反应与殖民地民族对新帝国主义的反应之间,有着一个相似之处。

两者都对自己的命运不满,而且,两者都支持旨在引起根本变革的运动。

但是,又有一个基本差别:诸殖民地民族并不反对自己民族的,而宁可说,反对外国统治者。

因此,至少在最初阶段,它们的反对运动并不是,而是西方的一系列政治学说——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尤其是。

工业革命,不同于科技革命,可以指: 以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随机文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垃圾人定律是什么意思,逮到个人就大肆倾倒负面垃圾(拳脚相向)龙卷风风眼有人进去吗,龙卷风中心有没有风/没有风但是气压非常大十大超人系果实排名,霸主震震果实竟然不是第一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什么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1秒拍500张闪电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火药阴谋简介是怎么回事?该阴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火药阴谋(英语:Gunpowder Plot)发生于1605年,是一群亡命的英格兰乡下天主教人群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并杀害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的一次并未成功的计划。

这次事件代表了又一次的以1603年的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为先例的一系列失败的弑君企图。

反叛者由于詹姆士拒绝给予天主教徒同等权利而大失所望。

他们企盼火药阴谋引发叛乱从而使詹姆士的女儿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Bohemia)能够成为一个天主教元首。

但11月5日的阴谋却在计划发生之前数小时流产了。

每年的11月5日,英国人以大篝火之夜(即焰火之夜或盖伊·福克斯之夜)来庆祝阴谋被粉碎。

和这个节日十分接近的基督教前古代节日(Samhain Eve)也是比较著名的。

简介 这个计划是由罗伯特·盖茨比(Robert Catesby)策划,爆破专家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执行。

已知的其它阴谋者有托马斯·文图尔(Thomas Wintour),罗伯特·文图尔(Robert Wintour),克里斯多佛·莱特(Christopher Wright),托马斯·珀西(Thomas Percy),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安布罗斯·洛克伍德 (Ambrose Rokewood),罗伯特·凯斯(Robert Keyes),埃弗拉德·狄格拜爵士(Sir Everard Digby),弗朗西斯·特瑞山姆(Francis Tresham)以及盖茨比的仆人托马斯·贝茨(Thomas Bates)。

最初,反叛者可以租到一间与老上议院(House of Lords,国会开幕典礼将在那里开幕)相邻房子的地下室,并准备挖出一个通向上议院地下室的地道。

但后来他们却租到了上议院地下室。

到了1605年3月,他们已经在上议院地下室内以冬季燃料为隐蔽装满了36桶(约2.5吨)火药。

由于担心天主教上议员也被炸死,某人(可能是弗朗西斯·特瑞山姆)向著名的天主教蒙特伊格上议员(Lord Monteagle)秘密通气。

上议员于10月26日收到那封信。

反叛者在第二天得知了那封信的消息,但在福克斯检查过地下室发现原封未动之后,坚决地将他们的计划进行下去。

然而与此同时,蒙特伊格却将那封信交给了国务卿(Secretary of State)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Cecil)。

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留下来执行计划,其他反叛者则跑到沃里克郡(Warwickshire)的Dunchurch等待消息。

得知告密消息后,一位名叫托马斯·奈维特(Thomas Knyvet)的太平绅士(justice of the peace)于1605年11月5日晨突袭了地下室。

发现反叛者盖伊·福克斯藏在国会大厦地下室内,他于是下令搜查整个地区。

结果当局发现了火药桶并将盖伊·福克斯拘捕。

盖伊·福克斯在刑架上被严刑拷打之后招供,并招出其他反叛者的名字。

为避免违反英格兰法律,国王为此签署了一项允许拷打的特殊命令。

盖茨比在拒捕时被杀死,而其他反叛者很快被逮捕,并在审讯过程中被执行死刑或杀死。

事件背景 16世纪就要结束的时候,英格兰的天主教势力正处于绝迹的危险之中。

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英格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企图销毁任何一点可以感知的来自罗马的影响:法律规定劝说任何人加入天主教都是可以杀头的罪过,而单单信奉天主教的行为也因为将要承受的税负和其他责难也变得极其昂贵,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1603年詹姆士一世即位的时候,天主教徒们都希望情况能够有所好转,然而他们的希望也迅速落空了。

詹姆士一世在他的首席顾问罗伯特·塞西尔的促使下,使那些惩罚性的法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随机文章看穿“纳粹只会带来毁灭”德军官密谋暗杀希特勒未果,还背上叛徒骂名…直到政府做了这件事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霍金突破摄星计划,找寻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揭秘佩特拉古城为何被遗弃,因丝绸之路改道而被遗弃(世界奇迹之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曾国藩当初是如何绞杀太平军的 湘军都采取了什么战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