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究竟是字还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由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主办的“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研究”课题专家会议,在余杭举行。

来自江、浙、沪三地的专家、古文字专家等,围绕一些“符号

【千问解读】

由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主办的“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研究”课题专家会议,在余杭举行。

来自江、浙、沪三地的专家、古文字专家等,围绕一些“符号”进行了讨论。

这些符号有些跟甲骨文很相似,比如“王”、“土”、“五”,有些跟甲骨文完全不一样。

最关键的是,它们中的有一些比甲骨文更早。

它们难道就是中国汉字的起源?昨天,记者对这个课题研究组的专家们进行了独家采访。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这些符号,近年来出土很多 上世纪六十年代,良渚文化分布地区,就发现了少量刻划符号的器物,而九十年代之后,在瓶窑、安溪和良渚地区,围绕良渚古城范围的诸多中心型墓地和居址,出土了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尤其在嘉兴平湖的庄桥坟墓地,发现的刻划符号数量,达到了两百多个。

据课题组研究人员、来自良渚博物院的夏勇介绍,第二阶段整理工作自2012年8月开始,共收集器物534件,刻符608个。

在昨天的讨论会现场,展示了大量有趣的符号,有一些符号,一看,就可以辨别出来。

比如类似花、鸟、龙虾、鳄鱼、毛毛虫的形状,记者还发现一个符号,和咬了一口的苹果,惊人相似。

有一些符号,看起来和甲骨文真的很像 193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何天行就在良渚发现过一个黑陶盘,上面刻有十几个符号,经过与甲骨文、金文中的符号对照、分析,发现其中7个符号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3个在金文中有同形字。

而在昨天展示的刻划符号中,一个在卞家山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就与甲骨文中的“五”,很相似。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如果它是文字,那比甲骨文早 文字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有一个从单一的表意符号,向成熟的文字系统过渡的阶段。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是文字的成熟阶段,这是如今毋庸置疑的结论,但是在它之前,还有着起源和过渡时期。

那么,这些良渚文化刻划符号,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起源? 实际上,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也发现过刻划符号,它比良渚文化更早,“它们与中原文明的起源更紧密,如果都与甲骨文形体联系起来意义不大。

”夏勇说。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至于是谁画下了这些符号,大部分人认为是陶工,林留根认为,不能这样“粗暴”地概括,名字应该更加学理化。

“它可能是使用者、也可能是继承者,很复杂,不能说只是工匠,他们可能是脑体结合的高级知识分子,类似乔布斯这样的人。

” 记者发现,虽然是“刻划符号”的研究课题,但许多专家对这个名称也有一些争议。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认为,这些符号,有一些是图像,比如鸟、龟、兽等等。

有一些是记事的,有些是表意的,不能完全用符号来概括,他建议可以称为“良渚图像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良渚人用符号来记录,一旦符号成熟了,就变成了文字。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说,符号是表达某种记号,不是文字。

两者之间,不能直接画等号。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像“×”,不是文字,而是符号。

比如画了一个鸟,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鸟”,但也可以说是文字“歌唱”。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曹锦炎说,这些年,良渚文化发现的符号里,有些是符号,有一些可能是文字。

比如苏州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泥质黑陶贯耳壶,上面发现了4个刻符,它表达了一组意思,就可以当做是良渚人使用的文字。

他认为,如今的研究者,可以去客观描述它,比如它像某种植物,像某种动物,但“千万别过早定论它是什么字。

越下结论,错误概率越大,是要闹笑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最冷的时期,解析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

历史上,最冷的天气是什么时候? 据查阅,历史上,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后、年间以前,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明末清初《阅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到1644年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清代康熙中叶左右。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

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

从竺可帧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末年、、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

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

东汉末,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

随后又是、,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

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

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

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

随机文章“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是什么意思?海因里希概率安全法则,从55万起机械事故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海上屠夫鹰击-83反舰导弹,威力最强的近程反舰导弹液压升降椅会爆炸吗,会爆炸/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爆炸(小概率事件)揭秘产生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火山/海底地震/小行星撞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三国托孤重臣李严为什么大哭而死

五出祁山,率兵北伐。

大军所到之处,魏军望风披靡,吓得躲在上邽城中,三日不敢出战。

魏国名将自恃英勇,不顾司马懿一再劝告,非要主动出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

不仅,自己也被乱箭射死于峡谷之中。

张郃已死,蜀军士气空前高涨、锐不可当。

但就在诸葛亮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却突然接到同为托孤重臣的发来的告急信,信中说:“东吴兵犯蜀国”。

诸葛亮闻知,不敢怠慢,立即率大军退回汉中。

大军驻扎完毕,就在诸葛亮正要回成都面见后主的时候,尚书却匆匆赶到了军前。

一见面费祎就急切地问诸葛亮:“丞相出师大捷,为何又突然回兵?”诸葛亮一时,就告诉费祎是李严发来告急信,称“东吴进犯,让我回师救援。

”费祎一听也有些不知所措,说:“李严在圣上面前奏称军粮已办,丞相无故回师,必有降曹之意。

天子因此命某来问耳。

”诸葛亮一听大怒,即刻命人查访。

一调查才知道,原来是李严催缴粮草不力,怕诸葛亮降罪,就写信给诸葛亮谎报军情,让诸葛亮形成回兵的事实,然后自己又到后主面前奏称诸葛亮欲降曹。

掩耳盗铃,两头隐瞒,为的就是推卸自己催粮不力的责任。

诸葛亮一听这个情况,顿时就起了杀心,命令即可把李严招来问斩。

关键时刻,费祎却提出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不宜斩杀,建议从轻发落。

诸葛亮思考良久,觉得不无道理,也就答应了。

费祎回到成都之后,及时上书向刘禅作了汇报。

刘禅一听也是,命令武士立即将李严推出去斩首。

这时费祎又奏,说诸葛丞相念李严托孤重臣,未可轻易斩之。

既然亚父有言在前,刘禅自然听从。

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处罚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李严捡回了一条命,贬为庶人。

后来,诸葛亮又让李严之子李丰接替父位,继续收缴粮草,保障前线的粮草供应。

按说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我们在一面谴责李严不顾大局的同时,更对诸葛亮的宽宏大量感到由衷敬佩。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诸葛亮之所以不杀李严,不是不想杀,而是接受了费祎的规劝。

按他的本意,李严即便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这倒不是说诸葛亮好杀,关键是处在那个对敌斗争的关键时刻,李严不仅不全力以赴,而且还谎报军情。

致使前线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顷刻间付之东流、前功尽弃。

这等罪行,不军法从事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如此看来,杀李严是情理之中,不杀李严显然就是法外开恩了。

对此,一向以军纪严明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

或许就是诸葛亮因了费祎说的那句“同为托孤重臣”,也怕杀了李严落下千古骂名。

李严到底没杀,诸葛亮也就想明白了,送佛送到天,好人做到底。

不仅免了李严的死罪,而且又及时用其子李丰代替父职。

本为阶下囚,如今儿子却又因祸得福,这是何等的恩德啊。

如此的处理方式,怎能不让李严父子倍感羞愧,终生铭记,又怎能不为之慷慨赴死呢。

现在想来,李严一大把年纪的人,活的还真是不明白,行为做事像小孩子一般。

且不说此事做得极其拙劣,即便是侥幸得逞了,一辈子的负疚又如何能平抚呢。

好在李严知道错了,后来也一再向诸葛亮谢罪。

可见,李严虽有过错,却也是良心未泯。

而正是有了诸葛亮和费祎的一再保全,才换来了父子免遭唾骂,遗臭万年。

当然,后来的李丰接替父职,那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来没有因为粮草难筹耽误诸葛亮的军备用度。

戴罪的李严就更不要说了,虽回归林下,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诸葛亮的好处,并时时告诫儿子,必要全力以赴,配合诸葛亮的工作。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诸葛亮命陨五丈原,灵柩被护送回成都的时候。

李严闻知,亲自挂孝出城,迎接灵柩。

终因伤心过度,大哭而死。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叫做“”。

如此看来,还真是充满智慧,令人回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解析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究竟是字还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