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国成英国盟友:俨然同志加兄弟

最终美国赢得了这场竞赛,而美俄之
【千问解读】
最终美国赢得了这场竞赛,而美俄之间也没有发生任何冲突,甚至还深化了源自美国独立战争的深厚友谊。
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交战各方都对美国的中立相当尊重,美国人因此而给予被封锁的俄罗斯以极大的实际支援。
俄罗斯则对美国人在太平洋上的扩张予以承认与支持,并协助美国人进入了黑龙江流域。
在随后的美国内战中,俄罗斯继续支持美国联邦政府。
主导这一时期美国外交的,是国务卿西华德。
他所倡导的“太平洋商业帝国”计划,成为此后100多年美国亚太外交的基石。
西华德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提出,美国的竞争对手不在别处,而“在东方那些大陆和海洋上”。
“太平洋和它的海岸岛屿以及海外的广大土地”,正是“这个世界更伟大未来的主要舞台”。
西华德坚信,“政治霸权随着商业优势而来”,“太平洋上的贸易和商业就是世界的贸易和商业”,因此,美国只有占领亚洲市场,才能“比迄今为止的任何国家都更加伟大”,而“战舰决不是能被派往国外的最成功的使节”,美国应当通过商业扩张来进军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之下,西华德实行了一连串基于实用主义的举措,而丝毫不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
早在1853年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打开日本大门的时候,西华德就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在回答参议院的质询时,慷慨激昂地提出:“应该质询的,不是为什么要派遣远征军,而是为什么迟至现在才开始派遣远征军。
” 西华德为他心目中的“美利坚帝国”贡献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在1867年,成功地以720万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9500万美元)从俄罗斯手中收购了152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相当于每英亩2美分。
阿拉斯加并入美国版图,使美国在太平洋获得和英国在大西洋一样完整的商业和海上霸权。
西华德自己认为这是“向亚洲伸出了一只友谊之手”,美国与中日两国成了相距咫尺的邻居。
在同一时期,西华德还主导美国获得了中途岛,从丹麦手里买下了西印度群岛,并积极进军夏威夷,矛头直指西班牙控制的菲律宾(最终通过获得对菲律宾的控制),而在家门口则从哥伦比亚手中获得建造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将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捷径控制在自己手里。
在这一连串开创了美利坚帝国万世基业的行动中,美国都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
对于美俄关系,西华德在1861年致信美国驻俄公使时指出:“美国和俄国将一直以好朋友相处, 直到两国沿着相反的方向绕地球环行半圈后,在某一地区聚首为止。
这个聚首的地区便是文明最先出现的地方(指中国)。
这一古老文明在经过长期的考验后, 现在变得萎靡不振和束手无策”。
近一个世纪之后,历史应验了西华德的预言。
克里米亚战争远东战场。
途中两个暗影区域,分别是俄军成功逃脱英法联军围剿的地方。
作为世界第一霸权的英国,虽然赢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成功地堵住了俄国人在近东南下的通道,但随着欧洲建立了新的均势,英国人开始不再热心参与欧洲事务,而是更多地投身于殖民地的拓展。
与俄罗斯被迫东扩不同,赢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英法联军,在东方再度联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首都北京,逼迫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不过,令英法郁闷的是,其手下败将俄罗斯,此时却不费一枪一弹,与中国签订了《瑗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一口气割去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收获了远超过英法的红利。
感慨:“(俄罗斯)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它除了分沾英法所得的一切明显的利益以外,还得到了黑龙江沿岸地区,这个地区是它悄悄地占领的。
”穆拉维约夫因此成为俄罗斯的民族英雄,受封为“阿穆尔斯基伯爵”(黑龙江伯爵),迄今他的肖像还印在俄罗斯的纸币上,供后人瞻仰。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与奥地利的传统同盟关系解体,约束欧洲的保守力量瓦解,这推动了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
而在俄罗斯越来越积极地向东扩张之中,刚刚统一的德国,为了避免和法、俄两国陷入两线作战,也积极鼓励沙俄向东扩张。
而对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英国来说,要继续有效遏制俄罗斯,其焦点就在东方:扶持中国成为反俄战略盟友,乃是当务之急。
1862年,英国政府计划向仍处于内战中的中国政府,提供一支现代化的舰队及海军官兵,史称“阿思本舰队”(Osborne Fleet)。
为此,英国议会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辩论。
次年(1863年)7月6日,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向议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为阿思本舰队辩护,正式确定扶持中国政府的对华战略。
巴麦尊是著名的鹰派,不仅是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而且也是克里米亚战争的主导者之一。
这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爱尔兰贵族,在1830~1841年和1849~1852年间两度出任英国外交大臣,1855~1858年及1859~1865年间又两次组阁出任英国首相。
他在演说中一反常态,提出要大力扶持清政府对抗太平天国。
他说,英中之间的贸易在不断发展,英国应当帮助中国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中国正在不断地“改革开放”之中,更多地将自己融入到国际体系中,而且对国际贸易更为接受和容忍,如果这时英国还不支持中国的改革,那无异于自杀。
他提出,俄国和法国对中国觊觎已久,英国应该大力帮助中国整顿财经体系、建立强大的陆海军,以抵御可能的侵略。
只有英国力量的存在,才能令俄法不敢轻举妄动。
他坦率地说,维持中国稳定、推进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英国应当加强对华“忠诚的、坦率的、友好的政策”。
《泰晤士报》报道说,巴麦尊的演说在议员们的欢呼声中结束。
阿思本舰队虽然最后流产,但中英之间的蜜月情调并未受到大的影响:英国的陆军军官们继续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与清军并肩作战;英国的绅士们在赫德率领下,迅速在中国的海外系统牢牢地掌握了主控权,并依托这种财政力量,在随后开始的中,为英国利益保驾护航,中英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俨然成为同志加兄弟的典范,而中国的第一轮改革(洋务运动)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英国化”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英国成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将中国发展成自己的盟友,其自身却在克里米亚战后推行了足足20年的“精明无为”(masterly inactivity)的对俄政策,放松对俄罗斯的盯防。
这一韬光养晦的核心,在于对掉头向东的俄罗斯减少干预,而致力于巩固英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主要是与印度接壤的周边小国。
提出这一政策,其根源在于英国依靠武力捍卫帝国的成本越来越高,试图进行新的尝试。
这一政策推行20年,英国确实得以巩固了在印度的统治,但是,其代价相当高昂:在英国的“无为”之下,俄罗斯终于完成了对中亚浩罕、布哈拉、希瓦的征服,占据了高达39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腹地,对英属印度的北疆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同时,也在中国新疆和东北前后侵占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东北亚大国博弈的重要参与者。
毫无疑问,这些对英国全球战略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1874年,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立即废除了韬光养晦的“精明无为”政策,而代之以更具进取型的“向前推进”(Forward Policy)政策——即凭借武力,对俄罗斯在中亚和远东的扩张进行全面遏制。
自此,英俄之间的“大角逐”(Great Game)走向高潮,而地处中亚的中国新疆、地处远东的中国东北及朝鲜,也因此成为全球博弈的焦点,东北亚局势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中国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也空前严峻。
1814年,战争的结束,可以看成欧洲历史的分水岭。
自此,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足足百年。
1853年爆发的第9次俄土战争暨克里米亚战争,正好是这个百年间隔的中间点。
这场战争,无论是时间节点,还是政治影响,都对整个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
主动发起战争的“西亚病夫”土耳其,成功地“以夷制夷”,将国运延续了大半个世纪,这场战争实际上也成了土耳其搭台、列强唱戏的国际博弈。
战争的余波所及,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尤其是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与东亚…… 随机文章为何夏朝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为何秦始皇要放置兵马俑?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爱因斯坦对鬼的解释,脑电波就是人类的鬼魂/脑电波轮回假说真实酒与污水定律案例分析,搬弄是非的人会弄垮整个团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传国重器: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斩蛇剑”最后去哪儿了?
有史学家称,此剑为“七尺剑”,其实不然。
秦汉之际,才有资格佩“七尺剑”,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亭长,只能佩“三尺剑”。
《》云:刘邦决定反对暴秦时,一条白蛇拦住去路,众人皆惧怕。
借着酒劲,刘邦拔剑,一剑将白蛇斩为两段,随即率众进入芒砀山,从此走上了灭秦兴汉的星光大道,最终艰难地建立了大汉帝国。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就是刘邦对自己从一介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的风雨血泪的高度概括。
斩蛇起义,虽然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神话,但其意义远大,成为刘邦夺取天下、走上帝王之路的标志性事件。
大汉帝国建立后,有两样物件并称为“乘舆之宝”,一件是象征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另一件就是刘邦的“斩蛇剑”。
这两件象征君权天授、神灵眷顾的宝物,成为刘邦统摄天下臣民的重要力量。
正是因为“斩蛇剑”具有受命之符的特殊意义,在天下安定后,将其“藏于宝库之中”(《拾遗记》),作为镇国之宝和传国重器。
到了后世帝王,“斩蛇剑”得到了更高规格的珍藏。
据《汉书·郊祀志》载,“为随侯(珠)、剑宝、玉宝壁、周康宝鼎立四祠于中”,为四件宝物专门建祠,分别供奉祭祀,其中的“剑宝”,就是刘邦当年使用的“斩蛇剑”。
除了精心珍藏,“斩蛇剑”有时还需要请出来,充当两种礼仪场合的必备器物,一是新帝即位,二是皇帝出行。
司马彪《·礼仪志》载,新帝即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作为仪式上的一道程序;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载,皇帝出行,有一名侍中“负传国玺、操斩蛇剑参乘”。
虽然中间有新莽这个插曲,但大汉帝国前后延续了四百余年,“斩蛇剑”见证了这个帝国的动荡与衰败。
曹魏建立后,汉室覆亡,开创汉室的“斩蛇剑”已经失去了镇国和传国的意义,但作为前朝宝物还是被曹魏皇帝保存了下来。
曹魏覆亡,西晋建立,“斩蛇剑”等宝物转手成了司的珍藏品,存于武库。
当然,武库中除了“斩蛇剑”,还有“头”“屐”等“累代异宝”。
被存封七十多年后,“斩蛇剑”遭到了一场劫难。
《·惠帝本纪》载,元康五年(295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
《晋书·五行志上》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
……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载,元康五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
当时,“斩蛇剑”就在失火的武库中。
那么,“斩蛇剑”是否化为灰烬?没有。
《晋书·张华列传》载,“武库火,……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出,莫知所向”。
《三十国春秋》载,“元康五年,闰月,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
这两份史料,均称“斩蛇剑”在遭到火焚后,神一般地从武库房顶飞出,直冲云霄,但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论是诞生还是消失,“斩蛇剑”都极具传奇色彩。
一把普通的剑,因为参与了刘邦开国创业,被人为地赋予一种与“传国玉玺”相媲美的神奇力量,从而成为皇权的象征和镇国、传国的政治宝物。
然而,这样一件宝物竟然与篡汉奸贼王莽的头骨放在一起,这不是对“斩蛇剑”的亵渎吗?有一种观点,说西晋人不辨善恶,不懂道德,故“灵剑生火,烟焰属天”,最终冲天而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慈禧太后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慈禧,全名为叶赫那拉-杏儿,是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女强人,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权倾天下的女人。
执掌清帝国最高权力四十多年的她,后半生可以说与晚期的国运密不可分、荣辱与共。
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能企及的巅峰。
那么这个弱女子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她苦心维持的清王朝摧毁的呢? 她出身于满洲中底层官宦家庭,在17岁时被纳入宫中,成为帝的妃妾。
咸丰帝本人约有18位嫔妃,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慈禧只会是一个寂寂无闻的普通妃子。
但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恋,她竟为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儿子。
这便注定了她接下来人生的不平凡。
他的丈夫咸丰也是个悲情,即位时承继的便是一个内忧外患烂摊子,到了他这个时候,落第举人在广西聚众起义,以至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国内纷乱不已,洋人们偏偏也要凑热闹。
1856年,英法两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由海路自广东一路北上京津,清军一败再败,最终连首都北京也沦陷敌手。
咸丰帝携慈禧等人仓皇逃往热河,心力交瘁的咸丰在承德抑郁而终。
咸丰临死前命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两宫太后联合辅政,慈禧作为继任的皇帝的生母,正式进入历史的权利舞台中央。
慈禧是个权利欲极强的人,由于不甘心肃顺等人把持朝政,便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一举铲除顾命八大臣,掌握了最高权力,史称“”。
这场政变并不是国家未来前途之争,因为政变双方均是王朝的维护者;这也不是理念之争,慈禧虽是稳健的保守派,顾命八大臣中亦不乏如此之流, 恭亲王奕訢虽是明了形势的开明派,肃顺此人亦是一个开明的满洲亲贵。
这场政变只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倾轧,以我生敌死的方式来确定谁做帝国未来的“当家人”。
慈禧正值青春灿烂的26岁便早早守了寡,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件极为不幸的事。
这一现实导致她不得不把自己过剩的生命热度投入到政治之中,而权力千百年来本身就是一剂效果极佳的兴奋剂,这又反过来弥补了她生活的失落。
此时,政治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义。
当然,她还有自己由衷疼爱的儿子,在其政治生活的前期,其无不是为自己儿子的将来作铺垫。
在同治帝位列至尊时,她的政治欲望还是有所克制的,毕竟儿子才是她寄托未来希望之所在。
但命运弄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病亡,慈禧彻底失去了亲情上的依靠。
由于同治帝没有生育子嗣,帝位悬空,接班问题成为帝国稳定的头等大事。
同治死后仅两个小时,满洲亲贵便召开了紧急会议。
在会议中,军机大臣乞求慈禧立一位的宗室,这无疑最为符合帝国的当前形势。
决意紧握权力的慈禧断然拒绝,为了保证手中权力的长久保持,最终竟立了一位年仅四岁的幼儿,这就是帝。
一生共做了34年的皇帝,但其一生都匍匐在慈禧的身影之下。
也就是说,自同治帝登基,慈禧一生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 有心作为的光绪帝曾主持过对日甲午战争,也曾无惧重重阻力奋力变法,但也由于自己的“叛逆”惹怒慈禧而被囚禁于瀛台,成为事实上的囚徒。
慈禧也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投降派,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她也有强国雪耻的意图,对洋务派也进行一定的扶持。
面对列强,她也有强硬对抗之心。
1900年,她便曾出乎意料地向“世界”宣战,所有的西方列强都被当做敌国。
冲突很快引发战争,最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
这已是帝国的首都第二次沦陷。
痛定思痛的慈禧在此后也发布了预备立宪,准备进行政治改革。
1908年,在光绪帝死后仅一天,慈禧也。
在临死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再次重复了三十四年前的选择,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完全无视帝国危机已多么严疴。
其死后仅仅三年,清帝国便轰然倒塌。
平心而论,清朝灭亡的根本责任不在慈禧,这是时代潮流造成的,而非某个人的责任,但她既然处在这一位置,得与失是相应的,其必然要承担国势颓倾的责任。
纵观慈禧一生,有人评价她“毫不作为”,这可以说是对她极大的误会。
事实上,她是那个时代最为“作为”的人,为了清帝国的千秋万代而殚精竭虑。
在她的努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凝聚在她这一强势“核心”周围,支持洋务派,进行军事现代化、经济现代化。
但如果我们因为看到她的作为而对她产生肯定之心,这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她尽管维持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她的“作为”也导致后来清王朝的毁灭。
清朝专制帝权的消逝是必然的,但清朝是否一定将灭亡却不是必定的。
诸如亚洲日本、泰国,乃至欧洲的英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虽然丧失,但王室却长久传承。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皇室不也受到了相当的优待。
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主立宪制度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但慈禧却错失了这一机会。
她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现代化改革,而不是固执的追求绝对帝制,顺应时势主动恳切地施行立宪以赢得天下人的认同,也许皇室还能长久保存,但她却拒绝如此。
慈禧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则是皇位继承的人选上。
当时形势已如此危急,帝国急需一位年富力强、、开明进取的优秀君主,而慈禧为了守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同治帝死后却立了一位幼儿,这使得她错失了第一次机会。
光绪帝年长成人后,出于自己的权力私欲,她再次严厉打压积极进取的光绪,进而失去了第二次机会。
光绪死后,又立了一位更为年幼的溥仪,所有的机会都被其抛弃,清帝国的灭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细酌历史,慈禧可以说是一位悲剧人物,但谁又不是呢?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历代君王,、 奕訢 、肃顺、、洪秀全,乃至之后的袁世凯、孙中山等,这些哪一个人生中没有悲情色彩呢?在悲剧的大时代环境里,所有人都将受到时代环境的责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